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傳承 | 癌腫誘導分化第一人王振義:把解決病人的問題放在首位

在醫學科學界有段“一門四院士”的佳話,講的就是這位老人,他曾先後培養出陳竺、陳賽娟、陳國強3位院士,在上海血研所,師徒接力攻克白血病,將中國聲音傳向了世界。他就是我國著名內科血液學專家、今年已經9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也是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推出《吾家吾國》節目,主持人王寧獨家專訪王振義院士,一起來看。

把解決病人的問題放在首位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臨牀表現最爲兇險的一種白血病類型,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傳統化療在殺死白血病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也有殺傷作用,會加劇出血,導致早期死亡。

因爲王振義的開創性工作,他和學生確立了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爲第一個可基本治癒的成人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9成。

然而,王振義並沒有申請專利,而是將其公開,讓更多患者可以以低廉的價格受益。如今,全球千萬患者因此得以“重生”,王振義也獲得了堪稱國際腫瘤學界“諾貝爾獎”的凱特林獎。

王振義:一生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鑽研。科學,進步就是這樣進步的,現在如果我跟不上形勢,不曉得現在怎麼講,我怎麼教年紀輕的人?我怎麼解決人家解決不了的問題?

王寧:您的意思是,醫學上的每一步成就,只不過是進步當中的一步?

王振義:一步,不是終了。

王寧:我想到您當時治療急性白血病的研究方法,您堅持不申請專利,要向國際上公開,當時您爲什麼做這樣的選擇?

王振義:就是共產主義的教育。你首先要解決病人的問題,不能說解決病人的問題以後可以賺到錢,或者我的名譽可以提高,不會想這個問題,我只想病人能好。

98歲了,他現在的生活還是工作

每週四上午,針對收治的病人案例和學生提出的疑難雜症,王振義都會在查閱資料後,和大家討論處理方案,風雨無阻堅持了18年,這種“查房法”被他稱爲“開卷考試”。

即便不慎摔傷,王老也堅持要在服用止痛片後參與查房。在王振義的心中,這是教育年輕人一個很好的嘗試和節點。

爲了一個病例,王振義用了3天的時間查閱了200多篇文獻,親自制作了30多頁PPT。很難想象,在72歲那年,王老纔開始學習使用電腦。

王寧:大家都會想老了以後到底應該如何生活,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個問題,對您來說好像不是問題,您過得特充實。

王振義:當然,開卷考試是我一個很大的享受,因爲我開卷考試回來以後覺得今天的工作做完了,而且是不錯的,至少90分以上吧。

王寧:您70多歲才學的電腦嗎?72歲,好多人退休都退了十幾年了,一點東西都不學了。

王振義:我有工具了,我靠老本不能生活下去的,我要有先進的東西。

醫學伉儷的神仙愛情不會因時間和生死淡忘

王振義的夫人謝競雄曾是上海新華醫院的兒科醫生,20世紀70年代初,謝競雄率先在國內創建兒科血液專業組,並帶領團隊在醫院兒內科開展兒童白血病的臨牀研究。

不過在她80歲的時候,阿爾茲海默病擊垮了這位醫界女傑。從那時候起,照顧老夫人就成了王老最上心的事情。

老伴離世後,王振義的日常生活由保姆照料。在一個房間中,王老一直珍藏着夫人曾經用過的物品,擺放着夫人最愛的白玫瑰花。

剛剛過完98歲生日的王老說,他的生日願望是“希望能夠更爲人類作出一些貢獻。”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