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大展-失聯的散兵

朱宥勳(作者提供)

(攝影:Tentes)

現代主義‧ 當代臺灣張誦聖着,聯經出版公司,450元,評論

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黃錦樹着,麥田出版,520元,評論

美與殉美陳芳明着,聯經出版公司,350元,評論

很慢的果子陳芳明着,麥田出版,350元,評論

歷經20世紀中期以來漫長的爭取,「臺灣文學」終於在21世紀之初取得了學院的建置與名份。從此之後,臺灣作家所寫的作品,不必(然)再附庸於「中國文學」傳統,有了自己的「國籍」──即使這一「國度」顯然是先在文學中而非政治中獨立起來的。時至今日,臺文系所的學術地位大致穩固,學術成果日益豐厚,畢業生在文學創作、社運和各文化領域中也屢有斬獲。然而,學院建制的強化卻似乎沒能對臺灣的文化生產有太大助益。論述不斷產出,但影響力能跨出學院者卻鳳毛麟角。因而學院的歸學院,創作的歸創作,彷彿在戰場上失聯而無能互援的散兵。

追索現代主義的來時路

這是很可惜的,優秀學者對過去的解釋裡,其實蘊含了文學未來的可能。本月張誦聖的《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是英美世界第一本臺灣文學的專書,以影響臺灣文學品味最深的現代主義爲主題,直到此刻纔有完整中譯「回孃家」。上編原名〈現代主義與鄉土對峙:臺灣當代小說〉,點出了戰後臺灣小說最主要的糾葛。令人驚豔的是,此書逐一討論各家作品時,不但顧及了理論的分析,美學判斷也十分準確;後者往往是許多學者無能爲力的部分。比如談到1960年代的現代主義者,作者坦然承認了他們多半缺乏創意、僅學習了現代主義的形式外殼,而並非真的有前衛、獨創的文學風格或思想;但同時,她也正確地指出了這種「錯誤」或「移植」並非毫無價值,他們的嘗試爲往後的文學開闢了全新的可能性。即便是錯誤,也是富有創造力的錯誤。(關於比較「原汁原味」的現代主義,可以參考彼得‧蓋伊《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立緒〕。)

談到王文興這個以怪奇語言聞名的個案時,張誦聖也敏銳地察覺到,王文興看似前衛,但其背後的核心並不是現代主義,反而是寫實主義──而正在後者的層面上,王文興的許多營爲其實並不寫實。《現代主義.當代臺灣》不追捧名家,敢於下判斷、且判斷準確的精神,值得推薦。不過此書成於1990年代,若干觀點或框架還是稍舊了一些,比如沒能照顧到1940年代日治臺灣所產生的現代主義源流(後來被鍾肇政、陳千武等人部分繼承),也忽略了長居海外,卻幾乎可以說是臺灣現代主義最重要個案的郭鬆棻。

盤點馬華文學書寫爭議

同樣「現代」與「鄉土/寫實」對抗的架構,也發生在馬華文學。黃錦樹的《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基本上重整了黃錦樹發展數十年的馬華文學理論,處理了大部分的重要爭議。作爲1990年代,奠下臺灣學術場域中馬華研究基礎的3名主將之一(另外兩位是張錦忠與林建國),黃錦樹創作與研究並進,建構了馬華文學的「無國籍」提案:既然在馬,它不被國家承認;在臺,卻又總是聊備一格、格格不入的話。

對於臺灣讀者來說,「爲什麼要讀馬華文學」確實是一個不易回答的問題,但如同黃錦樹所言,馬華文學跟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其實有驚人的相似性,或許可以不只是臺灣的「海內異己」,也可以是攻錯的比較對象和盟友,同病相憐或扶持並進。黃錦樹對「馬華」的梳理,也能對我們梳理「臺灣」產生方法上的啓示。以單篇論述來說,作者全面盤點自身與林建國的理論差異、以郁達夫的個案質疑馬華「新」文學史的弔詭,都是論證非常精彩的案例。其中對馬共作家金枝芒、賀巾等人的討論,更讓我好奇能否與臺灣書寫共產黨主題的小說家進行比較,如陳映真、郭鬆棻和陳若曦?

龐大戰場下的警醒與呼喚

最後,我必須帶着幾分傷懷的情緒,提起陳芳明的《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一書。陳芳明最近有兩作出版,《美與殉美》是讀詩筆記,對詩文本的闡發猶有可觀;但談文學理論的《很慢的果子》卻令人失望。作者試圖以明暢的文字介紹文學理論,本是好事,但顯然力有未逮,所介紹者都有大小不一的誤用、錯誤定義、重點偏斜或望文生義。讀者如欲一讀,必須抱持戒心。

舉其大者,如「後殖民」幾乎都談不在重點上,如牽強地將金庸、施叔青誤指爲後設小說,而在談論鄉土文學論戰的章節,還是刻意忽視了余光中等黨國文人的劣行。許多社會觀察的論斷也匪夷所思,比如將流行音樂的快速變化歸咎於後現代的「無深度」,並將後現代社會定義爲「當一個社會的服務業生產毛額,超過工業生產時」,都是非常有問題的說法。因爲陳芳明老師1990年代的文學史論述,而踏入臺灣文學的後學如我,很抱歉必須以這段對讀者的「警告」來結束這個讀書大展的系列。

也是感傷。但這戰場太大了,聚在一起還不見得能殺出血路,看到一支主力走偏了方向,總是忍不下心,忍不住想要開口呼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