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生關係淪爲功利性僱傭關係,學生對導師的稱謂變成了老闆”

被北郵15名學生聯名舉報的教師鄭某。

北郵學生舉報遭導師鄭某壓榨。

被華中農大11名學生聯名舉報的教師黃某某。

華中農大學生針對黃某某的舉報信。 網絡截圖

一份長達20頁的舉報文件,讓高校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再次成爲焦點。在“常常破口大罵”“畢業威脅”“差遣學生爲其女兒考試作弊”的聲聲控訴中,北京郵電大學取消了涉事導師的研究生導師資格,停止其教學工作。就在今年2月,華中農業大學一名教授同樣在學生的舉報聲中,走下講臺。

有學者指出,“導師在追求學術利益最大化的時候,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淪爲功利性的僱傭關係,學生對導師的稱謂都變成了‘老闆’。”也有高校老師對學生的舉報行爲表示支持,“因爲年輕人正在認識到不平等的結構,也許能改變這些不平等。”

劍拔弩張的個案之外,也不乏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近期,一名95後大學副教授就帶來一股“不拿學生一作,雜活不讓學生幹”的導生關係“新風”,多名高校導師和研究生也向南都、N視頻記者分享了他們“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4月11日,華中農業大學曾參與舉報的學生告訴南都記者,她的新導師“特別好、很細心”。

等來結果

北郵停止涉事導師教學工作

華中農大解聘學術造假導師

不是所有遭遇不公的學生都站了出來。談起近期的風波,4月11日,去年畢業的計算機專業碩士研究生舟舟(化名)用“地獄”來形容三年讀研時光,但她未曾鼓起勇氣反抗,直到畢業終得解脫。

而北京郵電大學的15名學生的舉報則很快有了結果。4月10日晚,北京郵電大學發佈通報稱,現已查實,該校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導鄭某未能正確履行研究生導師職責,對學生學業疏於指導;未能做到關心愛護學生,要求學生從事與學習、科研無關事宜;未按學校相關規定給學生髮放助研津貼。學校決定取消鄭某研究生導師資格,停止其教學工作,給予降低崗位等級行政處分,崗位等級由副教授七級降爲講師十級。後續,學校將按程序對其進行黨紀處分。

這份通報的發佈距離他們實名舉報鄭某存在師德師風問題也就一天時間。南都記者查詢發現,目前,鄭某所在學院官網已刪除其相關信息。值得注意的是,4月3日,鄭某所在學院剛公佈今年碩士生招生複試結果。10日上午,被問及鄭某今年的招生情況時,該校研招辦工作人員表示,5月份導師選擇系統纔開放,如果鄭某“被限制招生資格的話,她今年就無法招生了”。

這一事件也讓人想起大約3個月前,華中農業大學11名研究生那次堪稱“孤勇”的舉報行動。今年1月16日,華中農業大學11名學生聯名舉報該校動科動醫學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教授黃某某學術造假、壓榨學生。只不過,他們的等待相對漫長一些。

21天后,也就是2月6日,華中農業大學通報,經調查認定,在學術方面,黃某某作爲通訊作者發表的10篇論文存在僞造、篡改實驗數據和圖片,2篇論文不當署名等問題;在師德師風方面,存在指導學生失職失責、言語不當、敷衍教學問題;在財務方面,存在對部分研究生少發助研津貼問題。學校決定撤銷黃某某校內一切職務,解除聘用合同;報請撤銷其教師資格,報請對涉及其學術不端的科研論文、科研項目等予以撤稿、撤項;停用其主編的《飼料智能加工生產學》教材。對舉報內容涉及的其他涉嫌學術不端、學術不規範行爲的人員,將依規依紀進行調查處理。

學生控訴

“出現或輕或重的生理、心理問題”

“希望違反學術道德的老師得到處罰”

無論是北京郵電大學還是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舉報導師事件都指向了部分師生關係的失序問題。

“在巨大的身體壓力和精神折磨下,大部分鄭某所指導的學生出現了或輕或重的生理、心理問題。”在舉報文件中,這15名學生寫道。這份長達20頁的舉報文件稱鄭某情緒極其不穩定,常常對學生破口大罵,並以畢業威脅學生;差遣實驗室學生做了許多科研以外的事情,如長期代取大量快遞,替其開車接送朋友、家人,去其家裡打掃衛生,爲其女兒做作業、接送上下學,在其女兒參加重要考試時代爲作弊。

