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靡一時到無人問津,日系車只用了 5 年。

從風靡一時到無人問津,日系車只用了 5 年。

5 年前,但凡你說要買車,身邊總會有一大堆人安利你買日系車,無非是省油、保值、耐造、科技、智能等等。而到了現在這些優點反而成了槽點。

你說日系車省油,這國產車的綜合油耗已經降到了百公里不到 3L 油。

你說日系車保值,現在已經跌成麻瓜了,二手車市場的日系車跌得車商都不敢出價了。

市場數據也佐證了這些現象。2020 年,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佔比達到了 24.1%,相當於每賣出去四輛車,就有一輛是日系車。

到了 2023 年,日系汽車在華的份額已經降到了 17%,日產汽車已經關閉了常州工廠。這之後本田也決定關閉 2 家燃油車合資工廠。從趨勢來看,今年日系汽車在華份額還會繼續降。豐田章男曾經說過,汽車行業是日本最後的經濟防線,而現在這道防線呢,也不牢固了。

日系汽車是怎麼在中國火起來的?爲什麼現在在被消費者嫌棄?國產品牌崛起靠的是什麼呢?

1925 年,福特汽車進入日本幹啥呢?找他們做代加工,利用日本製造業組裝風靡全球的福特 T 型汽車。隨後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也來到日本建廠造車。在之後的 10 年時間裡,日本汽車市場幾乎被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壟斷,總產量超過了 20 萬輛,而日系汽車的產量份額還不到 1/10。

但這個也不全是壞事,摸着美國人過河,日本逐漸掌握了造車的技術,並且開始盤算着把美國公司給趕出去。

1936 年,日本頒佈了《汽車製造事業法》,禁止外國汽車公司進入日本,福特、通用被掃地出門。最後日本企業就開始了仿製之路,比如豐田早期的 AA 型轎車和 SA 轎車就是借鑑克萊斯勒 Airflow 和大衆甲殼蟲等。

尤其的是,由於日本國內鋼鐵、橡膠等資源不足,日本汽車企業在造車的時候會盡可能地節省資源、輕量化,這種戰爭時期的老習慣啊,一直沿襲到今天,車身重量輕當然就省油了。

日系車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就在 1964 年那年的廣交會上,豐田向中國出口了 60 輛皇冠轎車,這批車被用於國賓接待。1972 年 9 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國市場引入了 200 臺皇冠,專門用於每年廣交會的接待工作。那時候汽車還是個稀罕物,中國造車業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大家哪見過這種東西啊?

爲了縮小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中國就開始和日本車企合作,當時普遍採用了“技貿+CKD”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技術授權和產品拆開之後的進口重裝的生產方式。在隨後的 20 年時間裡,豐田、本田、日產、鈴木等企業紛紛進入中國市場。

2001 年 12 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汽車產業迎來了風口,日系車徹底起飛。到 2018 年,日系車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了 30.79%,大概是每賣出去三臺車就有一臺是日系車。在他們最火的那幾年,很多熱門車型都供不應求,有時候甚至得進行加價才能購買。

日系車還有自己的粉絲圈,出現了“日吹”和“日黑”兩派。在互聯網上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嘴炮戰,但現在基本是沒啥聲浪了,畢竟日系車已經沒有什麼存在感了。

來看 7 月份的數據,日本三大車企豐田、日產、本田在華銷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豐田下跌了 6.1%,日產下跌 20.8%,本田下跌了 41.4%。從整體銷量來看,日系車已經跌出了前五的榜單,從大受追捧到冷冷清清,爲什麼日系車短短五年就折騰不起來了?

原因有三個。首先是性價比太低了。來上圖,這個是本田 2004 年的一款車,這是 2014 年的,這個是今年的。這 20 年的那款說是 04 年的我也信。關鍵是這配置沒提升,價格還挺堅挺。很多日系車動輒十幾萬,這個價格可選的車可太多了,爲啥一定要買日系呢?不但不降價,有些日系車還在加價。

前段時間北京車展上有一款叫豐田世紀的車刷屏了。這款車號稱是豐田庫裡南,在日本本土的售價是 2500 萬日元,摺合人民幣 123 萬,引入國內之後,指導價高達 198 萬元。但是豐田並不接受指導價,這車要在 198 萬的基礎上再加個 170 萬元。加上保險等,落地價要達到 400 萬,沒想到這個車標這麼值錢呢?

退一萬步講,我如果有 400 萬,我爲啥不加點錢直接去買一臺真的庫裡南呢?當然,豐田對此也早有解釋,大家都聽過“和牛仙人”和“天婦羅仙人”吧?極致的匠人精神加持之下,一碗米飯賣你 500 塊錢會嗎?這輛豐田世紀也是一樣的。媒體報道稱,豐田從 1500 名工人當中挑選出了 40 個人爲這輛車手動擰螺絲。每個螺絲要花一分鐘反覆打磨,一個月只能生產 30 臺車,這個不就是妥妥的“造車仙人”嗎?

這些車沒落的第二個原因和造假醜聞有關。2019 年,18 歲美國女孩伊吉·帕海姆開車接弟弟放學途中發生了交通事故死亡。但是真正殺死她的並不是車禍,而是安全氣囊。安全氣囊展開之後彈出了一個金屬片,劃破了女孩的頸動脈。經查會發現她駕駛的本田汽車採用的是日本高田公司的氣囊。這家公司最終賠償賠到破產,但這個只是日本汽車產業醜聞大戲的開端。

在此後的十幾年時間裡,日系車一邊造假,一邊被曝光,一邊鞠躬,一邊繼續造假,那就簡單列幾個。

2016 年,三菱汽車油耗測試造假。

2017 年,日產汽車被爆出使用無資質檢驗員進行車輛的出廠檢驗,這就好比隨便去街上找幾個臨時工負責汽車的出廠檢測。

2022 年,日本曙光制動被曝光造假 20 年,有超過 11 萬項質檢數據存在造假行爲。同年又殺出了一個三菱電機造假 35 年,穩壓曙光一頭。

2023 年,馬自達汽車被指控存在大規模造假行爲,涉及動力、底盤、碰撞、安全性等多個測試。

2024 年,日本車壇大地震,豐田、馬自達、雅馬哈等五大車企被爆集體造假,負責人當場鞠躬。

隔三差五的造假事件,讓日系車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是一降再降,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你買的那輛車會不會有質量問題,而人心和口碑一旦丟失,再想挽回就很難了。

日系車走下坡路的第三個原因和對手太強也有關係,畢竟國產車正在崛起。

網上有個很熱門的提問,爲什麼感覺國產車突然就崛起了呢?

有一個回答是“突然個毛線啊”!還記得衆泰保時捷嗎?還記得比亞迪 F3 嗎?還記得力帆 520 嗎?國產車花了 20 多年的時間,從模仿開始,頂着嘲笑譏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這條路上,有些車企堅持不住倒下了,但更多的車企咬牙走了過來。20 多年前,開國產車感覺沒牌面,20 多年後,國外車企的口號居然是“合資車不是落後的代表”,消費者也在用腳投票。

今年前 6 個月,國產車賣出了 700 多萬輛,而日系車還不到 150 萬輛。照這個趨勢日系車今年在華份額可能要跌到 15%以下了。

日系車沒落,本土車崛起。這個只是國貨逆襲故事的冰山一角。在新能源、鋰電池、光伏、美妝等領域,中國製造已經在開始超車並領跑了。但是攻城難,守城更難,風向是瞬息萬變。崛起中的國產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和研發本身。誰能走得更遠,市場會給予最真實的反饋,也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國產品牌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