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計時30天高考作文預測30題(六)
【作文真題預測信不信由你】倒計時30天高考作文預測30題(6)
【試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70分)
晏子是齊國的國相。一次外出,他車伕的妻子從門縫中偷看,見她的丈夫頭頂着巨大的車傘,鞭打着四匹馬,十分得意。車伕回到家,她的妻子要求離去。丈夫問她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齊國的國相,揚名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慮深沉,面無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給人做車伕,卻趾高氣揚,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去。”從那以後,她的丈夫一改故態。晏子感到奇怪,就問他,車伕照實回答,晏子舉薦他做了大夫。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意解讀】
這則材料來自《史記》的《晏嬰列傳》,原文如下:
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窺其夫。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爲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爲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爲大夫。
新材料作文的特點是內涵豐富,寫作者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關於這則材料可以有以下立意——
對象
事件
立意
車伕
頭頂着巨大的車傘,鞭打着四匹馬,十分得意。她的丈夫一改故態。晏子舉薦他做了大夫。
(1)聞過則改;(2)善納雅言;(3) 擺正位置;(4)低調做人;(5)不能滿足現狀
妻子
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齊國的國相,揚名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慮深沉,面無喜色。而你身高八尺,給人做車伕,卻趾高氣揚,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去。”
(1)用心觀察才能知人(2)識人貴在由表及裡(3)忠言逆耳
晏子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齊國的國相,揚名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慮深沉,面無喜色。晏子舉薦他做了大夫。
(1)不以高位驕人(保持謙卑)(2)唯德是舉,不論尊卑(3)知人善任
成功者的背後都有支持者
【閱卷手記】
南京二模作文題選擇的是敘述性材料,材料內涵豐富,角度多元,審題難度適中。我校年級作文均分爲47.3,得分偏低,反映出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審題立意不準。我們來看幾個題目——《讓謙虛成爲習慣》《用慾望找到成功》《登高必自卑》《登高而博見》〈找回失去的自我〉,這些題目都不太妥當。可能有同學認可第一個題目,但“謙虛”與“謙卑”有別,準確而言,這則材料體現的是“謙卑”“低調”。當然,寫謙虛只能算基本切題,還不算完全跑題。可見,立意時應力求精準表達。像下面這些題目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切題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擺正自身位置》《低調做人》《學會內斂》。當然,如果想得高分,題目不能僅僅滿足於正確,像這些題目就具有高分作文的潛質:《氣勢易作,氣度難求》《何妨錦衣夜行》《大儒無聲亦有聲》。
