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鴨霸已久 壟斷蒐證不易

11月11日,福建省一處分揀中心,快遞員選取即將配發的包裹。(中新社

幾年前,大陸某大電商臺灣大肆宣傳如何銷售臺灣農產品,宣稱該平臺每日流量有多大,「區區幾件臺灣農產品一上網就會被秒殺」,又說「平臺頂級客戶平均客單價多少多少,一包600塊臺幣的米根本不算什麼」。結果那一年,已運到上海價值500萬臺幣的臺灣農產品賣不掉,中間經手臺商損失慘重。

這就是電商的「霸性」!

今年新冠疫情嚴重,很多出口受阻的臺商又重拾電商夢,但夢就是夢,現實並非如此。以上架費用爲例,根據公衆號「銀杏財經」披露,美團外賣目前的主要收入是佣金;佣金主要分爲以下三個部分:平臺使用費1%-2%、技術服務費2%-8%、配送服務費11%-14%。

至於交易訂單產生的佣金,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對不同經營類目有所區別,一單的抽傭區間普遍在4-8%,個別目的抽傭比例甚至高達10%;命名也不盡相同,有的叫軟體服務費,有的叫佣金。

即使不同電商間的抽成差距很大,但卻難以舉證其不合理舉例說,美團外送熱食,限定時間很短(幾十分鐘內),而且全程監控,但京東、天貓快遞商品,最快不過24小時。電商花的成本不同,當然抽成就天差地別了。

因此,即使已有針對電商的「反壟斷法」(即反壟斷指南),但電商的壟斷行爲很難定義,而且不易蒐證,管理成效仍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