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汽車孟俠: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爲了中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1月12日報道
在進入中國市場近四十年後,大衆汽車開始重新理解中國市場。
今年10月,大衆ID.3(參數丨圖片)月銷量達1.2萬輛,ID系列月銷量突破1.5萬臺,同比增長192%,這是ID家族第4個月銷量破萬,大衆新能源總算看見一些曙光。
如何實現電動轉型的逆襲,同時還能與國內產商掰一掰手腕?大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與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Stefan Mecha)的交流中,我們逐漸摸清輪廓。
01 學會“降本”
作爲ID系列的“爭氣”包,ID.3是如何變得受歡迎的?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非常中國化——“我們積極採取了降本增效等一系列必要的有效措施”,孟俠對我們表示。
中國市場貢獻了大衆汽車集團約30%的業務,而大衆汽車品牌則是50%。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強如大衆也面臨着“活下去”的窘境。
另一主要原因則是因爲大衆的電氣化轉型走的並不順暢,燃油時代的光環陡然失色。從電氣化平臺MEB和PPE的進展緩慢,到軟件系統CARIAD的故障不斷,以ID系列爲代表的大衆電車在中國消費者面前始終缺乏核心競爭力,而哪怕在歐美主場,大衆雖然保住了市佔率和銷量,但仍面臨着強勁的對手特斯拉,未來還將面對中國車企出海的威脅。
有海外媒體評價大衆,並不是人們不需要電車,而是“不需要性能不好的電車”。大衆亟需從中國市場獲得點什麼,無論是銷量還是技術。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在中國繼續保持強大的競爭力”,孟俠補充道,“而競爭力必須要靠質和量雙箭齊發才能實現。”
很顯然,以虧損博得市場在大衆眼裡是不可取的,“不盈利或者虧損,不可能長期支持市場的發展”。
爲了讓大衆電車能在各細分市場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降本增效”成爲大衆的上上選,而結果也如大衆所料,ID.3迅速站起來了。
作爲老牌車企,大衆深諳規模效應是其關鍵性優勢,“上汽大衆擁有大衆汽車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最高效的工廠之一,並且他們還在進一步優化生產成本”,孟俠說道。
02 研究中國人需要什麼
除ID.3之外,大衆對即將到來的ID.7 VIZZION和ID.NEXT寄予厚望,這幾款車瞄準了競爭最激烈的中型車市場。
孟俠告訴我們,ID.7同樣將“採用極富競爭力的價格策略”,還將有着十分出色的產品品質,“原來我們更關注全球市場,現在這種理念發生了改變。”
競爭之下,大衆開始深入對中國市場的調研。因此,大屏、大空間、變色天窗、輔助駕駛、車機交互,這些中國消費者眼中的必需品都將在ID.7上線。
“在我完全瞭解中國消費者前,我經常會想,中國有着燦爛的文明和五千年的文化,這些傳統對中國的消費者來說太重要了,”孟俠說起自己對中國消費者的觀念轉變,“但我來到中國之後發現,這是Z世代、年輕人的中國,和我原來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這也推動了大衆中國的另一個決定——本土化,更深入的本土化。
正如孟俠所說,大衆的體內有“兩顆心臟”同時跳動,一顆是“德國心臟”,一顆是“中國心臟”。要想讓中國心臟持續跳動,就必須加深對這片土地的瞭解,成爲它的一部分。
於是,大衆開始再次學習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喜好,以便“讓年輕一代相信,大衆汽車在未來依舊是正確的選擇”。
大衆對中國市場的另一個判斷則是:大衆的市場份額還有向上的空間,在產品車型的層面也要進一步適配。
大衆預測,至2030年,中國乘用車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2800萬至3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佔比可能會達到約70%。爲了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大衆汽車要“油電並重”。
一方面,孟俠推測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依然保持對燃油車的需求,尤其是在低線城市,大衆汽車會繼續保持在燃油車市場第一的優勢,不僅會持續更新燃油車型,提升能效,還會爲將電車的創新科技融入到燃油車中。
“例如,全新的途觀L將擁有由三塊屏顯組成的駕駛艙信息娛樂系統、針對交通高峰期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爲MQB車型打造的變道輔助功能。”
另一方面,大衆將打造以純電和插電爲主的新能源產品矩陣佈局,並計劃到2030年,每10輛新售車型中將約有6輛是純電動汽車。而大衆安徽將成爲大衆純電的主力,以期完成2030年純電車型佔整體品牌總銷量60%的目標。
03 必須融入中國生態
ID.3憑藉近3.5萬元的降幅,如今已成爲“12萬純電首選”。在這樣的價格區間,德系聲譽和品質是大衆的關鍵優勢,但這也透露出一個危險的信號——大衆,要吃老本了。
當品牌力成爲唯一的促進購買的關鍵因素,是否就意味着產品力不夠看?
大衆在擔憂,也迅速同時做出了反應——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加速融入中國出行生態。
通俗一點說就是,打不過就加入。這也是對“在中國、爲中國”理念的一種落實。
前陣子,大衆牽手小鵬一度是爆炸性新聞,也是孟俠此次回答最多的話題。
“我們和小鵬設定了非常清晰的目標,即基於小鵬G9平臺共同開發兩款全新的中型車”,孟俠表示這兩款車型會在2026年推出,爲了完成這一目標,雙方“設立了週會制度,雙方團隊每週都在緊密交流”。
除小鵬之外,大衆還向多家中國科技公司伸出橄欖枝。
軟件智艙方面,CARIAD中國攜手vivo和中科創達,電池技術方面,大衆合作國軒高科、智駕方面,大衆選擇地平線。而大衆還要持續“撈魚”,“昨天我去拜訪了一家中國本土的科技公司,目的是瞭解一下他們將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孟俠表示。
幾十年前在中國沒有對手的大衆,如今大衆卻開始主動與對手合作。在經歷了押寶CARIAD未果後,大衆汽車迅速選擇合作共贏的路線,以儘可能快、儘可能好地維持自身的競爭力。
“我們相信,與中國的出行生態深度融合是大衆汽車未來繼續深耕中國必要前提”,孟俠說道。
04 寫在最後
十幾二十年前,大衆市佔率一度達到50%,家喻戶曉、位居首列,甚至有人會把它直接看做中國品牌。
如今,我們看到大衆中國從裁判席重新走向賽道,不斷刷新對中國市場的認識,制定新戰略,結識新朋友。
它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和自身暫時有些遲緩的步伐,但它同時也承載着大衆的榮光和歷史,背靠龐大體系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
在採訪現場,我問孟俠,如何用一句話形容大衆中國的現狀。他思忖片刻說道——
“依託過往,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