2.雖然絕大多數同學寫議論文,但仍有部分同學堅守記敘文的陣地,不過記敘文大多題材低幼,扣題不緊,得分偏低。毫無疑問,新材料作文的最佳文體是議論文。爲穩妥計,建議所有同學都要練練議論文,以防不測。因爲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與題料有較強的關聯度,單純地從材料中提煉出某一個詞語然後據此構思記敘文,很容易偏題。比如有同學敘寫了學繪畫要善於觀察的故事,顯然與題料中的“用心觀察才能知人”有很大的區別。
3.議論文寫作中缺乏扣材料分析的意識。有些同學除了開頭引述材料以外,通篇不再出現材料,這是一種比較危險的寫作,因爲新材料作文的本質還是材料作文,論點、論述均應圍繞材料含意,如果論述過程中全然不顧材料,很容易“越軌”。比如有同學的中心論點爲“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她寫到後半部分的時候來一個辯證,用一個段落來論述“當然,也不可盲目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顯然這個分論點是材料中沒有的,因此是局部偏題,成爲扣分點。因此,我們強調,議論文的開頭、中間、結尾都要提及材料。不必完整引述,可以用一兩句根據論述的需求進行概述。南京閱卷時強調,引述材料一般不超過兩行。這一點,也應該爲我們所謹記。
4.議論文邏輯混亂,不會展開分析說理。不少議論文論述前後不能勾聯,或者只滿足於從現象到現象的淺表滑行,而不會抓住主要矛盾進行深入辨析。比如論述“做人要低調”,就舉些例子說明低調的重要性,而沒有深入的辨析。比如,可以結合低調的對立面高調張揚的危害分析,可以比較低調之人與高調之人在志向遠近、襟懷大小、境界高低方面的區別,最後再聯繫時代背景談培養“志慮深沉”、低調爲人的價值……
這則材料有明顯的情感傾向,不適合反彈琵琶。比如有同學寫做一個快樂車伕也挺好,車伕做了大夫以後未必會快樂,認爲車伕妻子沒必要否定車伕,因爲“小草也有小草的快樂”,只要活得自在,車伕和大夫其實都是一樣的。這樣的解讀其實很深刻,有着真誠的人文思考。拋開作文不談,我們老師也很認同這種價值觀。一般能作這樣思考的同學,往往有着很敏銳的文字觸覺和人文情懷,但可惜的是,這個立意偏離材料命題原意,材料中並沒有談車伕做了大夫後的情形,而且材料中“志慮深沉”“趾高氣揚”等詞帶有明顯的情感傾向。——此實爲命題者的悲哀,此處略去。如果你確實想談出點新穎深刻的立意來,應該立足於材料內部,着眼於材料整體。比如你可從夫妻關係的角度談傑出男人背後那些默默支持的女性,可以結合王開嶺的《俄羅斯課本》《女人,喜歡你的作品嗎》等文章。
我們希望同學們在確定立意時,應堅持以下三個原則:(1)中心思想要儘可能涵蓋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2)選好切入點,儘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選取一個角度、一個側面”的要求;(3)便於自己駕馭,便於展現自我才學。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的多元性,提供了化用平常優秀習作的可能性,因此,聰明的寫作者往往能緊扣材料、聯繫已有積累、選擇一個最適合的角度,精彩行文。顏超羣同學的作文就是從政府應放低姿態聽取民衆意見並討諸整改行動的角度來寫,時事色彩強,令人眼前一亮。還有一些同學在行文中適時引用名句,增添了文章的底蘊。如徐心燁同學引用的《路加福音》中的一段文字就非常妥貼:“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爲卑微,卻高舉自甘卑微的人。”……
【南京評卷例文】
1.氣勢易作,氣度難求
這不是一個缺少大師旗號的時代。
這是一個缺少大師境界的時代。
似乎只要放眼望去,整個圖書市場裡充斥着一片“鴻篇鉅製”“畢力傾注”之類的口號。但大家又不得不承認,這一片知識交易金錢的熙熙攘攘下,培育大師精神和學術氛圍的土壤荒蕪着。
在中國,紅學是一問疑一探尋逐漸從清朝末年興盛起來的。說道現代不得不提一位人物,周汝昌。他傾力六十年於紅學之上,親力發掘出無數史料,首創了考據一派,直至耳聾目盲仍孜孜不倦口授於子女筆錄。他從來沒有在公開或私下場合宣傳過一次他的作品,甚至可以爲了他人的研究將資料贈與他人。周汝昌是淡然的,他說,對於名利,他沒有看見什麼值得分精力來追逐的吸引力。
但是無疑中國文學研究看見了,否則也不會以紅學的名義在中國設立一個又一個的基金,召開連日不斷的發佈會;否則也不會因周老遺願是將所有著作無私奉獻而心生怨氣。只是若是被看作了足以養活研究所的財富,這些著作又會起到多少推動文化前進的作用呢?
