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變職訓所 恐掀高教災難
臺科大打造智能化工廠,將半導體制程廢棄物再利用。(臺科大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教育部近年出手管控大學系所增設及招生名額,「產業吹什麼風,就鼓勵多培養一點相關人才」。這其實很危險,因爲產業變動很快,教育部引導大學培育人才可能「計劃趕不上變化」,不但「學用落差」仍在,還會造成高教災難。
臺灣產業界一向不太投資教育跟學校一起培育人才,他們只想坐享其成,還不斷抱怨大學畢業生不好用。然後教育部就引導大學降格爲「職業訓練所」,哪些產業缺人補那邊、哪些產業不要人減哪邊。而事實上,這種培育人才方式,根本趕不上產業劇烈變動,「學用落差」問題仍在,高教也會產生一堆後遺症。
舉例來說,資通訊產業發達,教育部就引導大學資通訊科系每年以外加名額招收約3500人,但因爲2/3資通訊科系在公立大學、預計吸走3000人,只剩約500人會到私校。在少子化下,這項政策已造成恐慌,預期將加速私立大學倒閉的速度,不少老師將面臨失業。
另外,教育部近年覈准許多學校設立電競系或流行音樂系,但沒有把關辦學品質,還放任學校以商業話術矇騙學生,造成亂象。有些學校流行音樂系找了藝人來任教,掀起話題,但實際上相關師資根本不夠;電競系則跟程式設計有關,學生以爲每天可以打電動而被吸引,但進來後發現要學很多資訊技術,覺得受騙。
而許多頂尖大學正申設醫學系,外界有一種說法,醫學系所招生容易,論文產量很大,在世界大學排名佔優勢(北醫及輔大即是例子),加上附設醫院可以廣闢財源,好處實在太多,有能力的大學怎能不設?對此,教育部應該好好審查,避免大學辦學太過功利主義。
大學教育不單只是爲業界培育人才,還有更崇高的目的,那就是帶領國家、社會及世界向前邁進。教育部不能自願淪爲「經濟部人力資源署」,而是要均衡培育人才,因爲臺灣同樣需要思想家、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