舉報文件中還提到,鄭某強迫學生加班,無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截留學生工資等情況。例如,有學生與公司簽訂的合同顯示工資是每人每月5000元的實習勞務,但一段時間後卻降至每月1500元。又如,實驗室每日工作時間達到了10小時30分鐘。雖然規定離開時間是22時30分,但這不是學生實際休息時間。這15名學生在文件最後表示,“懇請學院、學校能夠認真對待、嚴肅處理,爲我們所有人分配新的導師,避免我們的研究生生涯葬送在鄭某的實驗室。”

華中農業大學學生對黃某某的舉報不僅涉及師德師風,更直指其學術不端。這份長達125頁的舉報文件,以及按有11名學生手印的舉報信,歷數黃某某諸多不當行爲,包括“篡改編造實驗數據、拼接修改實驗圖標及數據、改動實驗結果、抄襲論文”等,以及黃某某“操縱同行評審、剋扣學生勞務費、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和辱罵”等行爲。

參與舉報的學生鍾芸(化名)曾告訴南都記者,“我與課題組的各位同學一樣,一開始對科研充滿熱情,但是在此課題組慢慢懷疑自己的科研能力,後面逐漸失望,到最後心灰意冷,時常出現焦慮現象。”她不知道自己的學業能不能順利完成,“我只知道我實在接受不了我的論文全是假的,對於後來者的研究來說會起到負面效果。”她還曾對南都記者說,打算抗爭到底,不妥協。她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賭上了自己的學業、事業,希望討一個公道,希望違反學術道德的老師可以得到應有的處罰。”

舟舟研究生三年的遭遇也讓她至今回想起來都憤懣。她向南都記者回憶,在被稱爲實驗室的場域裡,架構分明如同金字塔,她的導師只是“小老闆”,上面還有“大老闆”。“大老闆”扮演統籌全局的角色,將一個個科研項目分包給“小老闆”,“小老闆”之下才是博士生和碩士生。

除了超負荷的工作時長,實驗室的規矩多,“怪事”也很多:“大老闆”兒子的作業經常由博士生代寫;有的博士生天天給“大老闆”做ppt;有的博士生已達到畢業標準,卻被卡着不放人。舟舟感慨,回望整個讀研過程,她名義上的導師,也就是“小老闆”,給了她很多支持與鼓勵,“真的在這個制度下盡他最大的力量保護我了”。

關係異化

導師扭曲了學術研究的根本目標

學生承受着經濟壓力和勞務負擔

“導師”一詞最早源於希臘語,寓意有相當的知識和智慧,是知識和道德的傳播者。

對於導師的言行規範,我國也有規章可依。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爲準則》指出,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肩負着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其中規定要盡心盡力投入指導、正確履行職責、嚴格遵守學術規範、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等。

比如,在學術規範方面,要求導師以身作則,強化研究生學術規範訓練,尊重他人勞動成果,杜絕學術不端行爲,對與研究生聯合署名的科研成果承擔相應責任。不得有違反學術規範、損害研究生學術科研權益等行爲。在構建師生關係上,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人文關懷,關注研究生學業、就業壓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

針對近年來導師和研究生相處過程中出現的關係失範、異化事件,新疆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張鈞在202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解釋,導生關係只有在接近重教學教研、重情感生活這個範圍內纔是合理、理想的狀態。“重教學科研而輕情感生活的極端容易產生導生關係的異化;輕教學科研而重感情生活的極端容易走向導生關係的失範。”

“導師在追求學術利益最大化的時候,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淪爲功利性的僱傭關係,學生對導師的稱謂都變成了‘老闆’”。張鈞分析了常見導生關係異化的一種:功利型。他認爲,在這種情況下,導師扭曲了學術研究的根本目標,學生則承受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勞務負擔,更缺少自主發展的空間。

張鈞表示,若想解決上述失範、異化現象,需要進行理性導生關係的合理構建,不斷完善研究生導師制度及管理制度的建設,對於導生關係不規範行爲形成紅線意識。研究生培養單位要將導師的道德品行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作爲導師評聘考覈的主要依據。

