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能叫「 Lunar new year」嗎? 其實並不準確
大陸著名科學老師李永樂,說明中國農曆不能稱爲陰曆。(圖/youtube)
年假剛剛結束,但是關於過年(或叫春節)的英文爭議卻還沒有停止,還形成了各種罵戰,比 在韓國發展的偶像男團臺灣成員劉揚揚,因爲Instagram上寫「Happy Chinese New Year」,引起各種網友的糾正,要他改稱「Lunar new year」。然而,中國的農曆,並不是純粹的陰曆,因此春節的正確英文說法仍是「Chinese New Year」。
在很長一段時間,過年的英文是叫「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然而這幾年因爲各種政治因素,愈來愈常見到「Lunar new year」(陰曆新年)的說法,加上蔡英文總統在過去幾年的英文談話時也都這樣用,更強化了此說法。
這個討論應該先回到科學事實來分析, 大陸知名科學解說者李永樂老師,曾發表過「農曆就是陰曆嗎?二十四節氣和閏月咋回事?」的影片,開宗明義就說「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 Lunisolar calendar),並不能等同於陰曆。」
首先,中國(曆法)有一個偉大的發明,叫24節氣,用以指導農業生產。由於地球有傾角,造成了日照角度不同,也就有了四季,人們很早就從竿影中發現一年之間的日照影長不同,在冬季,有一天是影長最長的時候,這就是「冬至」;同理在夏季,其中有一天是影長最短的時候,這就是「夏至」。至於春天與秋天則各有一天是日夜時間均等,也就是「春分」與」秋分」。
然而,只用這4個日子來定義顯然粗略,爲了更有效指導農業生產,人們再將其細化,分成24個節氣,爲方便記憶,還有「24節氣之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正對應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至於如何定每個節氣的天數?每個時代的方法不一定相同,早期以15天爲一個節氣,這方面以南朝宋的歷法家、數學家祖沖之最有貢獻,他所訂的《大明曆》,精準的算出兩個冬至之間(一年)的準確時間是365.2428天,這與現代曆法所定的迴歸年364.2422天,僅差了0.0006天,相當的準確。
從24節氣可以看的出來,每一個節氣其實表示的是地球繞行太陽的特定位置,這是很明顯的太陽曆的特徵。
然而,中國的歷法卻常被俗稱陰曆,這是因爲中國曆法以月亮來計算月份,以朔月定爲初一,望月定爲十五或十六,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一年有12個月。
有一些國家的歷法是完全以月亮的繞行來進行曆法的,比如伊斯蘭曆就是這種純陰曆;但是中國不是純陰曆,是把陰曆與陽曆調合在一塊。我們首先看,如果依照太陽計年,每一年應該是364.2422天;如果用月亮計年,每個月是29.53天,一年有12個月,所以是354.36天,與太陽計年大概差了11天,這也就就是每年的春節日子不一樣的主因。
遇到這種問題,有些曆法選擇不彌合,比如伊斯蘭曆,一年就354天這樣過,因此有時候一年的第一天在春天,過一段時間就會到夏季,再過一段時間到秋季,又過一段時間跑到冬季。
然而中國的歷法是選擇去彌合的,過年都是在冬天這,這就是因爲有設「閏月」,至於怎麼設?基本方法是「19年7閏」,這是因爲以太陽曆法來算,19年就是6939.6天;要是以月亮計年來算,19年就是6732.8天,兩者差了206.8天。
古人驚奇的發現,這相當於7個月的時間,因此只要在19年間,增加7個月份,就可以既能以月亮計日子,又可以用太陽來計年。
可見,中國的歷法既有陽曆的成份,用以指導農業生產;但也有陰曆的成份,用以過初一十五,是一種陰陽合曆,將中國農曆就稱爲陰曆,其實並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