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退休很忙——世遺與洛陽

“我做過測試,我的心理年齡是28歲,現在過了三年再測試可能心理年齡就變25歲了。”

“退休了,但還年輕,也很忙”這就是單霽翔退休生活的寫照。

△單霽翔錄製《萬里走單騎》第一季

他曾是“被網紅”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卻謙稱自己是故宮“看門人”。

“人們一跟我聊天,就說‘你是故宮的’。甚至有人說我的父親‘也是故宮的’,好像我就生長在故宮。其實我是58歲纔到故宮工作的。我到故宮之前做了近20年的城市規劃工作和近20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工作領域分散,但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一直貫穿單霽翔的職業生涯。他主張讓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衆。只有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傳遞出的文化力量,才能使更多人自覺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多年來,儘管工作很忙,單霽翔依然擠出時間,舉辦上千場講座,傳播文化遺產理念。很多聽過單霽翔講座的人都被他的忘我、投入和幽默所折服,也對文化遺產有了新的認識。退休之前,中宣部和國新辦爲單霽翔頒發了“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證書。如何能不辱使命,繼續講好文化遺產裡的中國故事,這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退休以後,單霽翔更是全身心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講座、寫書、參加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圍繞世界遺產話題。故宮“看門人”化身爲世遺“推廣人”。

在《大運河漂來紫禁城》中,他提到“作爲一名文物工作者,我對洛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兩條線性文化遺產: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中,洛陽的加入都起到了特殊作用。

『除了大運河之外,絲綢之路也是一個線性文化景觀,長期以來人們經常說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安,終點是羅馬。但是在組織編制絲綢之路申報文本時,我們認爲應東延至洛陽,無論是“兩京”,還是“兩都”都離不開洛陽,在這一問題上,西安和洛陽的民衆甚至還發生過口角。但是將洛陽的文化遺址列入申報之列,使申報內容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厚。絲綢之路順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事實也證明,這一決策同樣是正確的。』(摘自《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點擊上方圖片即可購買《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2020年,單霽翔加盟了國內首檔世遺揭秘互動紀實節目《萬里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探訪良渚古城遺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西湖歷史景觀等12處遺產地。通過與當地的人文學者、申遺專家等進行交流,揭秘中國世界遺產背後的故事,呈現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新奇觀、新地標、新景象、新人文。

△鼓浪嶼

農曆辛丑年,他繼續以行走丈量7個省(市)、12處遺產地。從“絲路西行,運河東來”的洛陽啓程,探訪“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御窯遺址,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青銅時代的強盛國家;

△泉州石湖碼頭

找尋戰爭中丟失的北京人化石,中國石窟藝術的最後一座豐碑;領略自然界的生命律動、匡廬奇秀甲天下的風景以及廣陵的自古繁華;揭秘古蜀文明與北京城壯美之本,最後走進六百年的故宮。

△故宮

洛陽是《萬里走單騎》第二季的首站,這裡是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所以成爲都城選址。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氣勢恢宏,它們的壯美影響了一代一代中國城市的建設。今天洛陽擁有3項6處世界遺產,充分說明了這座千年古都渾厚的歷史文化沉澱。

△《萬里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第二季

洛陽中國園林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園中一景一物都蘊藏着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對萬物的思考;洛陽是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唯一交匯點,世界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一湯一世界”;

“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裡之勝在西北隅,西閈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白居易《池上篇序》)一首詩前小序定位白居易洛陽“豪宅”。

△左右翻試讀

800多年前朱熹爲武夷山寫下第一篇“導遊詞”,全文280字,寫盡了武夷山的秀、奇、靈;《廬山戀》電影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大足石刻詮釋宋代的大俗與大雅,泉州何以“半城煙火半城仙”……

“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國家公園風景,“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文物,“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的城市規劃……讓我們一起開啓一場世界遺產之旅。

“我有一個願望,要讓世界遺產融入國人的現代生活,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中華傳統文化,讓中國的世界遺產以鮮活的文化姿態走向世界。”——單霽翔

△點擊上方圖片即可購買《萬里走單騎》系列

△陸建生 攝

千年底蘊托起隋唐盛世,神都踅音叩響歷史之門。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河南省着力發展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打造全鏈條文創產業,洛陽市聚力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深耕青年友好城市建設。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之上,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深藏在神都的中軸線氣象漸露真容,縱橫於城市肌理的文化遺存正煥發新生,大批創新型文旅活動更爲人喜聞樂見。

千載風雲變幻,讓我們觸摸歷史長河、俯瞰古城新貌,共同見證神都洛陽的青春登場,滿懷期待隋唐洛陽城以蓬勃之姿,書寫無限可能。

圖片丨張水利、《萬里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

來源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本文轉自隋唐洛陽城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