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民進黨的「癡」美派

文/鄭文翔 黃奕霖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出現武統的極大可能,除了有中美兩強的原因,更是和在臺灣執政的民進黨密不可分,甚至正是因爲民進黨在美中之間的政治操作,放大了臺海衝突的可能,引出了武統這頭猛獸。

兩岸問題、香港問題、以及中美博弈的互相交織,讓臺美雙方有了更多交集;與此同時,檯面上幾位民進黨的若干「知/癡」美派也頻頻露面,「兢兢業業」浸淫在臺美關係的經營中,毫未意識到自己是如何促使臺海形勢的急劇惡化。

當紅的「知美派」

由於蔡英文政府近期努力推銷,所謂臺美斷交以來「關係最佳」的時刻,臺灣外交圈中的當紅炸子雞,就屬曾在陳水扁時代擔任首位民進黨籍駐美代表外交部長吳釗燮、甫成爲首位女性駐美代表的蕭美琴、甚至「破格」成爲駐美代表處政治組組長的「口譯哥」趙怡翔等爲首的所謂「知」美派官員。

這些民進黨政府的外交菁英經歷黨外時期許信良陳菊呂秀蓮等人,或是中生代曾經歷過學運鄭文燦林佳龍黃偉哲等政治人物不同,缺少從本土崛起的經歷與底層情懷;這些人側重於透過對美外交建構來達成包含「臺獨」、強化臺灣「自主性」等政治理想與目的。

吳釗燮自美學成歸國後,長期服務於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直至陳水扁上臺後才真正踏入政壇。2004年陳水扁展開第二任期,吳釗燮先是接棒蔡英文,成爲當時的陸委會主委;旋即又於2007年成爲首位民進黨籍的駐美代表。橫跨對陸與對美兩大臺灣對外關係主掌單位經驗外界多認爲其既「知」中又「知」美。

蔡英文上臺後,吳釗燮先後歷任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再到迄今的外交部長,儘管在外交部長任內陸續丟失5個邦交國,但因爲是蔡英文認證的「中國因素」、「非戰之罪」,所以位子仍很牢固。

至於蕭美琴,赴美就讀大學時曾參與海外反對陣營運動;1995年起擔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執行長、30歲時便出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是當時民進黨最年輕的一級主管,蔡英文執掌民進黨後更深受其器重。2020年立委選舉雖然敗給傅崐萁,但馬上被延攬進國安會,位子尚未坐熱旋即又奉派出使美國,成爲有史以來臺灣首位女性駐美代表。

由於以吳釗燮、蕭美琴等人爲首的民進黨政府對外關係主掌者,不論是個人私領域抑或在公領域,都有豐富的對美經驗,因此,輿論多將他們歸類爲民進黨內的「知」美派,臺美關係、甚至衍伸出來的對歐關係或都可因此加分。

的確,這批人在美國獲得了一定的人脈與關係。具體來看,近些年臺灣透過各種管道金援了數家美國重要智庫,並希望經由這樣的方式促進臺美友好、也藉此敦促美方提出友臺政策

包括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美國進步中心(CAP)、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和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等智庫,都是民進黨政府細心「打點」的對象;而對美國重要政治人物的經營,亦是民進黨政府的「重點」,這些單位與相關人士,近年來也都展現出「親臺」的態度。

從這些「知美派」的「初衷」來看,他們想借由臺美關係的大躍進讓臺灣衝破兩岸關係的桎梏,並認爲自己非常瞭解美國,它一定會跟臺灣「buddy buddy」,但迄今美國沒給臺灣任何實質回饋,軍售臺灣不過是肥了美國的「軍工複合體」、卻大大增添了臺海的風險;美國說要支持臺灣參加「非國家」的國際組織、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自己卻要退出,那究竟是把臺灣當成什麼?

