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個人不良貸款批轉規模環比上漲5倍 金融調節機制成不良處置新方向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郭聰聰 北京報道

個人不良貸款轉讓加速。

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下稱“銀登中心”)7月份發佈的《2024年第二季度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統計》(以下簡稱《統計》)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明顯提速,掛牌量和成交量均出現環比大幅增長。批量個人業務規模從43億元上漲至278.5億元,較一季度上漲547.67%。

業內普遍認爲,個貸不良比對公不良處置難度更大,資產包的折扣往往也更低。廣州粵財信託有限公司綠色普惠金融部總經理鄭創傑認爲,個貸不良處置市場的升溫爲處置機構帶來了新的挑戰,金融調解或可成爲個貸不良資產處置的新方向。

中小銀行積極入場

瑞京資產普惠金融部個貸業務總監董蘇穎在第二屆不良資產秋季論壇中提到,可以從個貸批轉資格的擴容與業務規模的持續走高兩個角度來探究個人不良貸款市場的未來走勢。

一是個人貸款批轉資格持續擴容。在金融監管總局下屬的約4600家機構中,已批准獲得個人貸款批轉資格的機構約1700家,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在這1700多家獲批機構中,已經有958家在銀登中心開立了個貸批轉的賬戶,其中股份制銀行佔比爲31.41%,國有大型銀行次之,佔比19.93%。

據9月18日銀登中心公佈的最新一期“已開立不良貸款轉讓業務賬戶機構統計表”,今年年內已開立賬戶的機構新增80家,其中城商行新增15家,農村中小銀行新增32家,合計佔比近六成。可以看到,中小銀行機構正在積極入場。

二是個貸不良市場業務規模走高。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在已收官的上市銀行的中期業績披露中,有15家銀行披露了個貸不良率。相較去年年中數據,統計的15家銀行的個貸不良率均呈上升態勢,無一例外,最高一家銀行的個貸不良上升率爲0.84%。

《統計》顯示,第二季度批量個人業務公告掛牌項目單數107單、業務規模278.5億元,相較於第一季度分別上漲547.67%、282.14%。

據銀登網,本月吉林銀行就發佈了2個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公告,貸款種類爲個人信用卡貸款、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合計9.09億元人民幣。

與走高的批量個人業務規模相對應的,是不足10%的批量個人業務的平均折扣率及平均本金回收率。依據《統計》,批量個人業務平均本金回收率爲9%,批量個人業務平均折扣率爲僅爲4.1%,在107單掛牌項目中,有57個項目業務折扣率低於5%。

金融調解或爲個貸不良資產處置新方向

不良貸款轉讓過程中,有抵押物的往往更好轉手,缺少抵押物的信用貸往往“賣不上價”,就曾有一家消費金融公司以0.75折“甩賣”264億元不良資產包。

某從事不良資產處置的從業人員告訴記者,由於缺乏償債抵押物,信用貸的個人不良資產包往往以1折“骨折價”出售。

作爲不良貸款主要受讓方,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正在面臨如何處置大量個貸不良資產的難題。

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發佈了關於落實《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引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聚焦主業積極參與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的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擴大了反委託處置的金融機構適用範圍,允許所有銀行機構均可接受資產管理公司的反委託,以提高處置效率。

火慄網特聘高級研究顧問彭城就告訴本報記者,就處置機構催收方式來說,過去對個人不良貸款的主要有電話催收、司法催收兩個大的方向,其中司法催收佔比較小。彭城透露,在2023年個人不良貸款批轉市場中,僅涉及信用卡透支的個人債務就有170萬件,其中99%都未進入訴訟程序。此外,司法催收的週期也較長,且在借款人無抵押財產的背景下,即使法院裁定借款人應償還借款,取得執行回款的難度也較大。

同時,從業人員普遍反映客戶對電話催收的抗性較高,收回欠款的成果並不盡如人意。某從業人員就曾告訴記者,催收電話往往會被客戶投訴,當月被投訴次數過多,會繼而影響呼出的次數,這令電催人員苦不堪言。

在電催客戶抗性大、法催週期長的環境之下,金融調解或是個貸不良處置的新方式。

彭城告訴本報記者,調解制度可以追溯到2011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發展至今包括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等。其中經人民法院調解達成的司法調解協議與法院的判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金融調解屬於人民調解,是依據司法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四部門聯合出臺的《關於推進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意見》而開展的具有行業性、專業性的調解方式。近年來,金融調解逐步成爲了解決金融糾紛,緩和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之間矛盾的一種新手段。

“目前全國從事金融調解的機構大概有1000家以上,不同於過去傳統的電催方式,金融調解並不僅僅是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去要求客戶還款,而應該以中立角度瞭解還款人的實際情況、金融機構的救濟政策,居中溝通雙方協調還款額度、還款時間、還款方式等問題。”彭城補充說道。

2014年揭牌成立的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該金融調解中心是由金融監管部門及上海市政府共同推動下成立的獨立第三方金融消費糾紛專業調解組織,共有調解員62名,2023年調解解決商事糾紛16203件。

除線下金融調解中心之外,上海市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還開通了線上小程序,目前連接60個省市同時開通了線上調解業務,共有調解員2518名。就比如其中湖南省金融消費糾紛調解中心中,已調解案件39488件,正在調解2066件。

但金融調解仍處於“新生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成長壯大。彭城對此說道,首先從規範性來說,各調解中心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主管單位則可能是司法局或其他單位,現實中存在一些不規範的第三方機構,以調解的名義進行催收活動,應甄別真僞;其次人民調解員的准入規範要求不及司法調解嚴格,還處於逐步建立過程中,未來,專業的調解人員應當經歷准入審查、崗前培訓才能持證上崗。

彭城坦言,“在大量待處置資產與繁瑣的處置過程面前,目前金融調解機構的數量與調解人員的儲備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事實上已有科技公司已探索“調解+AI”的新模式,調唄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就於9月20日發佈了線上AI大數據調解平臺——“調唄”,調唄創始人及CEO金鑫介紹,調唄平臺目前已有238家調解機構入駐調唄,接收案件數量21萬餘件,接入調解進度跟蹤、在線還款、還款提醒等功能,協助處置不良資產。

(本報記者程維妙亦對本文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