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城院開講!

“參觀故宮最好的方法,就是聽我在這兒講。”

“通過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把這項事業推向前去。”

“我不是網紅,我是‘被網紅’的,

主要爲了文化傳播。”

11月15日下午,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教授做客“城院大講堂”,開啓“良渚遺址與中華文明”系列大課第二講。校黨委書記洪慶華爲單霽翔教授頒發“城院大講堂”紀念牌,校長羅衛東主持講座。

“文化和自然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是我們人類共同的遺產。”

人類社會關注文化和自然遺產達成共識的時間並不長,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國家、領土上那些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在它們受到威脅的時候會舉全國之力,甚至通過國際社會的合作進行拯救。這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上世紀50年代,埃及要建設阿斯旺水庫,爲了拯救即將被淹沒的努比亞遺址,埃及政府無力解決這個問題,爲此求助於國際社會,當時有三十多個國家進行了拯救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就誕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這些文化遺產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獨有的,而是人類共同的遺產。”這一理念形成之後,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兩年後,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長城、周口店、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故宮、敦煌莫高窟、泰山。”雖然只有6項,但也改變了我們的遺產保護理念。”單霽翔說。

單霽翔分別以長城和泰山爲例印證。他說,保護長城的做法從每過若干年後公佈一些保護的新點段,到把長城作爲一個完整的遺產來保護,保護文化遺產完整性的理念出現;保護泰山從以保護摩崖石刻和古建築爲主,到把泰山整座山都給申報了世界遺產,泰山成爲了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從那以後不到20年的時間,中國的廬山、青城山、峨眉山、五臺山、武夷山、嵩山、黃山等名山大川全部走向了世界,進入了世界遺產,是我們文化遺產保護的格局出現了。”

1997年,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成爲世界遺產以後,引發了強大的申報世界遺產的熱潮。到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後,中國一躍成爲了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和意大利並列,都是55項。

要讓文化遺產資源“美”起來、“活”起來

如今的杭州,同時擁有西湖、大運河和良渚古城遺址三項世界遺產。回顧這三處名勝的申遺之路,單霽翔感慨萬千。

在申遺之初,西湖的申報材料曾受到質疑。“西湖是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湖泊,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單霽翔用簡單的一句話,高度概括了西湖的價值。“十年申遺路,西湖邊沒有新建一座房子。”這十年,杭州市爲實現西湖申遺成功的目標付出了巨大努力。西湖申遺的十年,正是杭州從“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的十年。單霽翔爲杭州同時兼顧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點贊。

“良渚古城遺址就像公園一般美麗。”單霽翔說。在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和建設過程中,“遺址公園”的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如今,良渚古城遺址不僅承載着保護、展示良渚文化的重要功能,更成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處大課堂。“今天的良渚,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綠洲。”單霽翔欣慰地說。

單霽翔最早關注大運河是在2003年,彼時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工程開工建設,對大運河的保護也被擺上了桌面。大運河申遺涉及8個省和直轄市,必須制定一個翔實而有凝聚力的申遺規劃,才能實現申遺成功的目標。也正是在大運河申遺期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文化遺產保護更加強調保護活態、動態的歷史街區和遺產村落,文化遺產保護更加強調一種既有狀態的存續。

“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豐富人們的精神事業,是我們的責任。”

“我國是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發展中國家,大量的文化遺產申報背後的目的是帶有搶救性質的。”在單霽翔看來,在經歷過四十多年疾風暴雨般的城市化進程後,當今的中國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階段。

什麼是高質量發展?“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二就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單霽翔說,“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豐富人們的精神事業,是我們的責任。”

在“兩山理論”的發源地浙江安吉,中國安吉生態博物館就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綠水青山間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的經典案例。安吉縣生態環境優越,“擁有100多萬畝的竹海,10多萬畝的白茶園,同時也是浙江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最早的地方,安吉古城也得到了整體的保護,是重要的文化廊道。”通過安吉生態博物館,充分探究、挖掘每個村莊的文化資源,讓這些村莊自發地展示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魅力。“有的村莊展示造紙文化,有的村莊展示竹子文化。”單霽翔表示,當時當地還憑藉抽水蓄能電站的地形在南方建立了唯一一個天然滑雪場,這些無不展示出在生態保護之路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諧景象。

“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

北京的城市特色是在城市中心有一條從永定門到鐘樓鼓樓的長7.8公里的中軸線,而2024年申報的世界遺產就是北京的中軸線。“不僅是因爲這條中軸線歷史悠久、路線長,更是因爲這條中軸線充滿了故事,充滿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理念。”單霽翔認爲,這條城市中軸線不是凝固在一個時代,而是從元代、明代、清代、近代、當代所凝練的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城市景觀。

在介紹中軸線保護工作的同時,單霽翔還講述了故宮保護工作的故事。2012年,單霽翔來到故宮工作後,卻發現這裡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樣。“這裡說是館展宏大,故宮的大部分區域卻都豎着非開放區觀衆止步的牌子;說是產品豐富,99%的成品都在庫房裡,拿出來展示了不到1%。故宮院從來就不缺觀衆和資源,缺的是人文關懷。”單霽翔說,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於是,他下定決心開展了維持三年的環境大整治在消除安全隱患的同時擴大開放。

修復文物、清理地面和屋頂上的雜草、去商業化、拆除彩鋼板……一件件整治,一件件開放,單霽翔用五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故宮所有的房間,和團隊用了3年時間將故宮的9371間房子都整理得乾乾淨淨。他們通過不斷的環境的整治、古建築的修繕和文物修復,使故宮開放了更多的區域,舉辦了更多的展覽。截至2018年底,故宮博物院開放面積超過總面積的80%。

隨着區域的不斷開放,單霽翔也認識到傳播故宮文化需要利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於是,他帶領故宮走上了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出品系列app,成立故宮數字化社區,不斷拓寬社區功能,實現從資源數據化到數據場景化再到網絡智能化。

“博物館本質是文化傳播的機構,它是人們學習的一個大課堂,是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單霽翔還推動了故宮學院的成立,並在全國10個城市建立了分院,開展系列活動如睡龍袍,畫壇子做堆繡、剪綵等、做茶點等,讓教育深入社區,深入學生。

“2020年12月8日,這一天我們格外的激動。我們在各界的支持下,我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現在,我們已經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單霽翔激動地說。讓文化遺產在身邊呈現,離不開一代代文遺人的悉心守護。而現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接力棒即將傳到下一代人的手裡,這種久久爲功的精神,定將激勵城院學子講好中國故事,遠播中國聲音。

“聽完講座,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細節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的重要性。”財務管理2111班沈劍烽感慨道。“作爲廣電專業的學生,我更加清楚自己肩負的文化傳播重任,未來我也會繼續堅定文化自信,爲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廣電2202的李璐伶說。

文字 / 李筱萌、陳奕霓

責任編輯 / 孫亞飛

審覈 / 徐婧

終審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