這些「知美派」做了、同時也說了那麼多,對臺灣究竟有何幫助?現實來看,臺美關係確有提升,但也沒有宣傳的那麼美好,兩岸關係反而因此「沒有最糟,只有更糟」,不禁讓人對民進黨這些當紅的「知美派」作用打上問號。

與「知美派」的當紅相比,以李登輝離世爲標誌,傳統知日派近年正快速凋零。日本在臺灣有切身利益,也想和臺灣保持某種特殊關係,但隨着中日實力差距擴大,認識到自身利益所在的日本已經退出了和中國在區域的對峙,即使民進黨想聯手日本對抗大陸日方也已無法配合,這和美國選擇利用臺灣和中國對抗是兩回事。雖然擔任駐日代表與「臺日關係協會」會長的分別是與日方友好的綠營大老謝長廷及邱義仁,而近年不但「臺日漁業協議」協商與「經濟夥伴協議」(EPA)受阻,核食問題、釣魚臺爭議亦困擾着蔡政府。

本土與務實派

與上述過於理想、感性,而且自視甚高的「知美派」相比,其實民進黨與綠營內仍有一些理性的「本土務實派」,他們對美國的瞭解不比「知美派」來得差,但對於中國大陸的態度則可能是更務實。

例如,曾任陳水扁副手的呂秀蓮,出身哈佛大學,要說知美不會有人質疑,也沒有人會懷疑她的臺獨立場;不過,即使是臺獨色彩濃厚,她仍試圖找出不同於兩岸當今執政者的另一條和平道路。

2019年1月底、在習近平提出「習五點」說法後不久,呂秀蓮就同時向兩岸喊話,認爲雙方可從平行關係,如邦聯、聯邦進行思考,臺灣和中國是兩區、兩國、一國、或一族,即中華民族,她還說,兩岸是「遠親近鄰」、「一箇中國可以提升成一箇中華」,這樣大家會比較可以接受,而不要落入直行或是上下關係的思考。

另外,過去黨外勢力的領頭羊、現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的許信良早在1995年就提出「大膽西進」概念,可惜隨即遭黨內新興的臺獨勢力打壓,即便如此,他仍致力於兩岸交流工作。然而,蔡英文雖聘許信良爲總統府資政,但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曾在陳水扁時期擔任國安會秘書長的邱義仁,日前也說:「除非瘋了,纔會搞臺獨。」但當權的「知美派」卻似乎是真的「瘋了」。

相對於前述已逐漸淡出權力核心的「前輩」,近年於民進黨內竄升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交通部長林佳龍、以及臺南市長黃偉哲等民進黨中生代政治明星,也因「更上一層樓」指日可待,他們所彰顯的「務實兩岸觀」,倒成爲逼近「瘋了」的「知美派」的最佳對照。

綜觀這批中生代大多都有過「美國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與呂秀蓮、許信良等人一樣,都深耕本土許久,知道臺灣真正的「需求」,這讓他們懂得務實、瞭解務實的必要性,不致直接落入「逢中必反」的窠臼。例如鄭文燦曾說「親美和中」,林佳龍則講「親美知中」,黃偉哲也不反對與大陸交流、其也可登陸推銷臺南,甚至在ECFA終止與否爭議浮現時,他還是極早表態擔憂的民進黨政治人物。即便是賴清德,在某種程度上也有着一些務實本土派色彩。

就以當前最受矚目的政治新星鄭文燦爲例,儘管日前其言出「臺灣並沒有去做挑釁」爲民進黨政府捍衛,但依舊不忘「臺灣要與北京維持對話」的初衷,鄭文燦過去也多次就兩岸關係發表看法,諸如「目前臺灣跟中國不可能一拍即合,價值差那麼多,但也不可能一刀兩斷。兩岸仍然有很多經貿文化的交流」、「中國崛起是非常複雜的議題,臺灣應對中國有正確的評價,不要高估,過度樂觀,也不要低估,刻意唱衰」,鄭文燦的言論可謂「既保留了臺」又非「逢中必反」,當能一定程度反映民進黨內本土兼具務實的政治人物的思考。

作爲與好高騖遠「知美派」的對比,這些本土務實派當然也有反中的成分,追求臺灣的主體性甚至訴求臺獨,但他們對臺灣這片土地與人民有着比知美派更深刻認識和更樸實的感情。他們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卻不會爲了意識形態而賭上臺灣人的性命,把臺灣往戰爭的火坑裡推,在需要的時候,會根據臺灣利益最大化原則妥協,與對岸進行務實溝通。從和對岸的關係看,只要對臺灣有利,他們也比較容易拋掉臺獨的包袱,選擇和大陸對話。但是對信奉美式自由主義、將臺灣命運綁定在美國的知美派來說,類似於宗教般的價值觀信仰,以及他們將自身利益與臺獨未來寄託於美國庇護的夢想,使他們基本上毫無和大陸和解溝通的可能。