真正願意沉下心來,不滿足於現狀,想真心改變的人太少了;多的是咀嚼着殘羹冷炙還以爲是學術精髓沾沾自得。就像前些陣子國學之熱蔚然成風,各種細說、雜談紛紛出世。無可否認,這些是有助於人們熟悉國學的鋪路石,但若是把這些淺薄的快餐化文化視作國學本身,就是自滿心態的預兆。“那些是國學嗎?那只是讓我們看見中國還有過寫着東西。”
文化領域的自滿是可怕的,自滿於現狀而大張旗鼓地吹捧自己的人則是更加可怕。善於吹捧和鑽營的人一旦形成氣勢上的勝利,對於人們起到的導向可想而知。所以楊緣先生纔不願摻雜於世事,獨自生活,獨自思考和寫作。
大師的氣勢是易於營造的,只是大師那樣沉靜、自謙退讓而從不滿足從不止步的氣度和境界難於達到。晏子的車伕或許不算是個學術廣博的人,但好在他知錯就改,亦可謂善莫大焉。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是晏嬰一般睿智,但至少我們可以從如今的迷霧中醒來,辨識清楚自身和自身永不停步的追求。
至少我們不能再做回沉溺在所謂得意當中的自己。
點評:本文雖未引材料,但“氣勢”“氣度”切中材料意蘊中“做人姿態”的“表”“裡”兩方面。論述過程始終圍繞當今文化大師的話題,舉證精當,語言流轉,開頭起於放眼時代的高度,結尾落到“至少我們……”的實處,收放自如。評爲一類卷。66分。
2.給自己找準位置
人生百態,如弱水三千,每人只取一瓢飲。有人取得一瓢甘醇便沾沾自喜,自我滿足,有人同樣很幸運,卻心懷他人苦難,爲取得一瓢苦水的人而憂。
晏子和車伕的區別便在於此。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晏子能志慮深沉,即使貴爲國相也面無喜色。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所以車伕趾高氣揚,雖然給人駕車但十分滿足。
是洋洋得意還是寵辱不驚,歸根到底是有沒有給自己找準位置。人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天平,一邊是慾望,一邊是滿足,而人生的得失無非是砝碼的加減。洋洋得意者過於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禁喜形於色,舉手投足間顯出驕傲。寵辱不驚者則成功地做到了平衡,不以社會地位、知名度爲豪,始終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正如“賢宰相”王旦所言,“吾常以太盛爲懼”,給自己找準位置的人不僅嚴於律己,而且不會是自私的生命,因爲他們很清楚每個人都有權利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爲社會和諧共同努力。
但是,慾望太多,人性太複雜,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是件容易的事。難免有些官員在攀上高位後,利用職權壓人斂財;難免有些商人在賺得財富後,爲追求最大利潤,忘記了良心;難免有些學者在研究出成果後,被媒體的閃光燈吸引,荒廢思想。這些人沉溺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滿足於名利的求取,殊不知他們其實無所作爲,頭腦和心早已被物慾佔滿,哪裡還有思考如何發揮個人功用爲蒼生服務的空間?
有的人因爲找準了自己的位置,所以雖然謀生的空間很小,但是精神的空間很大。比如寄情于山水的黃公望,他與自然比鄰而居,在山水之中舒展生命,放鬆精神,因而筆墨得意灑脫,創作出《富春山居圖》。他從未想過要成名,卻真的成了里程碑。相比之下,養尊處優的宮廷畫家滿足於自己身處的環境,習慣於達官貴人的追捧,卻沒有爲致力於藝術創造找準自己的位置,因此漸漸耗盡了激情、靈感,只能一味地追求富麗、典雅、細膩,沒了個性和神秘感。
昆德拉說:“生命是一種結滿各種可能的樹。”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就可能避免滿足於現狀而精益求精;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就可能避免洋洋得意而看淡得失;找準自己的位置,你就可能跳出自己的小世界而樹爲生民立命之理想。
評語:本文從晏子和車伕兩人的表現入手,準確地提出論題,並對原因加以揭示,分析“找準位置”的不易。論證思路清晰,語言簡潔。評爲二類上,得分62分。
3.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生活在遠古時期的聖人都能有此覺悟,況吾等現代化世界的主人乎?
