ESG報告強制披露下月起執行,數據收集、運營融合等仍面臨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孫燕 上海報道

2024年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提出ESG(環境、社會及治理)理念和原則的20週年,也是A股的ESG報告強制披露元年。

在世界地球日前夕,4月20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24ESG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2024第六屆中歐ESG高峰論壇上發佈。

《白皮書》指出,價值創造在ESG實踐中居於核心地位。

ESG能夠幫助企業創造哪些價值?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ESG研究領域主任王雅瑾在現場指出,ESG通過對企業的戰略、運營和內部管理等方面的影響,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並創造價值。這些價值包括開闢新的業務機會、降低運營成本、獲得政策支持、吸引並留住優秀員工、防範風險並優化資產結構等。

“如果ESG表現好的公司在財務上沒有回報,那麼ESG難言持續。”王雅瑾在現場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只有創造價值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纔可持續。

披露質量是關鍵

今年5月1日,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證券交易所發佈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將正式施行。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的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450餘家公司被納入強制披露名單。

王雅瑾告訴記者,ESG報告是一家企業非財務指標的風向標,常被稱爲三張財務報表之外的“第四張報表”。相對於財務報表,ESG報告一方面向投資者反映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也給投資者提供了未來潛力、機遇的考量。“一些企業把ESG與創新、業務融合在了一起,在可持續發展大趨勢下有潛力表現得更好。”

對於強制披露,王雅瑾認爲主要有兩大挑戰:一方面是披露質量:披露的質量由數據決定,企業可能自己收集或請諮詢公司收集數據,但數據收集有難度,有的企業並未搭建起數據收集體系,面臨這一升級挑戰,對企業而言也意味着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披露的最終目的是推動企業把可持續發展戰略融入運營中,這面臨更多挑戰:企業如何將ESG與自身優勢結合,發現創新點,最終帶來價值。“挑戰來自方法論,企業如何區分議題、進行優先級排序,最終在業務中踐行ESG——不僅自身受益,也使合作方、環境、社會受益。”

中小企業暫未直面ESG披露壓力,壓力更多來自可持續發展大趨勢和上下游的要求。對於中小企業踐行ESG,王雅瑾建議抓住兩點關鍵:一是要與自身的業務和優勢相關聯,ESG有幾十、上百個議題,要在排序後尋找與企業相關、有助於業務的議題。二是尋找容易落地的點,可能有些僅需在現有基礎上進行修正和補充。“可操作性、可落地性是最重要的。”

金融業披露率居首

通過對比過去三年的年度CSR披露數量,《白皮書》發現,所有行業均表現出明顯的遞增趨勢;其中製造業披露數量最多,達到406家;而金融業披露比例最高,達到了87.7%。

《白皮書》進一步指出,雖然製造業發佈的社會責任報告數量最多,但參照A股所有制造業上市公司總數,製造行業整體披露率僅爲25.9%。金融行業雖只有114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但其披露率爲所有行業之首,佔比達到了87.7%,法規監管強制披露是促成其行業披露率高的核心原因。

對此,王雅瑾分析道,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披露標準。金融可能更側重E,更多體現爲第3範圍的碳排;製造業更多是第1範圍,對於公司而言成本不同。

王雅瑾還指出,製造業的數據來源更復雜,不僅涉及單個企業,還涉及上游供應商、下游合作伙伴,上下游的碳排、ESG表現都會影響企業。

“金融業的ESG發佈率很高,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王雅瑾指出,這說明金融業正越來越多地從市場端促進ESG投資,不僅在於ESG運營,更重要的是與業務掛鉤:金融業可能對ESG或綠色產業、ESG表現好的企業有投資傾向,或是爲其降低了融資成本。

另外,近日七部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將ESG因素納入信用評級方法與模型。

“如果評級機構逐步開始在信用評級中整合ESG因素,可以給投資者提供更加量化、準確的風險評估和參考依據,這也會刺激企業加強綠色低碳實踐。”王雅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