說到底,當今主導民進黨政府政策走向的政客、智庫及學者,真正「知美」的人依然稀缺,這些人幾乎都囿限於意識形態,信奉自由主義。他們不像本土務實派,以爲自己有對美經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輸到美國身上,其實他們至多是「表面」知美,更多時候是爲美國人作嫁。「誠實」如過去的陳水扁,也曾明白說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且他也非事事順從美國,纔會讓美國稱他是「麻煩製造者」。阿扁的務實讓他說出實話,反觀前述的「知美派」與當今的民進黨政府,只會一邊倒向美國、以爲與美國交好就能夠擺脫中共、實現臺獨大夢,這無疑是一場活生生於民進黨內前後上演的最諷刺對照。

癡美」爲臺灣帶來了什麼

「知/癡美」爲臺灣帶來了什麼,這問題的答案或許可從最近幾個案例中得知。自8月以來,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與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接連訪臺,但媒體或輿論沒有重視的是就算臺美關係正處於史上最佳,阿札爾仍強調其行程符合美國的「一中政策」;而柯拉克訪臺,更不如外交部、經濟部等單位所一直宣稱的是要來談雙方的經濟合作,反而在行程確認後才透過部分媒體與「消息人士」對外扭轉風聲,說柯拉克的訪臺重點本來就只是悼念前總統李登輝。

就在阿札爾前腳剛走沒多久,蔡英文即逕自宣佈2021年元旦起將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臺灣、並放寬原本對美牛的進口限制。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趙怡翔面對外界質疑時更指出,自由貿易協定(FTA)是臺灣自己要爭取的,美豬美牛就是先決條件之一,若不處理,就根本不必談,也間接影響臺灣參與其他區域貿易協定的可能。但是,趙怡翔的身份是臺灣駐美外交人員,講的話卻儼然是美國代言人,令人認識到這些知美派對國際關係的認知是如此稚嫩,甚至對臺美關係毫無戰略認識,用這種書呆子來處理對美關係,最終只會出賣臺灣的利益。

事實上,就連臺灣夢寐以求的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或FTA,也傳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壓根兒就沒想過要和臺灣談。但既然臺美友好,美國不是應該把萊氏換掉、換一個願意跟臺灣談的人上臺嗎?但萊氏地位目前看來仍極爲穩固。

事實上,在民進黨政府內部,「知美派」所以能興起,其根本原因還在於無法有效解決臺灣的基本民生經濟問題,爲了要製造政績的假象,利用臺美關係最佳的說法既廉價、亦方便。從「一例一休」、「健保費調漲」、「勞資爭議」、「新南向」顆粒無收等,都讓民進黨政府無法得到民衆的信任,也無人能在社會陷入民粹時進行矯正。既然無力解決民生,政客們只能加強力道在兩岸與統獨問題上進行算計,迎合民粹、誤導民意,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這是民進黨政府一直以來慣用的伎倆。

其實,「親美」對臺灣來說從來就不是問題,北京也不會要求臺灣「遠離美國」,這是北京接受的現實。問題在於,臺灣不能因爲親近美國,就以爲有了靠山,可以去搞臺獨。過去,爲什麼即使處在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兩岸仍能維持互動,關鍵是執政者仍看得到民衆的需求,因此雙方關係雖非融洽,總還能結出一些果實。

如今,蔡英文政府處在一種「美國說一,臺灣不敢說二」的困境中,這是因爲蔡英文別無選擇,也毫無章法善理兩岸關係,被民進黨自身炮製出的氛圍所箝制。蔡英文政府只能在兩岸關係中表現出衝撞、甚至是頭也不回的「灑脫態勢」,當這些事情輪迴發生,臺灣就更是別無選擇地只能更依靠美國。

另一方面,大陸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武力統一臺灣,但兩岸開放交流以來,沒有任何一刻像現在一樣衝突似乎一觸即發,擔憂兩岸開戰也不再是「杞人憂天」,就連民調過去都是問「認不認爲兩岸會發生衝突?」現在卻是問「兩岸衝突的話,願不願意當兵?」這種細微的變化,就是臺灣面臨的實際困境。

歸根結柢,民進黨政府受限於自身狹隘的意識形態,當權者又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用了所謂「知美派」官員,卻只會讓臺灣陷入深淵之中,一旦兩岸真的發生危機,美國又再度「棄臺於不顧」時,臺灣就會更難以自拔,也失去更多原本可以談的本錢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