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人才困局 混合所有制辦學在撬動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世博動漫學院的工作室化的教室學校供圖

山東輕工職業學院世博動漫學院的工作室化的教室。 學校供圖

幾乎在一夜之間,國產動漫的春天驟然來臨——從多部國產動畫電影的高票房對整個行業信心的提振,到產業規模、用戶數量的穩步增長,再到向主流文化和受衆的深度融合,目光所及之處,無不見這一行業的欣欣向榮。

然而,行業繁榮卻無法掩飾令人尷尬的人才困局:一方面是每年數量龐大的動漫專業畢業生規模,另一方面是行業內部急需人才的此起彼伏的喊“渴”聲。

爲解決這一人才培養難題,我國的職業教育已悄然起步,並逐漸探索產教融合路徑——混合所有制辦學。據記者瞭解,2015年起,山東率先以省爲單位開展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試點,目前,山東全省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學校已達40餘所,拉動社會資本近100億元,2020年,該省出臺了全國首個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政策文件。

關於混合所有制辦學,儘管不甚完善,但仍值得高度關注。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近山東動漫領域首個混合所有制辦學點。

“大”問題背後之隱憂

從事動漫行業31年,同時是山東省第一批動畫專業科班畢業生和第一批職業動畫人,山東省動漫行業協會秘書長蘇慶見證了這一行業的曲折發展,在他看來,人才問題一直是制約動漫行業發展的“大”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還沒有‘動漫’一詞,大家更習慣稱‘動畫’,‘動漫’一詞真正進入公衆視野僅是近20年的事。”蘇慶回憶說。

來自《2020年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的調研顯示,大概從2000年後開始,我國高校纔開始設置專門培養動漫人才的專業,很多藝術院校也開設了動漫相關專業。

作爲一個新興專業,相關積累的匱乏導致很多學校都是倉促上馬。蘇慶回憶,很多學校的動漫專業師資從設計等其它專業轉型而來,大部分專業老師基本沒有一線的工作經驗,“老師注重講理論,但是和一線的實戰是有脫節的”。

此外,動漫行業更新較快,但學校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遠遠趕不上行業更新速度,“不少學校制定的教學大綱一用就是很多年,等到學生真正畢業的時候,所學的知識技能在市場行情已經變了,或者這個技術已經迭代更新了”,蘇慶認爲,這些現象無疑暴露出動漫專業人才培養的潛在問題。

令人尷尬的是,2010年,曾經一度火熱的動畫專業被教育部列入當年的大學“紅牌”專業名單。所謂“紅牌”專業,則指向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且薪資較低的高失業風險型專業。

多位業內人士同樣證實了動漫專業畢業生一度較高的轉行率,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某高校一個50人左右的班級,畢業時從事本行業的大概有1/5,真正3年後還從事這個行業的僅剩寥寥。

與此同時,動漫企業曾經的行業亂象和整體浮躁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這一人才困局。

“一些動漫企業招收學生後,並不是真正讓他們從事動漫技術或者是相關工作,而是美其名曰進行‘崗前培訓’,但實際上讓學生繳納不菲的培訓費,跟着他們的工作人員再學習,培訓完以後,根本不兌現學生的工作承諾。”2010年之前,在對前幾屆動漫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的過程中,山東輕工職業學院現任副院長樑菊紅意外發現了這一就業陷阱並大爲震驚。

爲何會出現如此亂象?樑菊紅具體解釋,當時國內的動漫產業剛剛起步,不少動漫企業本身就是去尋找項目運營,企業發展的核心點還沒有解決,自身發展不穩定,不想也無力真正把人才留下來,只是靠培訓費來維持一下現狀或者說是基本的生存問題。

幾乎同一時期,面向動漫專業畢業生收高價培訓費的不僅有相關企業,還有不少專門以此盈利的培訓機構,有的培訓機構一年收費高達上萬元甚至幾萬元。

蘇慶回憶,有些培訓機構甚至和一些用人單位達成虛假共識,機構培訓之後,承諾給學生包工作分配,學生到相應的協議單位工作滿幾個月就會被單位藉故開除,“培訓機構當然不承擔責任,他們往往說,我已經給你推薦了單位,是你自己不能勝任,最後把全部責任推到學生頭上”。

除了動漫人才培養機制及人才環境,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同樣已困擾業界多年。目前,爲業界人士達成共識的是,動漫行業上下“兩頭”缺人,上頭缺高端創意設計人才,下頭缺乏基礎性技能人才。

《2020年中國動漫產業研究報告》印證了上述共識,並提出:“儘管但由於薪資和勞動強度的不匹配,優質人才和從業人員的不足始終是困擾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難題。”

“隨着作品需求的井噴,我國動漫產業人才缺口恐進一步擴大,併成爲現階段產業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亟待學習日韓、歐美的相關經驗,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和產業需求,建設全新的動漫人才培養激勵機制。”上述研究報告如此強調。

產教融合的山東樣板

讓動漫專業畢業生學有用武之地,同時讓企業的人才需求得以及時滿足——早在2010年,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博華創”)便攜手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共同探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育人之道,這也是山東動漫領域首個產教融合試點。

回到11年前,雙方當時的際遇似乎隱含着合作的機緣。

“隨着公司的發展,我們愈來愈感覺到人才的匱乏:從大學招來的學生不好用,企業好不容易帶出來的學生因爲與公司缺少感情基礎和文化融合,很輕易就跳槽了。當時,我就想能不能把培訓教育前置,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接受企業先進的技術和企業文化,這樣既節省了企業成本,也節省了學生的時間成本,最關鍵的是解決了企業用人問題。”世博華創董事長王振華回憶。當時,公司已和幾所省內本科院校、職業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因對方僅是拿協議應付上級考覈,缺乏合作誠意,先後不了了之。

