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美國10餘年,78歲卻回國“撈金”,她憑啥被稱“人民藝術家”

祝希娟,

她是國內首位獲得百花獎的影后。

1956年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方針像是春風吹拂,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之後周總理擬定了“百花獎”,

這個獎項的創立,是讓羣衆評選優秀影片,將這個榮譽頒給演技出衆的演員。

說起“百花獎”影后,

很多人可能會馬上想到陳沖、劉曉慶、斯琴高娃等實力派女演員。

然而,新中國第一個拿到此獎的人是祝希娟。

她究竟有多厲害?

祝希娟還有幸與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共舞,

因爲太緊張,還不小心踩了幾下周總理的腳。

“百花獎”也是周總理親自頒給她的。

從電影銀幕到廣播電臺,祝希娟無人不曉。

沒想到在獲得無數榮譽之後,她卻選擇遠赴美國,

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異國生活,

一夜之間她成了“中國掙錢美國花”的代名詞。

但儘管身處異國他鄉,祝希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對祖國的情感。

默默用自己的行動來回應。

之後她在78歲高齡時選擇回國。

從國內的頂尖明星到遠赴美國,再到晚年重返祖國,繼續她的藝術生涯,

她的故事充滿了啓示和反思。

祝希娟,江西人,自幼生長在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家庭。

她的父親是著名教育家,母親則是位熱心於文學創作的知識女性。

這樣的家庭背景爲她日後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還是學生時期,祝希娟便已在學校表演中嶄露頭角,

她的藝術天賦爲她贏得了電影《爲孩子們祝福》中的一個小角色,

同時這部作品也爲她日後的演藝生涯開啓了大門。

之後,祝希娟考入了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進一步深造。

在校期間,她學習勤奮,還多次在表演比賽中獲獎。

1961年,剛剛畢業的她就在電影《紅色娘子軍》中擔綱女主角,這也是她的第一部代表作。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中國土地革命時期工農紅軍第二師女子軍特務連的事蹟。

拍攝這部電影之前,祝希娟爲了鑽研這個角色,

提前去到拍攝地點,按照“紅色娘子軍”的作息生活、幹活,

雖然皮膚被曬黑,但她的心更紅了。

電影上映之後因爲出色的演技,受到了很多觀衆的喜愛。

這部電影的票房更是高達6億,

更讓祝希娟獲得了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一躍成爲“新中國第一影后”。

隨後的幾十年裡,祝希娟的星途光輝燦爛,

她主演的《燎原》、《啊!搖籃》和《無影燈下頌銀針》等多部影視作品,均深受觀衆喜愛。

她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

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演技底蘊和對藝術的熱愛。

那時候,26歲的祝希娟與初戀侯烽民再次重逢,

兩人的濃情蜜意,選擇低調結婚。

當祝希娟懷上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這份喜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但這也意味着她將迎來生活的另一個階段。

婚後的祝希娟,將生活的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家庭。

隨着孩子們長大。

當時已經45歲的祝希娟,在剛剛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主動“拓荒”,

創建起了深圳電視臺。

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祝希娟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決定——移民美國。

當時已經60歲的她,這個決定讓很多人產生質疑,又非常不理解。

面對質疑,祝希娟用自己的行動來回應。

在美國,她成立了製作公司,與美方合作,製作了許多反映美國生活的影視作品,

其中《北京人在紐約》便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觀衆對美國生活的看法。

爲了向國內觀衆展示美國的真實一面,她又製作了《百老匯100號》,

這部劇集沒有美化美國,展現了那裡最真實的社會面貌。

儘管身處異國他鄉,祝希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對祖國的情感。

其實,她一直以來的願景就是,在美國長久宣揚中國文化。

在中美兩國間奔波的歲月裡,祝希娟面臨了不少誤解。

但她的初衷從未改變,始終堅持自己是中國人,國籍也從未改變。

直到78歲,祝希娟才決定回到中國,結束了在美國的職業生涯。

回國後,她選擇與丈夫一起入住一家高檔養老院,

希望享受一些平靜與悠閒的晚年生活。

養老院悠閒的日子讓她感到不適應。

2017年,已經79歲高齡的她,利用空閒時間繼續參與影視製作,

特別是關注老年人的生活和處境的作品,使得社會對老年羣體的關注和理解有所增加。

她拍攝新電影《大學冬至》,

還有她主演的《空巢》以及參與的《百年禮讚》節目,

更是證明了她作爲藝術家的堅持和熱情。

祝希娟的晚年生活,也爲社會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她也因此在回國第二年之後榮獲終身成就獎,

是對她作爲文化使者所作出努力的認可。

這份獎項是她一生中努力奮鬥的最好總結,也是對她不懈追求和堅持真實自我的一種褒獎。

祝希娟的一生,是一部跨越國界、充滿傳奇色彩的藝術史詩。

藝術不僅能跨越國界,更能深入人心,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在她的影響下,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以及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祝希娟用自己的生命和藝術,詮釋了“演戲就是生活”的真諦

即便在人生的晚年,她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文化的執着,

用自己的方式影響和啓發了一代又一代人。

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文化的力量,不僅能夠跨越國界,還能夠激發人心,影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