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機到投資 短劇需“退燒”方能迎接春天

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

短劇行業,最大的特徵是快,最大的魅力是快,最大的問題也是快。

作爲“網文視頻化”的一種形式,短劇的內容基因和商業邏輯與網文更貼近,這也是爲什麼在網劇賽道走得更早更好的公司,大多數是做網文起家。短劇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就走過了網文十幾年走過的商業化探索之路,付費與免費之間的博弈早早上演,很快就打破了行業剛剛跑通、驗證成功了的投流付費模式。

短劇本質上歸屬於內容產業,無論是網文還是長視頻,付費與免費共存都是行業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結果,短劇也不例外。業內人士都清楚這是必然的趨勢,只是一切都發展得太快了,被裹挾於其中的從業者需要一點時間調整與適應。

事實上,野蠻生長期的短劇正是因爲投資少、週期短、回款快等特點,製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話,吸引了無數人涌入分羹,行業因此良莠不齊。有投資人坦言,其投資的第一部短劇原本並不出彩,但在應用“5~6秒要有一個爆點”、加入無數狗血反轉劇情等策略後,該劇就實現了“起死回生”。此外,早期有一些從業者,通過製作違規的“吸睛”短劇,內容被投訴了就直接下架、關掉小程序,“賺一波”就跑,給行業帶來很壞的影響。

事實上,當一個行業以“低門檻”“暴利”等標籤出現在公衆的視野中,資本的狂潮就會涌入,無數想賺快錢的投機者也會來“賭一把”。但是,當短劇充斥着大量雷同的題材、粗糙的製作、不良的導向,觀衆很快就會審美疲勞,付費意願降低,也會爲長期的發展埋雷。有短劇寫手坦言,“短劇300億規模的下一步,可能是500億、1000億,也可能是零。”

跟遊戲行業一樣,監管的導向與尺度對短劇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極大地影響着資本進入的意願與態度。資本雖然看好短劇賽道,但目前總體持保守、觀望的態度。就此而言,當爆發早期的流量紅利漸漸消退,“退燒”後的短劇或許會迎來內容的春天。更加多元的變現模式,將使過去被投流的高槓杆、高門檻勸退的創作者得以入局,沉澱更多優質內容,在供給側逐漸摘掉短劇過往的標籤,變短期投機爲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