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到飽、跟明星近距離接觸!紀錄片統籌揭露「影展工作迷思」

▲《文化ya總會》邀請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統籌陳婉伶,暢聊辦紀錄片影展的心路歷程。(圖/文化總會提供)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因疫情影響暫停一年,2021年重新迴歸,而影展統籌陳婉伶也受到文化總會電臺節目《文化ya總會》邀請,揭開影展工作內幕,提到外界工作人員最大誤解就是「可以跟明星近距離接觸」、「電影看到飽」,也分享許多關於辦影展的重要意義

陳婉伶大學時念的是企管,身受當時《南方影展》的啓發,雖然當下只覺得是興趣並未立志要進入相關行業,但她知道,心中已被許多紀錄片背後的故事精神深深觸動,因此畢業後雖然從事其他工作,仍會抽空參與各式影展的相關活動或擔任志工,隨後在2013年進入影展工作團隊

她指出,外界對影展工作人員最大的誤解就是「可以和影人、明星近距離接觸」,但背後卻是許多無止盡的努力所堆積起來的,笑說「辦影展,絕對不是電影看到飽的涼缺」當然隨着工作內容不同或有機會,但背後下更多功夫的是「如何讓影展和人發生關係,併產生意義」。 關於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陳婉伶提到,1998年在包括王拓李疾井迎瑞張照堂張昌彥、黃建業、王小棣等衆多有心人的奔走下,臺灣誕生了第一個紀錄片影展,隸屬於當時的文建會,取名爲「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每2年的雙數年舉辦一次,有意識地與單數年舉辦的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錯開,期待能有互補作用。

她介紹,2014年起,文化部正式將TIDF委由國家電影中心」籌辦,並再次移至臺北舉辦,在國影中心下成立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常設辦公室,成爲國影中心重要的推動業務之一;同年也增設「傑出貢獻獎」表彰對臺灣紀錄片有卓越貢獻者,包含「人、事、時、地、物或組織」。 陳婉伶表示,今年「傑出貢獻獎」頒贈給作家陳映真創辦、專注報導文學攝影的《人間雜誌(1985-1989)。《人間》雖以文字和攝影爲主,但在解嚴前後,報導遍及臺灣民俗文化、生態環境、婦幼勞工原住民農民移工社運等,在自由被禁錮的 1980 年代,是重要思想啓蒙。

她也說,今年影展持續力撐香港,推出「敬!香港/中國獨立紀錄片」單元,「紀錄片本身就是反映現況的」,而近幾年香港與中國情勢,包含和臺灣也息息相關,影展也樂於扮演提供香港與中國獨立紀錄片發聲平臺角色。 第12屆「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將於4月30日至5月9日在臺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空總檯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盛大展映,規劃競賽及觀摩共12個單元,精選世界各地近140部的優秀作品。陳婉伶接受《文化ya總會》的採訪內容,將於今(5/1)下午4點鐘播出。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