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成果發表會:威權統治時期上層偏好會影響下層判決

促轉會發表會畫面(記者季節攝)

促轉會於今日舉行「解碼壓迫體制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研究成果發表會」,與會發表者紛紛宣稱,研究後發現威權統治時期中正等上層統治者的偏好與指示,會影響下級機關審判結果,例如蔣中正曾核覆過的政治案件,終審結果有較高機率被判死刑。此外促轉會發言人葉虹靈被詢及促轉會是否將延長任期時並未給出明確答案,只說正在盤點研議持續的促轉工作及負責機關,如有結果會盡快向社會報告

促轉會指出,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以威權時期政治案件之受裁判人爲單位,受裁判人總計13268人,統計顯示,除了軍法官之外當年政府高層也頻繁參與政治案件審判,蔣中正總統參與次數最多,高達4101次。

中研院臺史博士後研究員蘇慶軒指出,威權統治時期國民黨政府頻繁使用軍事審判進行政治鎮壓,而刑度較重的案件必須將案件層層上呈交至總統府覈定後才能確定,案件往上送之後,長官可同意或要求覆議

成大政治系教授王奕婷進一步表示,研究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統計後也發現,當總統在前一年否決下級判決的比例增加時,當年參謀總長否決下級機關審判結果的機率提高,也更有可能對單一個案審判多次,直到參謀總長認爲判決符合了總統的偏好,纔會上呈總統,顯示在領導人透過否決與再審表達偏好下,下級審判官員確實會調整對後續案件的判決,使審判結果更符合統治者偏好。

輔大法律系助理教授林政佑則宣稱,從轉型正義資料庫及相關檔案看來,判處死刑最多的幾位軍法官,在判決時並非一開始就強烈意圖判死刑,往往依照軍事檢察官的起訴法條事實予以判斷,但在覈定時,如果蔣中正有明確指示刑度,軍法官會順此傾向改判重刑,使軍事審判變成蔣中正的意志貫徹;而如果蔣中正的核定沒有明確指示刑度時,軍法官相對而言仍有較高機會維持原判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蘇彥斌指出,當政治案件的終審日期在韓戰爆發後六個月期間內,受審判人有較高的可能性被判處死刑,但也有較高可能性被判處無罪。另外,蔣中正曾核覆過的政治案件,終審結果有較高機率被判死刑。而本省籍人士被起訴機率較低。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沈筱綺指出,資料庫中共1152人被判死刑,但這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在軍事法庭的原始判決刑度並非死刑,蔣中正是否介入審判過程,很大部分決定政治案件受刑人命運,他的決定曾帶走99條受裁判人的生命

促轉會兼任委員徐偉羣強調,促轉會面加害者,要釐清加害體制、加害行爲和加害者之後,再對其究責,促轉會委託學者研究,就是在進行前三項釐清,學者認爲下級審判者會「揣摩上意」的研究結論可提供釐清加害者的相關線索與思考方向。

此外促轉會將於今年五月任期屆滿,媒體詢問促轉會發言人葉虹靈,促轉會是否打算繼續延長任期?對此葉虹靈並未給出明確答案,只表示促轉會正在就促轉任務與組織形式進行盤點,研議哪些工作一定要持續、該持續者應由哪個機關負責,並正在積極協調中,盤點後如有結果會盡快向社會報告。她還指出,促轉會正與國防部協商,希望能約時間會面討論移除兩蔣銅像與取消中正紀念堂儀隊表演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