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不只吃糉子 民間流傳5大禁忌…千萬別玩水!
端午節,過去人們稱5月爲「惡月」,而5日又被稱爲「惡日」,這天民間還有流傳5大禁忌,你知道多少個?(圖/Shutterstock)
端午4天連假在今天(25日)開跑,民衆紛紛出遊享受假期,但是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划龍舟、吃糉子外,過去人們稱5月爲「惡月」,而5日又被稱爲「惡日」,這天民間還有流傳5大禁忌,你知道多少個?
端午節是在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在每年五月初五,原本是在夏季送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自戰國時代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後,演化成中國的端午節。在這天,許多人家門口會會掛上菖蒲、艾草驅兇避邪,根據《媽媽經》指出,民間也流傳着5大禁忌。
【忌‧送整串肉糉】
通常,一整串糉子多爲端午祭祀神佛用途,或是在祭江時,將整串肉糉投入水中祭拜好兄弟。而在臺灣習俗中,上吊的死者又稱爲「吊肉糉」,所以送有繩子的整串肉糉給別人會觸黴頭、不吉利。在送禮時,習慣將串糉解開,成爲一顆顆的「散糉」,纔不會失禮。
端午節有「惡日」支撐,這天又被稱爲「毒日」、「陰日」,地方習俗認爲,這天的水鬼最兇,在水裡抓交替的機率很高。纔有流傳「丟糉子下去給水鬼吃,讓他們一直藏在水裡,不要出來凡間」的說法!不過端午節本來就在夏天,玩水的人自然多,危險的水域最好不要去。
地方習俗認爲,在端午節這天的水鬼最兇,在水裡抓交替的機率很高。(圖/Shutterstock)
【避五毒】
由於「五」這個數字在商周時期,被視爲不祥的象徵,五毒則是指古人心目中五種毒性最高的動物,通常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這5毒,古人認爲端午節應避免接觸。於是「驅五毒」成爲華人端午節的習俗,人們使用5種植物如:艾草、菖蒲、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等來預防。
【忌‧結伴出遊】
古時對端午這天有「遊百病」的傳說,也就是忌結伴出遊,以保平安。如果當天真的要出門,應儘量避免往陰氣重的地方去,如醫院、殯葬等場所;會有掛艾草、菖蒲驅蟲避邪的習俗,也是爲了去除陰氣。
【忌‧香包丟失】
從前也有在端午節給子女配戴香包的習俗,也是希望能達到驅蟲避邪的作用。不過,據傳香包絕對不能丟失,若不慎遺失身上配戴的香包,未來一年恐招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