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豹變」的安倍

文/張鈞凱 圖/多維TW提供

安倍晉三於2016年11月在日本參議院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特別委員會中,有一段語重心長的發言:「常言道『君子豹變』。這並不是說人爲了保全自身而做出巨大改變。而是說爲了國家和國民,可以丟掉面子。這纔是我們作爲領導人應有的姿態。」

「君子豹變」出自《周易.革卦》,原意是指君子遷善去惡,更顯其美德;後來用以形容人在言行與思想上發生了大幅度轉變,充分反映安倍對自身任務與應有作爲的認知。

回顧安倍兩度上臺,他對於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態度轉捩,都高度體現了豹變性格,以及日本對外交往的現實策略

作爲日本頒佈憲法後第二位擔任四屆首相的安倍晉三(第一位是吉田茂),不僅在2006年與2012年兩度登上首相之位,更是打破日本在2007至2012年間五位首相每逢醜聞就得下臺的「定律」。安倍在日本首相之位的「長命」,在中美日大三角關係與臺日中小三角之中扮演的角色,都給了他「豹變」的時間和空間。

臺日關係今非昔比

首先,日本與臺灣之間,由於民間交往活躍,加上在地緣和心理上都有抱團取暖需要,始終予人「臺日友好」的印象。這個印象,隨着素有親日情結的民進黨政府於2016年上臺,得到進一步加強。而日本政府也對蔡英文政府一直投以關愛眼神,以實際的行動不斷拉攏臺灣。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在總統大選中獲勝,安倍立刻表態「臺灣是日本的老朋友」,隨後派遣「日華議員懇談會幹事長古屋圭司來臺向蔡英文遞交親筆祝賀信

蔡英文就任前,安倍胞弟岸信夫率領日本自民黨衆議員代表團訪臺,與候任總統蔡英文會面交流。蔡英文就職當天,日本代表團規模最爲浩大,由日本交流協會理事長今井正率領252人豪華代表團,爲蔡英文捧場祝賀。同年6月3日,安倍晉三的母親、有日本「政壇教母」之稱的安倍洋子,來臺北參加日本放送協會(NHK)交響樂團演出,比鄰而坐的就是蔡英文,說明了蔡英文與安倍家族的深厚交情,也透露了臺日關係「親上加親」。

此後臺日關係又有實質性的進展,蔡英文分別任命民進黨內的「親日派邱義仁謝長廷亞東關係協會會長以及駐日代表,邱義仁還是蔡英文「廚房內閣」重要成員,直接參與到民進黨的高層決策;2017年臺日雙方直接將交流窗口更名,由民間機構朝向準政府機構的層級推進。花蓮地震期間,安倍晉三不僅展示出親筆書寫的「臺灣加油」字樣,還給蔡英文寫信,稱蔡英文爲「蔡英文總統閣下」,惹得不僅深綠狂嗨,三立和《自由時報》等認爲這「等於承認臺灣是個國家」,連蔡英文本人也頗爲受用。

臺日關係似乎就在這樣的軌道上,如蔡政府所願地向前快步發展。但是突然之間,幾乎毫無任何徵兆地,安倍晉三在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會談中拋出「僅與臺灣保持民間往來」,而原本預定在日本黃金週再度訪臺的岸信夫,也在成行前一星期緊急喊卡。

有一說認爲,岸信夫取消行程是對臺灣遲未開放福島核食的抗議,但聯繫不久後,安倍就在會談上對李克強明確承諾「僅與臺灣保持民間往來」看,日本之所以對臺灣一夕變臉,真正的原因,顯然是爲了向中國交好與交心。在這過程中,臺灣成了日本交易給中國的「籌碼」,而安倍晉三也完成了他在臺日關係上的一次豹變。

日本對華的笑臉與怒目

其次,安倍在此際對臺政策180度翻轉,基本上伴隨着他對中國大陸態度的「大起大落」。2006年安倍首任日本首相,給外界「親中」的印象。安倍上任之初,積極改善小泉時代因參拜靖國神社而劍拔弩張的中日關係,安排「破冰之旅」訪問中國。安倍智囊谷內正太郎就曾說過,日本的亞洲外交策略,要與中國保持戰略的互惠關係。安倍此舉的目的,根據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許介鱗教授研究認爲,安倍企圖扭轉日本充當美國應聲蟲的形象,開啓對美國的「自立外交」。

但2012年安倍二任首相,對中國的態度卻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卸下親善面具,換上怒目相視的臉孔。安倍藉着釣魚臺列島「國有化」爭議順水推舟,積極搭上美國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的重返亞太戰略便車,中日關係再度惡化。

此間安倍不斷在各種場合對中國放話,既公開批評中國政治體制,又「嗆聲」不怕被稱爲「右翼軍國主義者」。2013年安倍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更是明確表態:日本要在亞洲制衡中國。過去如此親中的安倍,卻突然走回保守老路,一面強化美日軍事同盟,一面大力鼓吹「中國威脅論」,露出了國家主義的右翼「馬腳」。

然而,就在同一個任期,安倍又開始急切地調整對外策略,把日本從美國保護傘下扭回中國身邊。安倍當前的「中國轉向」,最經典的當屬安倍在李克強訪日期間幾近「失格」的演出。李克強停留日本三天時間,安倍晉三幾乎形影不離。李克強參與第三屆中日省長知事論壇開幕式、參訪北海道豐田汽車廠區與惠庭市現代生態農場,安倍全程陪同。李克強準備從札幌新千歲機場搭乘專機返回中國時,安倍晉三甚至親自赴機場送行,一路送到登機舷梯口。

安倍與剛上臺時彷彿判若兩人,以極高的規格接待李克強,在日本國內跌破衆人眼鏡。如同日本媒體所稱:「安倍首相最後把外國領袖送到舷梯口告別,從未有過」,讓人清楚看到安倍身上所出現對中國的再一次豹變。

安倍的豹變,也表現在他與美國之間經歷了似即若離的轉捩。2012年安倍相準了美國重返亞太與TPP佈局,謀求建立日本在區域的主導地位,大推「價值觀外交」與「地球儀外交」,2012年至2016年就出訪了41次之多,企圖與戰略重心轉移後的美國保持同一步調

川普無常 日不再唯美是從但是2016年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安倍一改先前「唯美是從」的路線,把他放進美國籃子裡的雞蛋又挪了出來。尤其是2017年川普宣佈美國退出TPP,安倍曾試圖希望美國回心轉意,特別贈送川普一頂印有「讓同盟重新強大起來」的帽子,結局卻「真心換絕情」,在高爾夫球場上摔一跤。川普的「退出外交」政策,再加上美國對日本在農業與汽車等產業領域施壓,種種的冷落,讓日本國內開始質疑是否該犧牲自己的利益,繼續爲不靠譜的川普領導下的美國作嫁衣裳

曾全面擁抱重返亞太與印太戰略的安倍,沒多久又把臂膀伸向中國的一帶一路,完全展現其在大國博弈局勢下,毫不避諱的見風轉舵。

安倍對臺灣、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屢次豹變,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爲所謂「友誼小船說翻就翻」,其間充斥着赤裸裸的政治算計,這既是安倍的個性,也是長年以來日本對外關係的內在邏輯—跟着強者走。在安倍的棋局中,日本對臺灣仍有濃濃的「上國」心態,臺灣不過是日本週旋於中美之間的棋子,與其大罵安倍善變、勢利,不如說他看清了日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