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這是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好方法。正比如我們的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犯錯,當別人好心地替你指出錯誤之處時,你應該虛心改正。材料中的車伕就是這方面“改正者”的典型。原先趾高氣揚認爲自己非常得意的車伕,在妻子指出他的錯誤後,一改故態,並最終因被晏子推薦做了大夫。在改正中,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必定有質的飛躍。
古人云:“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只有這樣,方不會“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讀了這麼多年書,任何科的老師都在強調“糾錯本”的重要性。難道“糾錯本”僅僅是把錯的題目抄下來或摘下來嗎?當然不是!老師期待的是我們能從錯題中發掘每個問題的本質,總結失敗原因,並克服此困難,以此在下次“戰爭”中“披荊斬棘”,走向輝煌。由此可見,改正錯誤,並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它更應有的是本質上的突破。我相信車伕並不是盡在駕車時所有改變,他的整個世界觀都發生了改變,而後人生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然,改正錯誤不能反靠別人的主觀幫助,更爲重要的應該是個人。“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的心跳,這也應該是我們學生的座右銘:今天你犯錯了嗎?今天犯的錯誤你改正了嗎?由這個錯誤你得出了那些心得?像這樣不時的詢問自己,以達到“省自”的效果。如果車伕在做了大夫之後沒有不斷地反省,不斷地探求改正錯誤的真諦,我相信,他終有一天會變回那個不思進取,自鳴得意的“車伕”。正是不斷的自省,方使他“久其官”,從此仕途平順。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這會使你更容易被別人認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廣爲人知的話是否對你產生些許影響?究竟是成爲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爲的車伕,還是仕途光明,衆人皆知的大夫,我早已有了答案。
點評:標題即觀點,且是材料的核心立意。文章主體從兩方面展開論證,層次清楚,也能結合材料和現實進行分析。不足的是,第二層次的分析聯想超過了材料的含義。判爲三類下,50分。
【優秀作文研討】
我不滿足
高三(7)班 陳婕妤
前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離世之後,許多人回顧了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那場演講的最後一句話至今猶在耳畔:“保持飢餓感,永不滿足。”
我想,晏子的車伕能夠一改故態,也是因爲明白了這個道理。
蘋果公司在近年的成功,讓許多人敬服它的總裁,一個勇於前進的領導者。可以說,如今蘋果手機站在了一個新手機時代的最前端。如果當初在開發發售IMAX、IPOD獲得成功以後喬布斯自覺滿足,那麼他也不能再取得今天的成就,IPHONE、IPAD也可能另有所屬。不滿足,促成了一種前進的姿態,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反之,如果維持在一個滿足的狀態,從此固步自封,必將被他人超越,柯達膠捲便是一例。當人被“滿足”的牢籠束縛,便可能成爲身爲井底之蛙、卻猶自趾高氣昂的愚者。在聞名諸國的晏子面前頭頂巨傘、鞭驅四馬的車伕則更顯愚妄。
幸而,此車伕只是一時愚昧,在經妻子的提點後一改故態,更而幸運地被晏子賞識成爲大夫。由此可見,一個對現在不滿足的人是可以從泥潭中拔出雙腳,重新踏上光明的前程。懷着不滿足之心向前奔跑,纔有成功之可能。
當然,所謂不滿足也可以是對權力、富貴的不饜足,而這可能誕生惡果。唐朝盛世,追求奢侈讓富貴之族大興土木,幾將黃河流域的樹木伐盡。如今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坡,縱是壯觀之景,卻更是環境破壞危害蒼生的力證。由是觀之,我們最先要做的,是找到正確的不滿足的對象。
猶記得這樣一則故事:當球星貝利初露鋒芒時,有記者問他自覺踢得最好的球是哪一個,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等到他進球過千後,記者再問他,他仍答:“下一個!”願我們常懷一顆不滿足之心,不斷前進。
每一天,在路上,我要對自己說,我不滿足。
「點評」
何妨錦衣夜行
高三(8)班沈奇斌
小時候讀金庸的《天龍八部》,一直不明白書中一個最厲害的高手爲何竟只是一名掃地僧。後來才明白,真正的高手是懂得低調的,而那些有着顯赫聲名的武林名爵大多是虛有其表,至少算不上絕世高手。
材料中的那則故事就說明這一點:身爲宰相的晏子志慮深沉,面無喜色,可車伕卻趾高氣揚,洋洋自得。不知情的人看了,大抵要認爲車伕纔是宰相呢!可是車伕畢竟只是車伕,就算是宰相的車伕,依舊是身份低微,上不了檯面。他自以爲是的滿足,只能說明他是一個膚淺的人。
這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但時至今日,“車伕”們還是屢見不鮮。身爲一國總理的溫家寶,平日裡的飯菜也未必有多豐盛,可一些鄉長鎮長,亦或是一些掌握了小小的權力的人,卻僅憑手中職權之便,公務吃飯,胡吃海塞,簡直要吃出皇帝的待遇來了。真可惜他們沒有故事中車伕那樣好的妻子,於是他們始終不明白什麼叫低調,那麼也只好一直就那點出息,一着不慎下馬落水也大有可能。
其實,無論是志得意滿,還是失意落魄,我們都應該保持適當的低調。春風得意時,低調使人內斂而做新的突破;在未得志之時,低調能使人沉下心從而積蓄力量。著名作家博爾赫斯一直在圖書館當館員,從無名,到出名,他始終平淡如故,對身邊人保持低調。他的一位同事在百科全書中讀到“博爾赫斯”的條目,非常驚奇,興沖沖地跑來告訴他:“百科全書裡有一個人,不僅跟你同名同姓,連出身日期也完全一樣!”能有博爾赫斯這樣的低調,有何愁無所作爲呢?
