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確診高達六千!旅德作家:政府不建議人民戴口罩
● 何蕙安/1985年生,前經濟日報法務與兩岸線記者、中國特派員,目前旅居德國柏林,爲自由撰稿人,兼職事實查覈,其他作品可見其部落格。
上週四上午,一場狂風暴雨突如其來。我的先生馬庫斯(Markus)出門後,又折了回來,宣佈打算從今天起,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包括在家工作、儘量減少出門、避免接觸人羣。
我本來有些不知所措,但在那之後,德國每天升級的措施,彷彿都在佐證並支持他的決定:愈來愈多德國公司,包括馬庫斯的公司,也宣佈員工在家工作;德國關閉法、奧、瑞等五國邊界;學校17日起停課;電影院、酒吧等娛樂與運動場所全面關閉;餐廳可以營業,但店內桌子必須保持1.5公尺的距離。
週一(16日)剛宣佈的防役措施,又將這場防疫戰拉昇到了新境界:除了超市、藥局、銀行與加油站等,非必要商店全面關閉(超市被允許在週日營業),就連公園裡的小朋友遊樂區也無法避免。這樣的草木皆兵,是德國戰後以來前所未有。
▲3月14日德國小鎮Heidese一家超市的場景,義大利麪被民衆掃購一空。隔日,德國政府宣佈關閉法國、瑞士、奧地利、丹麥與盧森堡等五國的邊界。(圖/何蕙安攝)
目前發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極不尋常:除了一年中偶爾的例外日,德國商店在週日(安息日)從不開業,週六晚間超市總是擠滿了「未雨綢繆」的採購人羣,如今週日可能可以買到東西了。
德國學生幾乎沒有體驗過停課的滋味——除了病假,德國的義務教育爲確保學生的受教權,不允許學生請假出遊——德國不像臺灣有「颱風假」這種災難假,學生原則上每天都要上學。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從農曆年前爆發至今,登陸德國已經一個多月,儘管時有病例傳出,偶有民衆囤貨搶衛生紙,但基本上堪稱雲淡風輕——直到歐洲疫情在近兩週陡然升溫,上週末一系列措施如疾風迅雷般襲來。
事實上,即便是在宣佈學校全面停課後的週六下午,我家附近的冰淇淋咖啡店,還是有許多家長帶着小朋友在暖陽下吃着冰淇淋。
▲德國全境宣佈停課。(圖/路透)
沒有經歷過SARS的洗禮,德國人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感受勢必與亞洲人不同。一開始,多數人相信,這是一個類似流感的疾病。
而流感是季節性疾病,德國每年都有人因此喪生——這季死了200人,前年的時候甚至2.5萬人——不足爲奇,在疫情初期,德國社會普遍認爲,流感的威脅比新冠肺炎(COVID-19)還要大很多。
「你應該像預防流感病毒一樣,對抗新冠病毒。」德國聯邦衛生部的網站上寫道:「常洗手、徹底洗手,正確擤鼻涕與咳嗽(以手肘或面紙摀口),與病患保持安全距離,打招呼時不要身體接觸對方。」
有意思的是:德國衛生部沒有建議配戴口罩,沒有。在疫情初期,我看到《德國之聲》的社論指:「戴上口罩等於傳染了恐懼」;直到昨(17)日,德國確診達6012例,死亡13人,還是未見任何「戴上口罩」的呼籲。
▲德國人普遍認爲,外科口罩孔隙太大,無法有效阻擋病毒傳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看着臺灣從最初的口罩之亂、到日後實名制購買、網路購買等演變進化,臺灣政府與社會始終捍衛着口罩供應與必要性,也爲此感到驕傲。
反觀德國對於口罩的「漠視」,讓人不禁思考爲何臺德對於口罩的觀念差異如此之大,科學不是應該沒有東西、文化之分,病毒傳染也無分國籍?
關於德國人不戴口罩,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一點:德國普遍認爲,一般外科口罩孔隙太大,無法有效阻擋病毒傳播、保護佩戴者,且每20分鐘就應更換口罩;至於專業的N95口罩,應留給醫療人員使用。一般情況下,口罩是有症狀的人配戴的,防止病毒擴散;健康的人無需配戴口罩。
照這個邏輯,如果今天強制每個人都戴上口罩,確保沒有症狀的帶原者與病患無法傳播病毒,這或許是可行的。但這不僅有賴於大量的口罩供應,若人們沒有正確配戴與卸除口罩、沒有勤洗手、或是用帶有細菌的手再去碰口鼻,戴口罩仍是枉然。在口罩緊缺的背景下,德國選擇將口罩留給醫護人員。
事實上,不只是德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皆立場一致:不建議大衆戴口罩。
我並非口罩的擁護者,但在臺灣口罩產能充足的前提下,我樂見臺灣民衆養成了戴口罩的共識。如前所述,唯有在大家都願意戴口罩的情況下,口罩防疫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在這不尋常的時刻,更需要人們的理性思考。近日我看到了許多關於口罩的爭論,發現我們常常不自覺陷入「相關性與因果性」的謬論:
當臺灣人人都戴口罩、德國人不戴,而德國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比臺灣高,我們是否就此得出「德國疫情惡化是因爲德國人不戴口罩」的結論嗎?不,德國與臺灣在各方面的客觀條件差太多了,臺灣是島國、臺灣很早祭出旅行管制、臺灣的隔離作法與採檢準則等皆與德國不同,若要做出該結論,還需要有更嚴謹的研究與數據來支持。
但是,即使臺德人民對於口罩的必要性理解有別,戴口罩理應是一個權利與自由。遺憾的是,多數在德國生活的臺灣人擔心受到歧視,對於在德國從事這個再尋常不過的行爲而倍感壓力。有旅德臺灣人推出羣衆募資,製作印製「自我保護從戴口罩做起」口號的手提袋,希望在德國推廣戴口罩的觀念。
▲捷克德國邊境,防疫人員測量巴士內人員體溫。(圖/路透)
對於德國人來說,這場對抗疫情的戰役的確是個契機,去檢視過去的生活方式與習慣。
許多曾經視爲日常的行爲將會改變:跟友人碰面的擁抱、地鐵上下車前要按鈕開門、下班後到餐廳聚餐、開車到法國超市購物…
有了這次經驗,當德國未來再次面對疫情時,或許也將有不同的舉措。「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我們未來會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以及什麼樣的社會,取決於我們。」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週二發表時談話說道。
「讓我們現在與其他人保持距離。所以我們明天可以再次擁抱彼此。」
熱門點閱》
► 討論「禁師生出國是否合理?」法律系學生要務實點!
► 堅持非必要出國而確診新冠肺炎 法律允許公佈姓名嗎?
► 超重要!爲什麼新冠肺炎治好後又復陽?
► 新冠肺炎病好就沒事?醫:痊癒後 肺部有後遺症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