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之舞傳達王羲之精神世界
譚一梅在舞劇《永和九年》中飾演“鵝”。
譚一梅
說到鵝,你或許會想到童年記憶中那首朗朗上口的《詠鵝》,又或許會聯想到書聖王羲之從鵝的體態、行走、游泳中領悟的書法之韻。10月22日,在四川大劇院的後臺,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一位與“鵝”有着不解之緣的青年舞蹈家——上海歌劇院舞劇團的首席演員譚一梅。當晚,她在舞劇《永和九年》中飾演“鵝”,其曼妙的舞姿、靈動的肢體,將鵝的優雅與靈動演繹得淋漓盡致。“後之覽者”探尋王羲之與鵝的聯繫 千年前,一場“羣賢畢至”的蘭亭雅集,不僅給後世留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還有“流觴曲水,暢敘幽情”的生活雅趣,以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壯闊情懷。舞劇《永和九年》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爲魂,巧妙地在編舞、敘述、舞臺設計等方面與之相契合,將那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化作舞劇篇章的主題與情感推進的線索,全景式地再現了這幅書法鉅作的傳奇歷程。 在第一幕“遊目騁懷”中,該劇借“王羲之與鵝”的民間傳說,深刻詮釋了王羲之行書“師法自然”的精髓。舞臺上,“曲水”之舞與“大鵝”之舞交相輝映,彷彿“水”隨人意動,“鵝”通人情語。作爲劇中“鵝”的扮演者,譚一梅坦言:“讓《蘭亭集序》在舞臺上‘活’起來,是我們的不懈追求。從東晉到唐朝,再到現代,跨越千年,無論是臺上的演員,還是臺下的觀衆,都是‘後之覽者’,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在譚一梅的眼中,演“鵝”並非簡單地模仿鵝的形態,而是需要深入理解王羲之與鵝之間的精神聯繫。“我會從王羲之的視角出發,探尋他爲何對大白鵝情有獨鍾。在觀賞與投喂大鵝的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他正是從鵝的體態中汲取了書寫的靈感。而且大白鵝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它的靈動讓它不簡單。鵝的潔白、卓爾不羣,也正是王羲之精神世界的寫照。”舞動鵝影用藝術力量打動人心 爲了將“鵝”這一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譚一梅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她不僅反覆研讀劇本,深入瞭解鵝的習性,還親自投入書法練習之中,通過筆墨的勾畫,解讀鵝的肢體語言。她反覆練習每一個動作,力求將鵝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的角色雖然不是人類,也不像王羲之那樣擁有充沛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人生,但我也會找到這個角色的閃光點、找到我自己的閃光點。”舞臺上,譚一梅彷彿化身爲真正的鵝,每一個舞步都輕盈而優雅,每一個轉身都流暢而自然。她用自己的身體語言,講述着鵝與人的故事,傳遞着那份跨越時空的情感與共鳴。 “我希望我的表演,能讓觀衆感受到鵝的美麗與純真,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我相信,藝術是有力量的,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觸動每一個人的心靈。”譚一梅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實習生 劉瑋 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