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建:空間在哪裡?空間有多大?

轉自:粵開志恆宏觀

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金融、發改、財政等部門先後宣佈“一攬子增量政策”,穩增長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場和社會對此反應積極,預期和信心明顯提振。但同時各方對於穩增長的重點在投資還是消費產生了較大分歧,對投資消費的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讀;還有部分觀點基於我國過往基建投資產生了浪費、引發債務風險等情況,認爲不需要再搞基建。對此我們在《對近期政策討論的思考:財政如何發力?》中做了部分闡述;本文進一步梳理比較了國際上10個經濟體的基建數據和國內31個省份的數據,分析未來我國基建投資發力的重點領域及其空間,我們認爲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要不要基建、而在於投什麼,未來的基建投資要與人口流動趨勢、人口結構變化、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實現安全發展掛鉤。

我們認爲,要避免將投資與消費二元對立起來。其一,投資與消費是並重的,兩者共同構成經濟循環的有機整體。沒有消費的投資是無效的、不可持續的,沒有投資的消費會出現供給不足、物價大漲。其二,投資和消費在短期都是需求,但是從中長期看,投資是供給,消費纔是終端需求。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均明確提出“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其三,不能泛泛地討論要投資還是要消費,關鍵是兩者的比例關係以及支持投資和消費的領域,不是要不要,而是投什麼。其四,至於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既要看到投資的效率持續下降、引發諸多浪費以及政府債務高企等問題,但同時也要看到基建投資在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以及解決就業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其五,從國際比較以及國內31省份區域比較看,我國基建投資還存在人均不足與結構失衡的問題,未來基建投資還有一定空間。我國基建投資面臨總量不足、區域不均、結構上“看得見的基建多、看不見的基建少”的問題。因此,問題不在於要不要投資、要不要基建,而在於找到當前及中長期迫切需要又能補短板惠民生的領域和區域,投入到能發揮出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地方。

一、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總量領先、人均不足

1、交通:路網密度與國際差距較大。一是鐵路方面,中國鐵路總里程已達15.9萬公里,但鐵路網密度1.65公里/百平方公里,低於美國(2.99)、日本(7.3)。根據國家發改委《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35年,全國鐵路網運營里程預計達到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里左右,鐵路里程還有提升空間。二是公路方面,2021年中國公路總里程已達528萬公里,位居全球第三,路網裡程與路網密度均低於美國、印度(各國等級公路里程統計方法存在差異)。

2、能源:能源生產與傳輸安全保障仍需加強。一是我國能源自給率約80%,仍低於俄羅斯(184%)、美國(104%)。二是我國發電量長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人均發電量水平不及美國、韓國的一半。三是我國天然氣管道長度12.2萬公里,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天然氣管道密度落後於美國、英國。

3、醫療:人均醫療支出和醫護人員數量不足。一是從全社會醫療支出看,2021年我國全社會醫療支出佔GDP比重(5.38%)較低,與美國(17.4%)、德國(12.9%)、法國(12.3%)、日本(10.8%)相去甚遠。按人均計算的全社會醫療支出的差距更大,2021年中國人均醫療支出僅爲670.5美元,僅相當於美國5.6%。二是從人均醫療資源看,2020年中國每千人口醫院牀位數爲5.0張,而日本、韓國每千人口醫院牀位數分別爲12.7張、12.8張。

4、教育:基礎教育師資豐富程度不及日韓。一是從教育經費看,2020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爲4.29萬億元,相當於GDP的4.22%,略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的4.33%。二是從師資看,我國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中游,中小學的生師比與日韓仍有差距。2020年我國小學的生師比爲16.7,高於德國的14.9、日本的15.6、韓國的16.3。

二、從國內31省份比較看,我國基建投資存在東部人口流入地不足、中西部偏多的結構性特徵,民生保障、城市更新領域需求巨大

1、交通:公路和鐵路人均里程“東低西高”。東部地區人均鐵路里程僅相當於西部地區的四成,人均公路里程僅相當於西部地區的三分之一。

2、民生:人口大省醫療和教育資源緊張。一是廣東、福建人均牀位數少,人均醫護人員指標較低,農村醫護人員不足。二是廣東小學的生師比大幅高於全國水平,河南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排名倒數第一,基礎教育資源較爲稀缺。

3、市政: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潛力較大。一是老舊小區改造帶動相關配套設施更新需求。上海、北京城鎮住房建成於2000年之前的佔比分別爲47.6%、39.8%。二是北京、上海大城市管網密度更高,地下管網改造建設資金需求更大。

三、未來基建投資有必要沿着四個方向推進

1、基建投資要與人口流動掛鉤,避免資源錯配。人口流動規律是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聚集,基建投資要避免“人口流出地浪費、人口流入地不足”的結構性問題,要爲“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服務。城市基建投資重點領域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停車設施、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

2、基建投資要與人口結構掛鉤,醫療教育養老相關的社會領域投資要大幅提高,即基建投資要爲“人”服務。未來人口結構變化趨勢是老齡化和少子化,與之相關的醫療養老和教育等需求與過往將明顯不同。其中,老齡化率上升,醫療、養老領域的數量和質量需求大幅上升;少子化的趨勢以及人口數量紅利轉向素質紅利的要求,意味着教育機構數量合併、質量提升的必要性明顯上升。

3、基建投資要與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掛鉤,通過基建投資既從供給端解決卡脖子問題,又能釋放出消費需求。從供給端看,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基建新能源等乃至基礎研發相關投資的投入,提高經濟的韌性和穩定性;從需求端看,加大對社會領域的投資,有利於解決居民後顧之憂,推動新型城鎮化,釋放居民的住房和消費需求。

4、基建投資要與安全掛鉤,要有利於實現更加安全的發展、推動“平安中國”建設,既保障經濟和民生安全,又保障非經濟安全。目前新中國成立已75週年,諸多城市建設已進入到增量建設與存量更新並重階段,城市地下管廊、燃氣管道老化、老舊小區和老舊住房佔比逐步提高,相關的基建有必要加強,保障民生安全。完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也是重要方向。

風險提示:基建投資資金來源不足;地方投資項目進度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