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展-逆旅,出走的態度

一個人的  日本鐵道旅行大野雅人着,哲彥譯,山嶽出版,280元,生活

窗Windows on the World馬帝歐.佩裡柯利(Matteo Pericoli)着,廖婉如譯,馬可孛羅,400元,文化

羅珮嘉(作者提供)

藝術家佩裡柯利與50位作家合作,描繪出風貌各異的城市窗景。左圖爲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眼前的景色。(馬可孛羅提供)

藝術家佩裡柯利與50位作家合作,描繪出風貌各異的城市窗景。右圖是美國作家約翰‧耶利米‧沙利文書房外的木蘭花。(馬可孛羅提供)

創造力Big Magic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着,鄭煥升譯,馬可孛羅,320元,生活

身處資本主義當道且資訊發達的社會,高速運轉的交通以及不受空間限制的科技發展,讓你我上緊發條,行屍走肉般地應付摩肩接踵的大型社會生產線。社會意識告訴個體要服從羣體,做大衆「認爲對的事」,於是我們只能努力唸書努力工作,用時間換取更多時間,用金錢累積更多金錢。我們拖着蹣跚步伐盲目前行,活着的目的只剩下無止盡的交換籌碼,然後心智被逐漸消磨,最後筋疲力盡,才又佇足嘆息生命的流逝。疾駛而過的人生像是草率繪製的2D平面圖,乾枯扁平而了無生趣。此時彷彿只有心靈及行動上的出走,我們才能看見從平面拔地而起的萬丈高樓。於是有人呼朋引伴,有人踽踽獨行,旅行成爲一個異於常軌卻心安理得的出路。

鬼混與無所事事之美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波特萊爾大部分人生都被禁錮在窮困貧苦之境,卻仍然擁有放蕩不羈且絕對自由的靈魂。一次被雙親放逐至印度的體驗,提供了他短短46年歲月中,多數作品的創作能量。兼具小說家與新聞記者身分的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馬可孛羅)中,敘述自己離婚後,於義大利、印尼與印度三個不同國度間尋找靈魂和自我的過程。其「尋求定位自己,才能身心平衡」的宗旨,讓讀者獲得洗滌式的啓蒙。

從波特萊爾和吉兒伯特身上,我們發現出走不僅是對不同生活樣貌的大膽窺探、不同關係的細緻觀察,更是自我實現與維持創造力的必要養分。談到出走與創造力的連結,吉兒伯特的新作《創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提出「認真的鬼混」:她認爲維持創造力的關鍵在於自由和探索,於是一場又一場出走生活的自我革命成爲必然。「認真的鬼混」 呼應了她之前暢銷作品所表達的「無所事事之美」,兩者皆闡述了「逆旅」,也就是非一般出走的要素與態度之一。

逆旅,原是古文中旅館或迎接旅人的別稱,不過在蘇軾〈臨江仙 送錢穆父〉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達的則是流浪漂泊的生活狀態。逆旅一詞也常被引用爲人生的匆忙短促,而從現代文明角度來看,逆旅可以作爲反抗主流價值檢視出走/旅行定義的說法。大多數人將出走/旅行視爲奢侈的消費概念,並建築在經濟能力和社會階層的高牆之上。但旅行和金錢並非完全等號,關鍵在於每個人出走的態度。流浪不一定要有目的地,也並非出國不可,《一個人的日本鐵道旅行:海岸X農町X遺址,55條忘卻時光的獨旅路線》即呈現旅行/出走的隨處可行。作者大野雅人隨意搭上日本的電車,掠過田園與海邊,看着窗外流動的景緻,在城市與遺址間悠遊。「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的況味在此時成爲最珍貴的體悟,即使未能毫無顧忌地拋下一切,我們也能肆無忌憚地隨風起舞。

保有觀看的好奇心與勇氣

出走不盡然是困境的解藥,更多是期待化學反應的階段性過程。大多數時候,人們要的是前所未見的發現,以及對既有事物與常態的重新體悟。建築師兼藝術家馬帝歐.佩裡柯利邀請世界各地的50位作家完成《窗:50位作家,50種觀點》一書:以「世界窗景」爲主題,每一幅窗景都提供了一個「視野」,成就了眼睛與思想上的出走。書中不僅有着景框之外的歲月靜好,亦有景框之內的一世韶光。不必遠行,睜開眼睛,打開窗子便能有所體悟,因爲人生是閉起眼睛,就會期待的風景。

「我想,到一個我尚未去過的地方,我就會快樂起來。」波特萊爾如是說。出走像副眼鏡,當收訊不佳的螢光屏幕在面前跳動已久,非要戴上眼鏡,景緻才得以映入眼簾。而逆旅則可作爲新型態出走的原則,既非關消費,也非關移動,是一種生命探索上的潛意識旅途。《創造力》、《一個人的日本鐵道旅行》以及《窗》皆提供了對逆旅觀點的再次詮釋與嶄新視野,三書不約而同地期許人們不要丟失觀看自己和世界的好奇心,並且保持追求非一般出走的勇氣。唯有看見他者與自我的流動,我們才得以在緊縮的生命長度裡,尋覓被現實一再輾壓的寬度,最終方能更謙卑地向未知的人生旅程繼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