季羨林也同樣如此,他走在校園裡,乍一看別人都以爲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老人,甚至誤以爲是清潔工!誰會知道他其實是個學富五車、學識淵博的教授呢?
相反,那些本身無半點實力,卻依憑外在權勢而自以爲高貴的人,其最終下場也未必好。俗語“閻王好惹,小鬼難纏”,不就是對這種人最大的諷刺嗎?《紅樓夢》中,賈府一倒, 那些依附賈府的人又會有什麼好下場?
《孫子兵法》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名。”其實,“掌權者亦無赫赫之威勢。”何以成就大事?縱身居相位,亦不露喜色;縱身着錦衣,當有夜行之心。
「點評」
內斂的智慧
南京一考生
內斂是一種出事淡然的態度,即使功成名就,依然能夠正確定位自己。晏子無疑是成功的,但他從沒有顯出一絲一毫的驕傲之氣,他認爲自己就是個普通人,所以他永遠沉穩冷靜。反觀車伕,他也只是晏子的車伕而已卻趾高氣昂。無形間,他失了定位失了方向。這恐怕也是他不如晏子的原因吧。試想,一個內斂的人,他從不因爲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就欣喜若狂,那麼再大的風雨也能淡然待之,若是這般,還有什麼能夠束縛他前進的腳步呢?
而內斂這種淡然的態度在蓮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愛蓮說》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這是一種極度內斂的感覺,它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卻讓你你覺得它有指點江山的氣魄。
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要想學會內斂,必須要有不驕不躁、收放自如的心境。衆所周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毛筆字作爲一種傳承文化,它體現出的就是內斂的心境。執筆之人心無雜念,即使胸中有萬千筆墨,落筆後依然一撇一捺,該輕則輕該重則重,絕不會急於揮灑豪情就失了力道方位!倘若我們有了內斂的心境,在這燈紅酒綠的世界又何愁不能守住一方淨土呢?
學會內斂的人,我不能以偏概全說他們全部都會青史留名,但在世人眼中他就是成功的。燕子是,莫言也是。
莫言熱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而我最受震撼的是“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這樣一句話,我不禁想,是什麼讓他在獲得諾貝爾獎擁有如此殊榮後說出了這樣一句簡單至極的話語?莫言是內斂的,這就是答案!在莫言眼中,他只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的定位只此而已。所以他可以在此之上不斷超越,不斷完善自我,在自己的小說世界中再次創新發掘。撇開獲獎不談,我認爲莫言就已經成功了,因爲他有處事淡然的態度、不驕不躁的心境。他是內斂的!
內斂是一種處事淡然的人生態度,我們需要它來正確定位自己;內斂是一種不驕不躁的心境,我們需要它來守住一方淨土;內斂更是一種思想上的成功,我們需要它來創造新的奇蹟!
收起我們裝飾的棱角吧,學會內斂,成就自我!
