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必須跨過三道坎

我發現,有三個問題可以說是讀書的“元問題”——差不多所有的讀書問題都由它而來。第一個是“懂”還是“不懂”,第二個是“有法”還是“無法”,第三個是“有用”還是“無用”。

讀書必須跨過這三道坎。

沒有進入正題前,先說說讀書時間從哪裡來。這是教師讀書最大的困惑。一個人找到讀書的時間,應當看作是讀書的第一能力。一線教師很忙,不可能像從前學生時代那樣有大把的時間讀書。那麼,讀書的時間從哪裡來?在午後校園,我常看到學生一起打籃球,這些學生寧可不吃飯,也要花20多分鐘過把球癮。這給我們啓發:如果把讀書當作人生第一樂事,哪怕不吃飯,得空就讀一讀,時間總會有的。而且我堅信,好書能夠把你從硬着頭皮讀書的狀態引入不知日之將夕、夜之將闌的快樂狀態。閱讀的時間從哪裡來,是閱讀的興趣、快樂、獲得感帶來的。有了這些,可以讓你放棄其他事情也要讀書。

下面再來面對讀書的三道坎。“懂”還是“不懂”,這大概是讀書中要反覆面對的問題。天下有三種書,第一種是“天書”,怎麼讀都讀不懂,那就不必讀;第二種是一讀就懂的書,也可以不讀,因爲對你的提升價值有限;第三種是半懂不懂的書,你有興趣但又有很多困惑和挑戰,這種書對你的提升最大,讀完一本就提升一步,抵達全新的境界。一時讀不懂怎麼辦?可以“懸置起來”,暫時放一放,觀其大略。讀書不可能像教課文那樣把每個地方都揉碎,弄得好像很透徹的樣子。好書應該是這樣的,第一頁不懂,讀到第十頁就懂了;第十頁不懂的問題,這本書讀完就懂了;這本書不懂的地方,那本書讀完就懂了;30歲不懂的問題,40歲就懂了。要相信,暫時不懂的地方在後面會讀懂,不要把閱讀變成折磨自己的過程。

怎麼算懂了呢?這裡引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回答:“我讀一本書,必用自己的話把它表達出來,才覺得真的把這本書消化了。”讀的過程中不斷用自己的語言篩選組織書中的核心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就可以說基本讀懂了。要糾正我們在語文課上養成的追求唯一標準答案的不良習慣,用自己的話表達閱讀中個性化的理解。邁不過這個坎,就無法真正有效讀書。

實際上,“懂”還是“不懂”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提升的過程。常常是隨着視野拓展、知識積累,原本以爲懂了的東西,後來發現理解得太膚淺,根本不能算真正懂了。此時,你處在一個新的“不懂”的狀態,不是真的不懂,而是在呼喚一個新的更爲深入的理解。如何讓自己不斷從“不懂”變成“懂”?要有一個求實的態度,坦誠自己在許多地方不懂。具體有效的方法有二:一是討論,約上二三好友一起討論,即便找不到答案,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思路;二是寫讀書札記,把心得或困惑寫出來,逼着自己深讀、深思,讓自己從“不懂”變成“懂”。

讀書到底有沒有方法?有人說有法,有人說無法,衆說紛紜。讀書方法不是圖省事、走捷徑。沒有對閱讀的熱情癡迷,沒有閱讀的勤奮努力,方法一無所用。

我們讀書都是從學習別人開始的,讀書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法,但這種方法並不是萬能的。讀書方法與閱讀者個人的氣質分不開,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方法。有的人比較低調、內斂、沉穩,讀書嚴謹,注重對書籍基本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有的人張揚、空靈,注重文本之間的聯想、比較、創造。一個讀書人,要知道自己讀書的長處和短處,補充豐富,形成更爲成熟完整的閱讀方法。

奧秘都是樸素的,讀書方法無非兩個:一個是“入乎其內”,儘量吃透文本、吃透原著。一個是“出乎其外”,以此書爲觸發,獲得更多對書中內容的比較、組合、創造,形成自己對內容的個性化、創造性理解。沒有“入乎其內”的基礎,後面的都談不上;沒有“出乎其外”的功夫,書也是白讀了。

許多人會問,書要讀幾遍呢,我嘗試三遍閱讀,頗有成效:第一遍是在書上勾勾畫畫、圈圈點點、評評註注;第二遍比較快,把原先做過記號的地方再看一下,加深印象;第三遍是把關鍵的地方嘗試提煉一下,做成筆記或概要。

我理解的讀書不是抓起一本書讀讀就算了,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那本書,用自己的方式閱讀,引領人生髮展和思想成熟,一本書“套”一本書,從一本書的閱讀到專業的戰略規劃,推動自己閱讀的進步,這纔是讀書。在這樣的需求驅動下,當做筆記則做筆記,當概括則概括,當重讀則重讀,當研討則研討……方法自然就有了。

讀書到底應該取“有用論”的態度,還是“無用論”的態度,不妨辨析一下。

什麼叫“有用”?什麼叫“無用”?“有用”是說馬上就能用,讓你獲得成績、取得成果;“無用”並不否定用處,只是超越眼前的小利益,着眼於人生長時段、大格局隱性的好處,着眼於精神的成長、人格的養成。兩者都不否認“有用”,分歧在於什麼纔是真正的有用,有什麼用。我們應該把“有用論”與“無用論”協調起來:從大的人生髮展上看,我們堅持“無用論”,在具體的某個階段,我們不忽視“有用論”;有的書與我讀書的方向、領域關係不大,不妨以“無用”視之,而有的書是我關注研究的重點,則必須以“有用”對待。有的階段要全力以赴,完成讀書任務,但也不妨用“無用論”給自己超越的引領。超越什麼?超越瑣碎狹隘、斤斤計較這些負面的東西。

在“有用論”的視域下,讀書往往注重效率,強調刻苦、嚴謹,不馬虎不苟且,高質量完成任務;“無用論”伴隨的狀態是自由的、閒適的、解放的。可是你會發現,優秀的閱讀者往往是兩者結合在一起,既有刻苦、嚴謹的態度,又有輕鬆、自由的精神。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深以爲然:“掛在口頭的輕鬆與壓在紙背的沉重,兩者合而觀之,纔是真正的閱讀生活。”這真是非深於讀書者不能道出的至理名言。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1月12日第8版

作者:曹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