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視點丨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應

來源:潮新聞

一個多月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號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爲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

穿越時空的重要要求,道出的是不變的價值取向,彰顯的是“人民”二字的分量。思想一以貫之,初心始終不渝。

讓我們拉開歷史的長鏡頭,回望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的改革故事,再次感悟人民至上的改革初心。

(一)

民生實事,關係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是最能凝聚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改革領域。

一到浙江工作,習近平同志就時刻把羣衆冷暖記掛在心頭。爲民辦實事,也成爲他最關心的重點工作之一。

翠苑一區,是“杭州四大老舊小區”之一,建設早、規模大、人口多,問題和需求也多。

2003年4月和5月,習近平同志連續兩次走進這裡。從小池塘,到老年食堂,再到社區託老所,他盯牢一件件“小事”。督促整改,現場察看,一管到底,抓得很細很緊。

“小事”,在習近平同志心中一點不小。

他說:“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

爲民辦實事,不僅要把“小事”辦好,還要把事情辦準、辦實、辦長遠。

2004年10月,在習近平同志倡導和指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爲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明確民情反映機制、民主決策機制、責任落實機制、投入保障機制、督查考評機制等一系列工作機制,保障爲民辦實事工作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

從2005年起,政府每年突出辦10件實事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城鄉住房、生態環境、扶貧開發、科教文化、權益保障、社會穩定……近20年,每年10件,件件有量化目標,件件都落到實處。

持之以恆,久久爲功。初心,恆心,換來了民心。

(二)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在浙江工作期間,迴應老百姓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兩項重要改革,爲美麗浙江建設繪就了靚麗底色。

其中一項,就是“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

21世紀初的浙江,雖是沿海較發達地區,但村與村之間、鄉與城之間的發展差距較大,農村生態環境也不盡如人意。

據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排摸,全省3.4萬個村莊,只有4000個村人居環境較好。此外,鄉村基礎設施落後,雨天一踩一腳泥;公共服務缺失,看病配藥必須進城;青壯年紛紛出走,實在留不住人……

一路調研,一路思考,一路問需於民,習近平同志心中有了解題之策。

2003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他親自出席全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啓動會。部署用五年時間,對一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一千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爲使“千萬工程”深入開展,習近平同志還要求,每年開一次現場會,每年辦一場成效展。在浙江工作期間,他每年都到縣裡開現場會,每次都指導具體工作,每項重大的計劃安排和工作要求都親自過目。

“千萬工程”,變臭河浜爲親水地,變垃圾場爲大花園,變“種種砍砍”爲“走走看看”,改變了無數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

符合人民羣衆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改革,就要堅持下去。20多年來,從改善人居環境,到發展“美麗經濟”,浙江始終瞄準百姓所需,堅持推進改革破題。2018年,“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另一項環境革命,名爲“811”。

“水”,曾是不少浙江人的心頭之痛。21世紀初,一些地方只顧經濟發展,忽視污染治理,部分河流變黑髮臭。老百姓抱怨:“江南水鄉沒水喝。”還有居民寫信,請政府“救救母親河!”

在習近平同志指導下,2004年10月,浙江啓動“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8”是浙江八大水系;“11”指全省11個設區市,也指當年省政府劃定的區域性、結構性污染特別突出的11個省級環保重點監管區。

對這項行動,習近平同志分外重視。僅2005年,“811”的專題會議就開了五六次。

當年9月,他還溯江而上,先後考察了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衢江的水環境整治情況,走訪了富陽、建德、衢江等地企業,推動環境污染整治形成破竹之勢。

到2007年,全省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如今,浙江持續開展5輪“811”行動,地表水省控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比例超過97.0%。同時,藍天保衛戰、“無廢城市”、美麗海灣等污染防治工作推進,累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4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4個。綠色,已成爲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三)

民生實事、環境治理、城鄉統籌……一項項爲民改革推進之際,習近平同志心中還牽掛着一件大事——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當時,人民羣衆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卻相對不足,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尤其是基層,不少文化陣地缺設施、缺經費、缺人才、缺內容。

習近平同志說:“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羣衆文化需求。”他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着力點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上,放在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上。

2005年,浙江文化惠民改革的一個載體——“錢江浪花文化直通車”,載着演員們出發了。

它駛向鎮村,搭起“流動劇場”,免費爲老百姓送去演出。這輛車,改變了欠發達地區少有市級以上團體到鄉村演出的情況,滿足了基層因設施簡陋、搭臺困難而無法實現的文化生活需要,受到人民羣衆熱烈歡迎。

時任錢江浪花藝術團總經理陸湘漢說:“藝術團組建之初,一窮二白,在習書記關心下,全省各級文化單位湊了500萬元啓動資金。之後,習書記還專門對我們的工作作出批示表揚,勉勵我們不斷完善、持之以恆。”

這一批示,鼓舞了信心,激發了幹勁,大家送演出的腳步更快了。一花香引來百花開。一時間,嵊州越劇大巴、衢州文藝大篷車等紛紛涌現,一朵朵“浪花”捲起文化惠民大潮。

那些年的浙江,通過改革,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完善服務,西湖文化廣場、浙江美術館等文化地標拔地而起,博物館、文化館、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星羅棋佈,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等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今天,“錢江浪花”轉換舞臺,仍有演出。城鄉之間,“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悄然興起。人們走出家門,步行15分鐘左右,就能遇見體育館、文化驛站、鄉村博物館等。暢享“家門口”的文化生活,成爲浙江居民的日常。

(四)

回望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的6個年頭,他親自部署推動“八八戰略”重大決策,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各領域改革,全方位擘畫了新世紀浙江改革的路線圖。

從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生態省、文化大省,到打造“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從國企改革,到“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從機關效能建設,到建設服務型政府;從率全國之先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到開展“三位一體”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改革……一個個領域,一項項改革,引領浙江開闢發展新境界,也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源源不斷惠及人民羣衆。

從浙江到中央,改革爲民,初心不渝。

黨的十八大以來,72次中央深改委(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超過600份改革文件,指引各方面出臺3000多項改革方案。

其中,有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樣的系統性改革,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的恢宏詩篇,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也有全面建立河湖長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長江十年禁漁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讓美麗中國的怡人圖景可觸可感;

更有醫療改革、教育綜合改革、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等,與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一切改革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都是大寫的“人”。

偉大的事業,已在接續奮鬥中掀開新的一頁。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正式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15個部分、60條內容,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人民”二字,一脈相承,一以貫之。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爲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8月23日召開的浙江省委十五屆五次全會,明確了到2035年浙江要實現“三個再”“五個更”的現代化省域先行目標,謀劃提出了14項攻堅性改革和10個方面改革任務。

“實現民營經濟、綠色發展、民生福祉等放大優勢、再造優勢、增創優勢的領域再提升”“推動經濟總量、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再上一個新臺階、實現一個大躍升”“拓寬縮小‘三大差距’的新通道”“開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境界”……從目標到舉措,正是改革爲民的生動註腳。

牢記殷殷囑託,不負深情厚望,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思想指引,迴應全省人民所盼,浙江必將交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分答卷。(記者 沈晶晶 張苗 祝梅 何冬健 周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