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是什麼締造了臺灣流行音樂的輝煌(上)
一代巨星鄧麗君的天籟嗓音跟美麗倩影永遠留在歌迷心中。(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題記:一首好歌爲什麼能如此扣人心扉?因爲它有着詩一樣的文字,夢一樣的旋律,天籟一樣的人聲,如此多的美好匯在一起,叫人如何不愛。輕輕翻開記憶的匣子,不用刻意尋找,相信總能發現不少來自寶島臺灣的好歌曾讓你百聽不厭、如癡如醉。
置身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無形的網路,自從智慧手機鋪天蓋地地出現在世界,一切似乎都變得非常簡單,只要有手機就可以爲所欲爲。以至於手機依賴症成爲現代人的通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看着手機悄然入睡的。在智慧手機出現之前,我們還曾擁有MP3、MP4、遊戲機、電子書,早些時候還有Walkman這種如今看起來十分笨拙的東西。可即便笨拙,Walkman帶給我們的那段由各種港臺歌曲相伴的純真時光,每每回想起來總是有種歲月如歌的感懷。一個MP3、Walkman不知妝點了多少年輕男女的夢啊,本人就有好多次因爲熟睡後沒關Walkman,白白浪費電池的經歷。這一方面要歸咎於Walkman和電池技術的侷限,更多的還是要怪那些歌真的太好聽了。儘管每次都會心疼,但沒歌聽的時候心更加難耐。
提起那時候的港臺音樂,真是羣星璀璨的空前盛世。比起香港的歌曲,我更青睞臺灣的音樂。香港的流行音樂雖然也紅極一時,但是由於粵語歌佔的比例較大,總覺得難以產生共鳴,唯獨來自臺灣的國語歌曲能既品質出衆,又能被所有的華人世界所共賞。臺灣之所以能引領華語歌壇,勝在有一大批音樂人才,其歌手的專業水準是別的地方無法相比的。香港的知名歌星大多是從影視業出道,唱歌似乎只是他們的副業,所以我們經常能發現香港歌星在唱國語歌時經常咬字不準,或是存在唱功的缺陷,而臺灣的歌星們基本上自始自終都以演唱爲主業,鄧麗君等前輩紮實、深厚的唱功也爲臺灣歌手的演唱水準樹立了典範。
從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鄧麗君、甄妮、鳳飛飛、費玉清、蘇芮、齊秦、趙傳,九十年代的周華健、王力宏、張惠妹、小虎隊,到新世紀前後的周杰倫、SHE、蔡依林,再到現在仍然走紅的五月天、蘇打綠等等。每一個都是華語樂壇響噹噹的旗幟性人物。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活躍在華語歌壇的臺灣歌星可謂不勝枚舉,還有江蕙、蔡幸娟等雖然在大陸名氣不大,但在臺灣、東南亞卻名聲赫赫的人物。
雖然上述不少人當紅的年代已經遠去,但這些歌星的魅力和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如同一顆顆不落的星辰始終閃耀在時光的星河中。這些成功歌手背後還有很多諸如羅大佑、李宗盛的知名詞曲作家、製作人用富有創造力的幕後工作爲臺灣音樂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石。據統計,流行音樂自1970年代在臺灣市場打開以來,臺灣便是全球華語音樂的創作中心,迄今全球80%的華語音樂都由臺灣音樂人創作。例如,90年代的四大天王、王菲等香港巨星的成功事實上也深受臺灣音樂的影響(比如郭富城就是臺灣飛碟唱片捧紅的)。哪怕近十年來走紅的梁靜茹、無印良品、林俊杰、孫燕姿等東南亞歌手背後的推手也是臺灣音樂人,前兩位的製作人是李宗盛,後兩位的推手則是林秋離,讓事業在臺灣起步幾乎成爲東南亞歌手共同的選擇。對於華語樂壇延續半個世紀之久的臺灣現象,我始終心有疑竇,究竟臺灣這個面積不大的海島存在什麼土壤能孕育出如此繁盛的音樂世界?
■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這段時間通過一些機緣結識了幾位臺灣資深樂迷,每次和他們交流都能增長不少現代音樂知識。談起臺灣音樂的興起,他們總會提到發軔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校園民歌運動」。有位朋友形容說,當年的校園民歌運動就像宇宙大爆炸,臺灣樂壇的星空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大約40年前。1976年12月的一天,臺灣淡江文理學院在校內正在舉辦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當時類似的演唱會在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的臺灣司空見慣(主要是受美國影響),市場也缺乏優質的原創歌曲,充斥着翻版唱片。輪到一個叫李雙澤的青年登場。他看到之前的表演者都唱的是西洋歌曲,志在創作國語歌曲的他早已無法按捺心中的憤懣,剛一上場,就拿起一瓶可口可樂,大聲問臺下觀衆,「我從菲律賓到臺灣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西洋英文歌。請問各位,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接着他開始演唱《補破網》、《國父紀念歌》等民謠歌曲,引起臺下一片噓聲。這一事件,在崇洋媚外已久的臺灣文藝界引起了蝴蝶效應,關於「中國現代民歌」的一場論戰由此發起,並在之後幾期的《淡江校刊》上有熱烈討論,史稱「淡江事件」。(李雙澤之後因爲在海邊救人英年早逝,他創作的歌曲《美麗島》在臺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在「淡江事件」發生的前一年,音樂人楊弦在臺北舉行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演唱會,他發表了六首根據余光中詩作譜寫的歌曲,吸引了不少文藝界知名人士參與,獲得了廣泛讚譽。
在「唱我們自己的歌」的時代感召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校園民歌運動在臺灣拉開序幕,在此後的多年裡一股民歌熱潮席捲了全島。當時著名的民歌手尚有齊豫、陳明韶、包美聖、趙樹海、李建復、葉佳修、蘇來、潘越雲、鄭怡、王海玲、王夢麟、木吉他合唱團等(僅羅列了一部分)。此時大量的歌詞是知名作家的詩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蔣勳等人的作品,人文底蘊深厚,洋溢着濃濃中國風,而隨着羅大佑(他也是從將詩作改成歌起家)、侯德健、李宗盛等優秀歌曲創作人的介入,民歌運動有了質的飛躍,比初期的淳樸無瑕多了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民歌運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當時創作的優秀作品還深刻地影響了大陸。比如後來在大陸廣爲傳唱的《龍的傳人》就是臺灣校園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爲侯德健。此外,還有《橄欖樹》、《如果》、《月琴》等大量動人的歌曲。
除了校園演唱之外,廣播人陶曉清也是臺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她把楊弦的歌作爲第一首中文歌曲在節目中播出,激發了不少年輕聽衆的創作熱情。隨後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的音樂創作者有了一個發表作品的平臺。1977年,陶曉清邀請胡德夫、朱介英、吳統雄、楊祖珺、吳楚楚、韓正皓、陳屏、楊弦等八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歌》,極大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 差不多同期,新格唱片推出了金韻獎,海山唱片創辦了民謠風,這兩項鼓勵年輕人原創的民歌創作比賽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此外電視歌唱比賽節目如五燈獎、六燈獎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激勵一代年輕人創作屬於自己的歌,並將民歌帶向市場化。這些在民歌時期中脫穎而出的創作者,爲臺灣之後二十多年唱片市場的繁榮打下了人才基礎。
本文由兩岸青年公衆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