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買商品卻憎恨生產商 21世紀企業的危機:服務股東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alamy
【整理/田孟心】
過往,我們習慣將「企業」定義爲資本主義菁英經營的事業,它們靠財富擁有生產資料,來累積經濟實力。
但到了本世紀,一切有了顛覆性的變革——人們最想要的商品和服務,並不是堆放在貨船或倉庫裡,而是出現在你我的手機螢幕上、在口袋裡,或佔滿了我們的大腦。
然而,大企業正面臨合法性危機,如臉書和Google比歷史上任何一家企業擁有更多客戶,卻廣遭批評。
這樣的觀點出自英國經濟學家凱伊(John Kay),他長期研究經濟、金融和商業之間的關係,曾任牛津大學商學院首任院長,亦在倫敦商學院、倫敦政經學院擔任過教授。此外,他也曾服務於公部門,長期審查英國商業政策,並於2021年被英國女王冊封爲爵士。
凱伊同時是多家上市和私人企業的董事,因此他結合在學界、政界、商界的觀察,撰寫的多本著作,屢獲《經濟學人》等權威刊物年度圖書獎。
近期,他推出新作《21世紀的企業》,再度獲《金融時報》評選爲年度最佳商業書籍。本書副標強調「我們以前聽到有關商業的一切都是錯的」,凱伊對這個時代的企業有什麼洞見?以下摘要本書導讀:
20世紀,鋼鐵和石油是汽車工業崛起的重要元素,接着汽車工業改變了日常生活和人們的商業思維。彼時,美國鋼鐵公司、零售商西爾斯,以及標準石油公司,在美國佔據主導地位、開展國際業務、發揮政治影響力,它們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似乎確保了永久的統治地位。
但事實並非如此。
它們逐漸殞落,並不是因爲人們不再開車和購物,也不是因爲商業不再需要化學產品,只是因爲其他企業更有效地滿足了客戶需求。
尖牙到七巨頭,依賴集體智慧
華爾街將這些新貴合稱爲「尖牙」(FAANG)——臉書、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
「尖牙」中沒有一家是製造商;許多人擁有名校學位,員工是它們的「生產資料」(也稱爲生產手段)。
隨後,尖牙被微幅調整爲「七巨頭」,Netflix被輝達取代,特斯拉和微軟加入了榜單。
本書的一箇中心論點是,隨着商業發展,廣泛用來描述商業的語言卻沒有跟着進步。
如今,世界經濟並不是由少數跨國企業所控制,而且多數的跨國公司甚至未能長期控制自己的產業。
在19世紀和20世紀,資本首先被用來建造鋼鐵廠、汽車裝配線和石化廠。這些「生產資料」只隸屬於某個產業——除了沿着鐵路運行火車之外,你不太能對鐵路做些什麼事;如果你想成爲一名火車司機,必須在一家經營軌道和火車的企業中找工作。
然而,21世紀的領先企業幾乎不需要這樣的設備,也不用募那麼多資金。
21世紀的企業所需資產,大多是可替代的,就是辦公室、商店、車輛和資料中心等等。這些「生產資料」不必歸使用它們的企業所有,而且現在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是。
因此,有形資本的所有者,例如房地產公司和車輛出租人,不再從所有權中獲得對業務的控制權。員工們也常常不知道物質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是誰,或者他們所服務企業的股東是誰,因爲這也不重要。
當代員工所工作的組織,擁有正式的管理結構,卻相對扁平且參與度高。在當代企業中,「老闆」不能像卡內基和福特那樣,向下屬發出強制指令,因爲老闆需要資訊、承諾和技能,纔能有策略方向,而這樣的技能其實廣泛分佈於整個組織。
進一步說明,現代商業環境的特徵是「極度的不確定性」,惟有透過彙集許多人的「集體知識」並發展「集體智慧」,才能駕馭它。集體智慧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公司和競爭對手做出區別,甚至區別於自己的過去。
因此,當代企業中的關係不能純粹是交易性的,而是需要一羣人爲共同目標齊心盡力,而這種合作活動,必然具有社會和商業色彩。
當代「經濟租金」:人才
本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經濟租金」,這個詞彙在仍以農業爲主的經濟中開始被使用,用來描述土地所有者因某些土地更肥沃或位置更好,而獲得的回報。
如今,經濟租金則被用來描述由於某些人、地方和機構擁有其他人難以仿效的、具有商業價值的「人才」而產生的收益。
簡單來說,經濟租金歸於巧言如簧的律師、妙手回春的外科醫生,以及體育和電影明星。經濟租金是由歌手泰勒絲和全世界曼聯球迷的熱情賺取的。
瞭解經濟租金的概念、起源和影響,對於理解企業的財務帳戶,以及現代經濟中收入和財富的分配至關重要。然而資本和資本主義的承襲術語,阻礙了這種理解。
對商業誤解,損害企業形象
「資本主義」一詞的出現,是爲了描述由資產階級菁英設計和控制的經濟,它不該與當今的市場現實混爲一談,因爲現代市場的基本特徵是不受任何人控制,或不受長期控制。
語言愈來愈跟不上現實。20世紀下半葉,企業從「低技能勞工組成的大規模生產設施」的產業結構,轉爲本世紀「由知識員工在合作環境中,分享集體智慧組成的『七巨頭』」。但是關於商業世界如何運作,以及應該如何運作的主流敘事,卻正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經濟關係純粹用交易術語來定義,內在動機和專業倫理等,被目標和獎金所取代。MBA學生也被告知,商業目的不是滿足客戶和社會需求,而是爲匿名股東創造「股東價值」。
進一步且密切相關的荒謬是,隨着資本對企業營運的重要性降低,金融部門的規模和報酬竟然大幅擴張。企業創辦人和高階主管因其對股東價值事業的奉獻,也能獲得豐厚回報。
由於商業道德式微和不平等問題,我想提醒的是,21世紀的企業面臨合法性危機。這導致如今大衆雖然欣然接受產品,卻憎恨生產商。
最後,股東價值的支持者往往不僅破壞了股東價值,也破壞了一種更有能力、更有動力的企業經營思維。
(雜誌原標題爲:服務股東更甚客戶 21世紀企業的危機/責任編輯:王儷華)
獨家開箱鴻海深圳3大關燈現場 圖解:AI排程、機器人上工,一人能管全球6萬機臺
完整榜單》2024天下永續公民獎100強、小巨人25強 獨家調查贏家一次看
考上清大卻選擇休學一年,有感筆電:百萬YouTuber的背後,是高度自律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07期;訂天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