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觀察:體育產業爲何難見獨角獸?

四年一次的奧運會結束了,中國在體育大國和強國的路上行穩致遠。奧運會比賽期間,中國品牌有足夠多的曝光度,而體育健兒的出色表現,也刺激了越來越多的普通民衆參與到體育健身當中。但作爲長期跟蹤創投行業的記者,每天在觀看比賽的時候,心裡都在想,體育賽事這麼大的市場,應該能夠誕生很多高速成長的企業,獨角獸會不斷涌現。但現實呢?

體育產業市場有多大?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躍升至3.3萬億元,增加值達到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9%和6.9%,遠超同期GDP增速。“十四五”期間,體育產業的發展目標是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

超過3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增速也不低,但除了已經上市的幾家知名體育用品企業,並沒有孕育出太多高速成長企業。

體育產業的完整產業鏈條,包括上游資源、中游運營傳播、下游體育衍生產業。上游提供資源生產並帶動全產業鏈繁榮,是產業鏈的核心與動力源;中游主要進行賽事培育、組織、運營及營銷傳播等,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下游體育衍生業包括體育彩票、體育旅遊、體育遊戲、體育影視等,爲產業相關企業提供變現出口。

但這個行業的投融資,可以用冷清來形容。一個第三方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體育相關公司的投融資事件共有31起,總金額約爲23.52億元。而2022年中國體育創業公司融資事件共有54起,總金額約爲13.67億元。今年的投融資事件數與2022年相比減少42.59%,總投融資金額增加72.10%。2023年總投融資額大幅增加,源於一筆過10億元級別的“巨無霸”融資,即英雄體育VSPO的18億元融資,佔2023年全年體育領域投融資總額的76.52%。

如果按細分行業算,2023年體育產業投融資最熱的,是“電競”,一個算不上傳統體育的新體育。“電競”2023年融資金額達20.3億元,佔當年投融資總額的86.30%。如果剔除電競,體育行業的融資甚至可以稱得上慘淡。此外,排名第二的是“戶外”,同樣不是傳統體育範疇。排名第三的是“健身”,纔算和傳統體育捱上邊。去年7月,Keep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爲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而傳統體育融資爲數不多的亮點,是運動場館運營商橙獅體育和洛克公園。其中,橙獅體育前身是“阿里體育”,它也是爲數不多的獨角獸企業。而在賽事運營及服務等領域,Realeague去年宣佈獲得AEF大灣區基金(AEF GBA Fund)的種子輪投資。這家創業公司計劃在東亞地區建立全新跨聯盟職業籃球賽事的目標。

此前,曾經的體育論壇,估值77億元的“虎撲”,其上市計劃一拖再拖,最終也不了了之。

記者向多位機構投資人問過體育產業前景問題。普遍的觀點是,賽事組織和媒體轉播都被國際機構把持,比如“三大球”,網球、斯諾克等,媒體轉播更是有錢人的遊戲。2020年,騰訊體育花了15億美元拿下NBA 5年的轉播權。可以說,初創企業很難有太大機會。而像攀巖、擊劍這類今年奧運會大熱的小衆體育,未來雖然增長很快,但市場容量不會太大。場館運營如果能打破地方壁壘,則還有機會。

體育產業上一個讓人記憶猶新的獨角獸,是樂視體育。成立兩年時間,樂視體育就完成B輪融資,融資金額80億元,估值達到215億元。恆大足球俱樂部在新三板上市後,市值也一度高達200億元。然後,就沒有新進展了。

作爲一個體育迷,記者對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上的披荊斬棘屢獲殊榮感到驕傲不已。而作爲創投行業的觀察者,記者則希望,體育行業能夠早日做大做強,爲國家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作出更大貢獻。

責編:嶽亞楠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