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時代,人身險破局:預定利率需要“隨行就市”
日前,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宣佈分批下調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9月1日開始從當前的3%下降至2.5%,同時,《通知》還首次提出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這也意味着未來人身險預定利率將隨行就市,建立長效的市場化動態調整機制。
爲了防範利差損風險,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降至3%,以及從3%降至2.5%,都是監管部門直接出手,蓋因內卷式惡性競爭導致市場已經無法自糾了,又不能等市場自然出清,既漫長又慘烈。因此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是頂層設計的政治正確,也是若大旱望雲霓的市場正確。
但如果總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說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君子救急不救窮,政府也是如此。將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與市場力量掛鉤,保持彈性及險企的自主性,更有利於打破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的內卷、防範利差損風險,以及推動保險行業大規模同質化競爭的轉型。
隨行就市
根據通知,新機制參考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由保險業協會發布。 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應當報金融監管總局。 達到觸發條件後,各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
相比現在由監管發文規定“降息”,日後將變成協會的規定動作和險企的自選動作。毫無疑問,新機制將使得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對於市場利率的波動更敏感和更靈活,更大限度地降低利差損風險。
當然,更敏感和更靈活的預定利率動態調整,也意味着人身險產品的利率優勢被削弱。過去一兩年,由於調整的滯後性,保險產品建立起相對於銀行產品的利率優勢,在低利率時代,造成了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爆火,增額終身壽險便是藉此破圈,成爲網紅產品。
收益和風險都是對應的,高於市場利率的預定利率,給了保險產品銷量井噴的同時,也埋下了上述所說利差損風險的種子,因爲投資端沒有辦法覆蓋這樣的成本。更何況,如果沒有渠道端的降成本,利差損疊加費差損,對保險公司未來的反噬是致命的。
因此,“隨行就市”更公平也更安全,也更有利於保險公司在愈發擁擠的收益率賽道之外,開闢新的打通更多服務的賽道,使得保險產品的爆款越來越厚,而不是越來越薄。
利率市場化
銀行早已適應這樣的市場動態調整。 過去20多年,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一直是驅動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雙輪改革。 從LPR的出臺,到LPR最近的“換錨”,在利率市場化這條路上,監管部門非常堅持、自驅和有韌性。
直至今天,能放開的利率都放開了,目前受管制的利率品種主要是囿於其他改革的不同步,比如財政紀律和國企預算軟約束。在這樣的市場環境,無論是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都能隨行就市、能上能下,並且市場內外,都能夠建立起一致性的預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不確定性。
人民銀行的諸多利率工具和公開市場操作,都能傳遞給市場清晰的信號,從機構到媒體,從政府到企業,都在一個話語和工具池子裡,這個市場的透明度很高,也就更能夠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和價格傳導機制。稍早前,當央行對國債的長端利率“不滿意”時,出手“賣空國債”,市場完全捕捉這個信號,並建立起信的預期,使得國債價格和國債利率導向央行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利率的彈性和透明,也是整個金融市場的基石。基於利率市場化改革成果的不斷鞏固和演化,慢慢建起來LPR機制,使得當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要盯住市場利率並動態調整時,不至於無的放矢,而是隻需嵌入即可,因爲整個利率市場化的機制已經建立起來,保險產品不用自建操作系統,如果簡單做個比喻,那就是插U盤即可。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改革更是久久爲功。很多自然而然的事情,都是經歷了時間的淬鍊和系統的進化,自然不會飛躍,也不會停滯。
本文源自:A智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