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香港券商期權兌付違約,隱秘通道商浮現:有的賣車付本金,有的人去樓空
10月初,在A股市場一片沸騰之時,曾從事金融行業的專業投資者王衝,心情卻跌入谷底。
今年年初,王衝在3家香港券商購買了看漲期權產品,在行情爆發之下獲得數倍賬面收益,但券商均以“公司出現資金流動性危機”爲由,拒絕兌付。
受傷的不止王衝,10月以來,南方匯發、歐普國際等多家香港中小券商出現期權兌付違約,相關話題也引起投資者廣泛關注。
在多輪協商後,王衝本想選擇退讓、放棄全部收益,只求拿回本金。結果他在10月16日收到一份“僅歸還4成本金,但不兌付收益”的方案。兩週的漫長等待,讓王衝忍不住怒斥對方“強盜邏輯”,並一口拒絕這樣的方案。
不過,王衝也清楚,相比其他得不到絲毫迴應的投資者,自己已經屬於幸運兒。在此次事件的波及下,因券商不予迴應,有通道商賣車給投資者墊付本金。
自9月24日以來,史詩級的政策面利好出臺後,“牛市”呼之欲出。儘管各方資金激烈博弈,A股有所回調,但市場的高昂情緒仍留有餘溫,衆多投資者蓄勢待發。
鮮爲人知的是,在市場的另一面,是深受罕見行情影響下,各類金融衍生品的高光時刻。“賭”對了市場走勢的投資者,如果早已加高槓杆,則賺得盆滿鉢滿。只是,結果未必盡如人意,市場劇烈震盪,考驗的範疇已遠超投資策略本身。
有通道商已人去樓空
據時代財經瞭解,目前從事場外期權業務的香港券商超過30家。10月28日,王衝告訴時代財經,其知道的目前能明確如期兌付的券商,只有華裕證券、亞丁證券等少數幾家。
今年年初,家住深圳的王衝赴港開通證券賬戶,並以專業投資者的身份在3家香港券商下單,購買“看漲期權”合約。9月24日至9月30日,A股市場迅速拉昇,在王衝買的兩個合約中,對應的兩個標的股票均有上漲,其中一隻主板股票更是斬獲了三連板,觸發了雙方約定的提前結束機制。截至9月30日收盤,這一隻王衝投入4萬元期權費本金的“看漲期權”合約,總收益接近40萬元,翻了10倍。9月30日,對方發來資金結算明細表,王衝確認無誤。然而之後兩週,對方進入了沉寂。
同樣難熬的,還有連接投資者和香港券商的一些內地機構,也就是業內俗稱的“通道商”。這一類機構均是已滿足“532資質”(最近一年末淨資產不低於5000萬元、金融資產不低於2000萬元、具有3年以上投資經驗)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在承接個人投資者的個股期權投資需求後,以該機構的名義作爲交易對手方,去券商下單。這也是王衝曾經的工作。
此次多家香港券商不予兌付,內地規模比較大的通道商損失慘重。此次採訪中,多名業內人士均向時代財經提到了一家通道商——廣東圓夢騰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圓夢騰飛”)。
10月28日下午,時代財經來到圓夢騰飛公司註冊所在地,其辦公室大門緊閉,無人辦公。該寫字樓的物業人員向時代財經表示,9月底至10月初,有數批自稱“購買了他們家產品”的投資者前來,但圓夢騰飛的辦公室在第一批投資者出現後的次日,就再也沒有人來辦公。
時代財經在現場看到,圓夢騰飛辦公室大門門鎖與豎長條的門把手均被破壞。對此,物業人員稱,這些是投資者過來發現公司無人辦公後,試圖進入辦公室導致的。
其還透露,該公司已經拿走大部分辦公資料,傢俱還未搬走,至今也未退租,但物業目前也聯繫不上這家公司。
時代財經也致電天眼查等平臺顯示圓夢騰飛的多個電話號碼,有的無人接聽,有的關機。
10月28日,圓夢騰飛位於廣州珠江新城的辦公室大門緊閉。圖源:時代財經拍攝
只賣看漲期權,券商壓低資金成本
王衝曾任職的投資機構,既做場外期權投資,也有部分通道業務。所以對於這場香港券商的兌付危機,王衝早有隱約的預感。今年年初,香港數十家從事場外期權業務的券商噴涌而出,並且給出大幅度低於內地券商的期權費率時,王衝就已經儘量剋制,減少下單。
王衝向時代財經提供的一則在某香港券商下單的交易確認書顯示,一款平值看漲期權產品的期權費率低至4.1%。而某內資券商人士提供給時代財經的報價表顯示,同等結構的期權產品費率絕大多數都在6%至8%,沒有低於4.5%的產品。
以投資者最終想要達到500萬元名義金額爲例,如果是4.1%的期權費率,則僅需20.5萬元的期權費本金;如果是6.1%的期權費率,則需要30.5萬元的期權費本金。只要投資者支付了期權費,就獲得了未來以特定價格,買入或賣出價值500萬元股票的權利。
一家涉事香港券商的場外衍生品交易確認書截圖。圖源:受訪投資者提供
期權費率越低,投資者可以用更低的期權費本金,去行使同等的權利。但在其背後,則是券商爲了壓縮成本,選擇不進行相應的對衝策略。
深圳某從事場外期權相關業務的機構人士李玲告訴時代財經,“因爲有時候對方(香港券商)給的價格(期權費率)已經遠遠低於資金成本,我們當時判斷對方就是‘裸背’。”
在行業術語中,“裸背”即沒有“背靠背”的資產,也就是券商作爲看漲期權的賣方,沒有持有相應標的的資產與投資者進行對衝,例如對應標的的股票,以應對合約中標的股大漲而帶來的虧損,而是直接與投資者“對賭”,如若標的股沒有上漲,則投資者不行權,券商就賺取期權費本金。
此外,要達到低成本的基礎,券商也只會售賣看漲期權產品。多名投資者和通道人士向時代財經表示,今年香港券商基本上不接“看跌期權”的單子。
李玲對此分析道,售賣“看跌期權”需要券商手上持有標的資產,也就是需要有股有券,這種情況下運營成本會變高很多,但是香港券商的期權費率又很低。