至於學生自身因素,張鈞也建議,研究生應主動積極把控求學態度,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合理規劃和管理學習時間,積極與導師溝通、增進了解解決疑惑,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爲順利完成學業做好鋪墊。

華北某高校新聞專業碩導陳依(化名)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挺認可新聞裡這些學生們的行爲。因爲年輕人正在認識到不平等的結構,也許能改變這些不平等。而高校這個場域相對來講更容易實現平等,因爲有師德師風的規定。”

來自中部某高校理工科專業的教授王鎮(化名)認爲,爲人師者,應有基本的善心,對學生加以愛護。如果關於北京郵電大學導師鄭某的報道屬實,那麼這種導師品行如此惡劣,的確不配爲師。但他同時強調,這種現象在高校是極端個別的案例。

刮來“新風”

“不拿學生一作,雜活不讓學生幹”

師生之間亦師亦友但“邊界”明確

劍拔弩張的極端個案之外,也不乏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

最近走紅網絡,26歲就當上中山大學副教授的陳逸倫,就帶來了一股別樣師生關係的“新風”。陳逸倫說,“我會很明確告訴學生,第一,保證手把手帶;第二,不拿學生一作;第三,雜活不讓學生幹。”他和學生像朋友一樣,每週組會,他總會請客吃飯,有時還會被學生們拉去唱歌。他們的微信羣除了學術探討,還有生活雜談。有博士生這樣評價陳逸倫:“科研上,他很嚴謹、責任心很強,也很尊重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在生活上,陳老師很隨和,和他怎麼‘玩’都行。”

已畢業的計算機碩士研究生夏陽(化名)也認爲自己運氣很好。她告訴南都記者,自己碰上了“神仙導師”——待人和善,能力優秀,傾囊相助。就在前兩天,夏陽的師門還組織了一場聚餐,因爲“導師說想找我們聊天”。夏陽的導師將學生的需求前置,不專橫不強制。“我研一說想嘗試往學術道路發展,他就對我很上心,幫我看項目。後來我還是決定直接就業,他也沒有再強迫我。”

在新聞專業研三學生王潔(化名)看來,她的導師陳依也十分尊重學生,“你可以跟她分享你的想法,但她不會干涉你的選擇。”至於論文作者排序,陳依更不會和學生“搶”。在看到有些新聞中老師學生爭一作的細節時,陳依也很驚訝,“工科論文發表,導師一般都放在通訊作者,很多老師都不跟學生爭‘一作’了。”陳依告訴南都記者,文科專業不太一樣,許多老師評優評職稱都需要考覈“一作”的論文數量。陳依認爲,“排名順序要根據師生對文章的貢獻程度來決定,需要經過雙方的同意,如果學生不認可,我不太會去投稿。”

在採訪過程中,王潔與夏陽都用“亦師亦友”形容自己與導師的關係,但這份關係也有明確的“邊界”。

夏陽的導師沒有實施“打卡制度”,以強制將學生留在實驗室內,也不會剋扣學生的補貼和報酬。王潔的導師陳依平時與學生們關係親近,但也從不干涉學生的私人生活,更不會用“威嚴”逼着學生幹雜活。陳依向南都記者表示,她只是在沿襲她導師的做法,平等地對待學生。

王鎮告訴南都記者,作爲研究生導師,除了需要具備仁愛之心,還應符合古人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給出自己的解釋:傳道,即爲學生傳授道理,當然首先老師要講理;授業,即給學生指導學業、指明未來,讓學生將來的路比老師走得更好;解惑,即解答學生的問題,解決學生的困難。

北京郵電大學在通報中承諾,將尊重學生意願,爲鄭某指導的所有學生調換導師,加強對學生的關心關愛,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全力保障學生在校的正常學習科研生活。

如今,華中農業大學的鐘芸也等到了新導師。她近期“正在做實驗,比較忙”,估計今年12月份能畢業。

聲音

研究生培養單位要將導師的道德品行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作爲導師評聘考覈的主要依據。——新疆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張鈞

我挺認可新聞裡這些學生們的行爲。因爲年輕人正在認識到不平等的結構,也許能改變這些不平等。而高校這個場域相對來講更容易實現平等,因爲有師德師風的規定。——華北某高校新聞專業碩導陳依(化名)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陳燕

採寫:南都記者 周敏萱 馬輝 陳燕 實習生 陳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