「點評」
多少人愛晏子
南京一考生
晏子是深沉低調的。然而晏子永遠是少數——不然人們不會千年如一日地紀念他。可惜文壇上的晏子實在太少,就像昨天去世的辛豐年先生,消失一個,我們的文化星空就暗下一片。
豐年先生晚年堅持獨立持家,每天鍛鍊、買菜,一如常人。揚之水說這位名門之後、大作家、老幹部,穿得“好像一個複員軍人”。但誰也不能否認辛豐年的價值,這纔是文人中的晏子,真貴族。有些作家總是說中國人不讀書,恐怕只是中國讀書人不愛那些自命大師、專家,在文化之路上揚鞭打馬的主流文人們。那麼多人愛辛豐年呢!晏子雖矮,靈魂卻比車伕們高大得多。
這幾年,有人寫最後的文化貴族,有人主辦懷念大師的展覽。人們呼喚什麼,總是因爲少什麼。現在我們呼喚辛豐年們、晏子們,只是因爲文壇中遍佈車伕,難尋晏子了。其實晏子不過是不張揚一點,有涵養一點,然而我們的作家們卻做不到,寧肯駕車奔向金錢與名聲,把讀者甩得遠遠的。
揚之水問辛豐年,爲什麼身在城市卻如此安詳?辛豐年答:心遠地自偏。文化之路上,聽怕萬馬奔騰,只要你願意,還是可以如蔡明亮的電影《行者》,一步一步,走出一片深沉與寧靜。在上海灘飛馳的車流中,華東師大的陳子善老師還是能緊抱愛書,志慮深沉,心無旁騖,走出晏子般的貴族氣質。而那些車伕,縱使隱入山林,也無非是尋找終南捷徑,跑到山上揚鞭打馬了。
木心說:呼喚者與被呼喚者很少相互應答。呼喚晏子,不能讓晏子和他的門徒們復活,不如不再呼喚,自己去做晏子。車伕聽了妻子的話,洗心革面,成爲一名大夫。如果作家多聽聽讀者的話,不去追趕名利,靜心修煉,也會走向貴族之路。黃裳本是上海灘玲瓏八面的大記者,然而在巴金的指點下,他漸漸走向自我,低調下來,沉澱下來,最後成爲中國讀書界的標杆。黃裳的姿態如晏子的身材低矮下去,他的靈魂卻昇華起來,最終被人稱爲文化貴族。
車伕變晏子,無非是把身子低下來,鞭子放下來,靈魂就在槓桿的另一端自己升上去了。少一點驕傲,多一些思考,讀者自然會找上門來,晏子式的作家絕不會少人愛:你看千百年來,幾個人愛車伕,多少人愛晏子!
「點評」
【拓展閱讀】
下面這篇習作借用了韓小蕙文章的題目及素材,請認真閱讀,體悟從佳作閱讀中汲取寫作靈感的妙處。
大儒無聲亦有聲
張晨欣
晏子身高不足六尺,卻表現的志慮深沉,令人仰慕,而身長八尺的車伕僅僅因爲是名相的車伕而趾高氣揚,喜形於色。可見,真正財富滿車的人並不需要高調的表現,別人自會心生敬仰。
季羨林老先生曾三次被別人封上桂冠,而他卻三次桂冠,他滿腹才學少有人能及,可他卻偏要低調行事,在學術研究上筆耕不輟,即使在最艱難的十年文革中也毅然將蜚聲世界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翻譯出來。
曾有人冠以他“學界泰斗”的頭銜,他卻說:“泰者,泰山也;鬥者,北斗也。二者都是至高無上的東西,我只是在國外教書十年,在國內教書五十七年而已,哪裡能要這稱號!”季老身爲一代大師,卻如此謙恭,是有多少人所無法企及的。
季老不張揚,不矯作,他一生奉行着自己的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不因外界極高的評價而喜形於色,也不因被尊爲“國學大師”而趾高氣揚。當他對西域的罕見文字研究到了無人能及的程度時,也從未滿足過。
大唐名相魏徵曾說過:“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季老很少對某件事高談論闊,但只要他所說的都是微言大義,他秉持着謙和低調的態度努力追尋着學術的制高點。
其實,喧囂與傲慢是在製造小丑,而非大師。真正的大儒應做到桃李不言,擁有人淡如菊的態度,不喜形於色,也不輕易滿足。
在當今的社會上,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因一點小成就而到處宣揚,你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即使一身榮耀也仍在默默無聞的做事,他們永遠不會覺得自已有多麼的了不起,更不會因此而趾高氣揚,往往這樣的人會在自己的經歷中學到更多。(反例)
梅,剪雪裁冰,不畏嚴寒;蘭,孤芳自賞,怡然自得;竹,篩風弄月,挺立塵世;菊,凌霜自得,不趨炎熱。這四者都是淡雅無所奇特的植物,但它們與招展滿園中的牡丹相比,卻更得人們的喜愛,因這四者都清華其外,不需招蜂引蝶,也可屹立於塵世之中。