即便提前預知了風險,但券商給出的“4成本金”方案,還是超出王衝預料。令他無法接受的是,在自己願意放棄全部收益的情況下,對方竟然不打算全額退還本金。
另有一名華南券商人士告訴時代財經,涉事香港券商規模都比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差,對比之下內地券商資金雄厚,在出現同等的行情波動下,也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
通道商的雙重風險
在發現多數香港券商沒有對衝策略後,李玲就進行了風控,除非客戶強烈要求,否則不會往香港券商下單。
截至目前,李玲手上只有4筆香港券商的單子,都屬於同一名客戶,雖然有3單目前無法兌付,但有1單可以如期兌付,甚至本金翻了3、4倍。“再加上都是熟人,(整體來看)也相當於回本了,現在協商的敞口就比較大。”李玲泰然自若地說道。
實際上,個人投資者通過通道商去參與個股期權投資,並不符合合規要求。在此基礎上,把合約下到香港券商,則是再疊加一層未知的風險。
2020年9月25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管理辦法》指出,股票股指類等其它場外期權交易對手方,應當是符合《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如果是其中的法人機構,則需要滿足前述“532資質”。
《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管理辦法》截圖。圖源:證券期貨法規數據庫系統
因爲提前把控了風險,李玲目前還能相對悠閒地繼續運營公司。而其他不少的通道商一邊焦頭爛額地聯繫香港券商,一邊安撫客戶。爲了維護與客戶的關係,李玲熟識的一名同行朋友選擇賣掉車子,向客戶墊付了超過70萬元本金。
一名與通道商有合作的內資券商人士向時代財經透露,如果整體單量不大,金額在一百萬元以內的,或者就10單左右,通道商通常還有能力墊付;但如果涉及金額太大,上千萬元甚至是過億元,通道商可能一單都不會墊付。
據時代財經瞭解,部分符合“532資質”的投資機構是在進行場外期權投資時,順帶設立“通道”業務,僅對機構內部人員開放;但專門以“通道”業務爲生的公司,由於手續費收入並不高,需要跑量才能賺錢。
香港券商壓低成本的意圖如此明顯,漏洞肉眼可見。爲什麼通道商會甘願冒雙重風險?
“要知道,客戶都是不理性的。當有另一家通道商的報價更低,期權費低這麼多,如果你是客戶,你會選誰?”李玲發出靈魂拷問。儘管風險增大,但普遍比內地券商少2個點的期權費率還是極具誘惑力,內地通道商還是會爲了搶奪用戶做出選擇。
追賠或陷“羅生門”
作爲專業投資者,王衝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向香港券商追賠上;而李玲的同行朋友,則不斷奔波在找券商老闆協商、找資方搭線的路上。
針對此次香港多數券商違約的情況,盈科律所商事律師團隊高級合夥人瞿琨向時代財經指出,香港法規與內地存在差異,要準確分析香港券商是否違規,則需要諮詢香港律師的意見。
在此次事件中涉及的投資者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自己去香港開戶下單,一種是走通道商下單,王衝屬於前者。
在個人追賠券商的案例中,瞿琨表示,由於這類投資者的投資行爲發生在香港,投資者是通過什麼方式把資金轉到境外去進行投資,是比較核心的問題。
但如果是個人想要向內地通道商進行索賠,無論是前期的法律責任劃分,再到後期的執行,都有可能陷入“羅生門”境地。
瞿琨分析,如果通道商的行爲構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公檢法將會介入;如果不構成,投資者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如果通道商違反金融監管法規募集資金,可能導致投資者、通道商雙方簽訂的協議“無效”,投資人可依據法律規定,主張通道商返還投資款。
但瞿琨強調,部分投資者爲了追求可能的高收益,在明知跨境投資行爲可能不合規的情況下,選擇通過通道公司入港投資,“投資者自身可能也存在一定過錯。因此,即便法院認定協議‘無效’,也會基於雙方的過錯程度,來判斷是否支持返還全部投資款的要求。”
其次,就算法院支持,“如果通道商沒有辦法從香港券商中拿回投資款,自己的資金實力又不足以賠償所有投資人,就會陷入無力賠償的局面,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執行不到款項’。”瞿琨解釋。
10月25日,南方匯發催促投資者同意歸還4成期權費本金的方案。對接人員跟王衝坦言,越到後期,有能力兌付的資金可能會越少,建議王衝同意方案,並保證即刻就可以讓財務人員排款。
10月25日,南方匯發工作人員催促投資者同意“4成本金”方案。圖源:受訪投資者提供
在此前兩天,歐普國際公佈分60期歸還全部期權費本金的方案,爲期5年,收益金額則還在覈算中。時代財經接觸到的相關投資者對此大爲震怒,長達五年之久,其質疑券商是否真心想退款。
不過,在目前的情境下,王衝已經在尋找更多渠道,給券商施壓,讓對方退還他的全額本金。
至於以後還會不會再往香港券商下單,王沖和李玲的態度都比較模糊,但他們有一個共識是,只要有市場、有需求,就會有承接需求的人。
(應採訪對象要求,王衝、李玲均爲化名。)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