彼時的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動漫專業已開設兩年,招了兩屆學生,因是新興專業,很難招到合適的有一線經驗的師資,此外,畢業學生中不少人遭遇過就業陷阱,“我們特別希望能夠和一家真正懂動漫、做動漫的企業合作”樑菊紅回憶。

雙方一拍即合。2010年,雙方簽約合作世博動漫訂單班。學生學習水平和質量飛速提高,連續兩屆畢業生全部留到了該公司,10年後的今天,這些學生已成長爲公司中層和骨幹

隨着合作的深入,3年後,在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時任院長孫志斌的推動下,雙方決定共建世博動漫學院,在招生宣傳、教學管理、項目研發、就業服務各個環節,企業均深度參與。

樑菊紅舉例,當時的動漫專業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印象不好,招生遇冷,世博華創的員工和學校老師一道奔赴各地高中、職業中專,參加各個高招會,通過動漫版宣傳片向學生和家長展示就業前景。當年招生數就實現重大突破,由原來每年不足20人增至近百人。如今,世博動漫學院的在校生已達600餘人,人數位居山東省內本科、高職院校動漫專業之首。

回憶起3年專業學習生涯,如今已是世博華創動態圖形設計師的管書恆坦言,“兩年理論學習+半年跟崗實習+半年頂崗實習”的模式讓自己受益匪淺。

管書恆大二進行二維動畫方向的專業課學習時,授課老師便是世博動漫的資深員工,在他的帶領下,管書恆和30名同學分小組參與了“山東戲曲動漫項目”前期劇本、分鏡等各個流程,用兩個月時間完成的該項目最終拿到一項大學生創業創意獎。

“和學校專職老師相比,來自公司的老師不僅給我們帶來一線項目經驗,還交給我們面對客戶如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交流,實戰性非常強。”管書恆說。

黃炎來說,這樣的培養模式讓自己更深入接觸到行業的實際業務流程,並由此樹立了明確的職業座標。2018年畢業後,黃炎選擇了自主創業,從一間小工作室做起,不到3年他開辦的文化創意公司,已在成都小有名氣。

顯然,對已初見合作成果的校企雙方來說,向前探索的腳步仍未停歇。2016年,雙方合辦的動漫學院入選首批“山東省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項目”;2017年,入選教育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典型案例。

“學校作爲公益性的單位,有很多體制障礙較難突破,但是又想把企業行業靈活的體制機制引入進來,所以就做了二級學院混合所有制的試點探索。”樑菊紅解釋,這意味着雙方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董事會由校方和企業方共同組成,院長則由王振華擔任。

涉及到辦學收益部分,雙方以協議形式約定具體分配方案。“對我們企業而言,辦教育不能算小賬,要從社會效益和企業品牌收益上算大賬。現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真正成功的不多,主要原因是校企雙方各算各的賬,把利益看得太重。成功與否還關鍵取決於校方領導的格局視野和創新精神。”王振華說。

10年間,見證並促成雙方產教融合之路的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前任院長孫志斌如此概括:“這種模式實質上就是企業的培訓過程前置,學校的職業教育後延。”

世博動漫學院的混合所有制試點給了山東輕工職業學院更多信心。樑菊紅介紹,目前,學校複製這一模式引入企業創建了國際時尚學院,將打造淄博時尚業態新中心,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職業精神的培育迫在眉睫

令蘇慶印象深刻的是,從每年動漫專業的畢業生看,幾乎都有類似通病:想得挺美好,但是實際上自身技術能力或者工作耐受力,遠遠達不到實際工作的需求,但是學生的想法又特別高遠,存在很大差異。

“一些畢業生心氣高,眼界高,覺得畢業的學校專業很好,做自己的片子做得挺好,但實際上讓他們去做一些商業項目的時候,會發現經驗少得可憐,無法快速上手,做不好公司的商業項目也就無法直接爲公司創造效益,對這些畢業生而言,會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階段。”王觀龍坦言。

更令人尷尬的是,一言不合即走人的現象屢見不鮮。蘇慶不止一次聽業界朋友抱怨,公司來了新員工,剛給他佈置了一項工作,他覺得自己做不了,接着就立馬辭職。

“相比於職業技能的培訓,職業素養包括團隊精神、職業操守等的培育同樣迫在眉睫”在蘇慶看來,從教育角度,應該更多給學生灌輸既要胸懷遠大目標,同時要腳踏實地的觀念。

在世博動漫學院,由王振華而非學校專職老師主講開學第一課的傳統已延續多年。職業規劃、職業精神、團隊合作、產業發展……一屆屆學生正是從這一課開啓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認知。

“如果一名動漫專業學生在畢業後頭3年到5年能度過成長期,接下來,逐漸就可以成爲行業的骨幹型人才了,但前面這幾年是最難熬的,他需要從當前的學生狀態轉型到社會的工作人員狀態,需要完成從技能的轉型到一個心態的轉型,”蘇慶說。

蘇慶曾見到過剛畢業時基礎技術水平很一般的一些學生,經過持之以恆的努力,最後成長起來成爲很不錯的人才,也有一些很聰明的學生,因爲吃不了苦或者承受不了職場壓力匆匆退場,“所以,對現在的教育來講,基本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和對學生從業心態的培養,二者並重,才能把職業教育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