真正有才學的人不須喜形於色,更無須趾高氣揚。因爲,大儒無聲亦有聲。
大儒無聲亦有聲
韓小蕙
季先生從6歲起即開始讀私塾,9歲開始學英語,12歲讀《左傳》《戰國策》《史記》,15歲學德語,17歲開始發表小說,19歲發表翻譯作品,23歲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24歲赴德國主修印度學,同時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多種文字。30歲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35歲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一直做了37年,後來還做過北京大學副校長等無數職務。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越老工作幹得越多。”除了讓中國學者望而生畏的、深奧無比的德國哲學研究外,數十年來主要從事印度文學的翻譯研究工作,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工作,還撰寫了江河湖海一樣汪洋四溢的大量散文隨筆等文學作品。現在,《季羨林全集》已編到了32冊,粗略一算,已經有一千多萬字了,真正是著作等身,學問大師,當代鴻儒!
然而極爲可貴的是,季先生又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學者,相反,他相當人世,胸中承載着天下萬物,時時守望着民族、國家、世界,還有大自然。他還一直保持着獨立思考的精神,始終秉持獨家觀點,絕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李玉潔老師曾多次感嘆說:老先生想的跟別人都不一樣,有時還特別超前。就見他閉着眼睛皺着眉頭在那兒想,我們跟都跟不上。
比如最讓人震驚的是2001年9月10日,季先生去參加政協會議。發言時,他突然講起在21世紀,中國和亞洲一定會上升,東方文化將會重新成爲世界文化的主潮;而美國則早晚要倒黴,因爲它一天到晚做國際警察,哪兒的事都要插手,太霸道了,誰跟着它跑誰也要倒黴。季先生預言,儘管美國最富有和強大,但是當今世界誰也不能強加於人,因而美國必然要走下坡路,多行不義,人家都聯合起來幹你還不容易……
僅僅過了十幾個小時,就從美國傳來了舉世震驚的“9•11”事件!季先生家的電話沒完沒了響起來,許多昨天還認爲他講話不沾邊的人都深表佩服。而人們更想起早在二十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談“和諧”:“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諧。”人與人要和諧相處。人與大自然也要和諧相處。東方人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瞭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的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凝練的表述,所以必須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當時他還援引歌德曾經怎麼怎麼說,恩格斯曾經怎麼怎麼說,梭羅曾經怎麼住到瓦爾登湖簡單生活,等等。那時,中國正處於一切爲經濟大發展讓路的階段,和諧與環保在中國根本還沒形成概念,所以人們跟不上季先生的思想,有人公然表示不耐煩,認爲他是老糊塗了,說話沒把門的了;還有人公開批駁和反對。可是無論如何,季先生就是不鬆口,一再堅持說:“不和諧就不能穩步前進。”現在,時間駕着巨翅轟轟隆隆地飛到而今,當人們回頭再看來路,不禁感慨再三,“老馬之智可用也”(《韓非子》),季先生的預見,印證了多少生活的真理啊!
我自己也有過兩次親身體驗:一是去年中秋節時候,我受命請季先生爲本報的“中秋專版”寫一段話。在電話中,季先生邊思考邊問希望寫些什麼?我隨口答,中秋節,就是圖個團圓圖個吉祥。(冠華作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