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疫情下的心理失衡 痛苦時請勇敢向人求救

對抗疫情下的心理失衡,痛苦時請勇敢向人求救。(圖/shutterstock提供)

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經常會遭遇到許多挫折,舉凡工作、戀愛、學業等等,有些人一蹶不振,有些人則能憑藉着鋼鐵般剛柔並濟的強大心靈平復創傷,順利度過這一切。將此能力加以發揮,達到高度的心理自我復原力,本書將這樣的精神狀態視爲「鋼鐵之心」。

而像這樣子的「鋼鐵之心」究竟是怎麼獲得的呢?答案是擁有正確「後設認知」的能力。

精彩書摘

提高復原力的其中一項,就是「感到痛苦的時候要向人求救」。

當人陷入困境時,視野會變得狹小,行動的選項也跟着侷限起來。在這種時候,向其他人求救意外地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在必要的時候發出求救訊號,不光是家人或朋友,與周遭的人們之間的關係性也極爲重要。

例如,自助團體(擁有共通問題或煩惱的人聚集在一起經營的組織)等組織,聆聽與自己同樣痛苦的人說的話,大多能夠獲得幫助。不是隻有自己面對逆境,這種「互相共鳴」的感覺,能帶來安心感,併成爲重新振作契機

此外,閱讀凝聚着各種思考與感情書籍或文章,接觸「其他人的故事」,找到能夠共鳴的資訊時,據說也能夠提高復原力。

換句話說,透過與其他人的良好關係獲得共鳴,連帶能提高復原力。

關於這類社羣,如日本厚生勞動省或各種NPO法人,會透過網路管道傳播資訊,從事諮商的心理治療師心理衛生專家也會伸出援手,幫助在逆境中痛苦的人們。

當碰到困難,發現到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障礙時,要立刻向專家求救,這個求救的動作有可能會影響到今後的人生

第一次求助於這類專門機構或社羣時,想必會感到不安。但「柔軟地」挑選自己需要的援助與服務,是爲了活下去必備的重要「復原力」。

痛苦的時候,容易抱着「必須一個人想辦法才行」一類的想法,但在這種時候,「不要孤軍奮鬥」其實才是復原力的本質

復原力在現今社會的各個領域開始受到矚目。

經營企業領袖輩出的普華永道(PwC)的傑西‧索斯特林(Jesse Sostrin)在自己的著作《The Manager􏌬s Dilemma》中主張,建立復原力,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發起創新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生往往伴隨着逆境,若能善加利用,便能夠增強自己的復原力,他想要表達這件事的重要性

反過來利用逆境建立復原力,有個偉大的案例

阿富汗戰地失去雙腳,裝上義肢的哈里‧布塔馬加爾(Hari BudhaMagar),他失去雙腳後,陷入無止盡的失落狀態中,並吐露出「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話語

然而,身爲佛教徒的馬加爾,接受長期的訓練,讓內心變得柔軟,最後讓精神得以恢復,並改觀說出「我的才能不是源自雙腳而是內心」、「我失去的並不算多」等諸多心聲

如今他協助同樣爲了截肢所苦的退伍軍人恢復其精神狀況,也同時持續接受聖母峰的攻頂訓練。馬加爾的人生態度,也可以說是「復原力」的本質。

實際上,我們的人生有時會面臨各種難關,然而,只要跨越了難關,人便能獲得大幅成長的機會。無法跨越的難關有可能會化爲「自卑感」,伴隨着今後的人生,但只要提升復原力,便能正視那份自卑感,成爲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動力。

人類如同漂浮在海面隨波搖曳的木筏,當強大的情緒波動或動盪襲來時,迅速便會被吞沒。感情時時刻刻在搖動,因此,不可能永遠處在「幸福的狀態」。

此外,「喜悅」、「幸福」與「痛苦」、「不幸」是相對關係,任何人都會有因爲人生的大風大浪而讓情緒產生動搖的時候。

然而,只要建立高度的復原力,連大風大浪都能視爲「必經的過程」,不但能接受現實,甚至能將之跨越,並讓自己變得更爲強大。因此,事先鍛鍊復原力是有其必要性的。

文章內容節錄自《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東販出版

【作者簡介】

いっちー(一林大基)

一九八七年出生。學生時期曾因受到霸凌而拒絕上學,後來學會「後設認知」而克服障礙。於昭和大學學習包含重症病例在內的各領域治療,並以憂鬱症的藥物治療、酒精依存症的依存症療程,與認知障礙症的醫師身份從事地區活動的貢獻活動等,涵蓋領域十分廣泛。

目前在某個城市從事精神保健專科醫師、日本精神神經學會專科醫師,並以世界首位的虛擬精神科醫師,推廣正確的精神疾病知識,作爲畢生事業。

同時也在社羣網站回答來自全國各地的煩惱,主要爲拒絕上學、心病及自殺等問題。二○一八年開設Twitter帳號,首年即突破兩萬人追蹤(至二○一九年十二月)。

《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臺灣東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