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漫長的季節」,銀行叩問小微非金融服務

在“以客戶爲中心”成爲行業共識的當下,普惠金融已不再單純是貸款,規模和增速也不再是衡量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唯一指標。

©️懂財帝出品 ·作者|逸凡

20世紀70年代,尤努斯在孟加拉國目睹了女工蘇菲婭因借不到22美元的境遇後,創辦了專爲農村服務的“窮人銀行”格萊珉銀行。

這是最早的普惠金融實踐,影響深遠。“格萊珉模式”進入中國後,普惠金融迎來數字化的春天,創新了銀行服務形態,中國普惠金融走過黃金十年。

當科技重塑金融,銀行業的競爭內核變爲場景與生態的競爭,非金融服務這一環越來越重要。

國內普惠金融標杆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對非金融服務的動作不斷,提高競爭軟實力。

如寧波銀行,近期升級普惠金融服務便是一個縮影,折射出銀行的產品觀嬗變。藉助金融科技,銀行夯實金融服務的同時,把資源向非金融服務傾斜,護航小微企業不同生命階段的需求。

一場更好的用戶體驗變革開啓加速。

01|差異化佈局

在全世界普惠金融都被看做“難啃的骨頭”。但有些銀行硬是啃了下來,推動國內普惠金融韌性生長。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67.1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7.4萬億元,同比增長25.7%。

最開始,諸如泰隆銀行等地方性中小銀行走出了差異化之路。

民間盛行一句諺語——“全國小微看泰隆”,泰隆銀行爲小微企業而生,長期紮根縣域市場,與地方小微企業建立了緊密的聯繫。

在多年實踐中,泰隆銀行練就了獨門秘笈,即“三品三表”——看人品、產品、抵押品和電錶、水錶、海關報表,以及“兩有一無”——只要有勞動意願、有勞動能力、無不良嗜好,就有機會獲得貸款。

鑑於小微企業的風險性較大,泰隆銀行採取“人海戰術”,動用大量人力開展線下走訪,攻克信息不對稱和缺少抵押物的難題。

爲了以最快時間呼應客戶的需求,泰隆銀行的網點大多設置在住宅區、商貿中心、農貿市場等小微企業密集的地方,實行網格化管理,提供定點、定人、定時服務。

然而,“泰隆模式”耗費的人力成本較高,且帶有較強的區域烙印,難以在全國複製。

受國家多輪政策驅動,以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爲代表的全國性大型銀行紛紛下沉,以低利率策略“搶客”。從規模上來看,這些大行已是普惠金融市場的主力軍。

與此同時,一些城商行也在貢獻普惠金融創新力量。

在浙江寧波,民營經濟極其繁榮,每7人中就有一位“老闆”,小微企業佔市場主體的比例超過95%,這賦予了寧波銀行普惠金融業務源源不斷地發展動力。

從成立起,寧波銀行便秉持“與中小企業共成長”的目標,實施“差異化”經營策略,深耕區域市場,其對公信貸業務一直以中小企業爲主。

經過多年研究,寧波銀行積累了豐富的普惠金融經驗,先後創新性推出“快審快貸”“轉貸融”“稅務貸”等產品,用便捷服務爲中小企業排憂解難。

寧波銀行2022年報顯示,其55萬對公客戶中,90%以上都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寧波銀行不良貸款餘額78.46億元,不良貸款率續降至0.75%,較上年末下降2bp。

2023上半年,寧波銀行繼續踐行普惠金融理念,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投放力度。截至6月底,該行普惠型小微企業客戶數22.14萬戶,較年初增長18.9%;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786億元,較年初增長16.12%。

縱觀全國的普惠金融版圖,從十年前只有零星個別銀行重點開展小微貸款,到如今各類銀行花式拓展業務,普惠金融終於從一片藍海變成紅海,並呈現錯位競爭態勢。

02|非金融服務突圍

在“以客戶爲中心”成爲行業共識的當下,普惠金融已不再單純是貸款,規模和增速也不再是衡量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唯一指標。

過去,銀行通常認爲順利發放貸款即完成了任務,把普惠金融的競爭簡單地看作是定價競爭。現在,全行業過渡到經營客戶,非金融服務價值愈發凸顯。

2021年,泰隆銀行曾推出綜合服務項目“鯉想會”,包括管理培訓和諮詢、ERP信息化、企業社交和資源共享三大核心模塊,構建圍繞銀行的小微企業生態圈。

現在打開泰隆銀行APP,能夠看到在很多金融服務以外,還有“生活購物”、“生活服務”、“客戶服務”等專區。“客戶服務”功能除了常見的在線客服,還設有視頻客服,用戶可呼叫遠程座席,實時線上辦理轉賬、手機號碼修改等多項業務。對於不擅長打字的企業主來說,這個功能很友好。

爲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寧波銀行也加快探索非金融服務。

寧波銀行走出了小微業務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近期推出“波波知了”企業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端對端”服務與解決方案。這也是該行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迭代升級普惠金融發展模式的最新成果。

在服務過程中,寧波銀行發現隨着業務擴展和規模增長,企業對非金融服務擁有更高的需求。於是,“波波知了”融合各方資源,實現普惠金融服務和政務服務的互聯互通。

對於企業而言,稅務和法務往往是薄弱環節,爲節約成本,把相關業務外包或者臨時找兼職人員負責是常態。“波波知了”的功能設計直擊企業痛點,提供法務、稅務諮詢等14項免費的專業服務,並設置科創企業、進出口企業2個特色專區。

除了上述兩方面,平臺幾乎囊括了小微企業從成立到上市所需的大部分服務,從選園區、政策查詢、公司架構設計、招聘、融資,乃至IPO,“波波知了”正在陪伴廣大小微企業成長。

“波波知了”上線不久,小微企業主很快就嚐到甜頭。在廣交會期間,進出口企業拿到參展企業的名片後,通過平臺的“查客戶”功能,可檢索到對方的貿易細節,包括採購產品類型、採購趨勢等信息。

進一步,“波波知了”還能幫助提供目標企業的郵箱、推特等聯繫方式,助力企業拿下訂單。

此外,平臺還提供專家服務,撥打電話後能接通,讓非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溫度。據瞭解,客服是銀行員工,而且該行安排了自己團隊的資深律師在平臺上給企業解答,體現滿滿的誠意。

數據顯示,“波波知了”自上線以來已服務了1000多家企業,爲企業解決問題2000餘個。

將心比心理解客戶需求的,不能不提建設銀行的“惠懂你”APP。該平臺融入多元經營場景,爲普惠客羣提供財稅管理、物流服務、法律諮詢、商旅服務、員工管理等全生命週期的非金融服務。

在“小微雲課堂”,“惠懂你”上線了超過100門免費教育課程,涵蓋政策解讀、稅務社保、企業管理、職業素養等知識,有效迴應企業的成長煩惱。

金融服務與非金融服務本應相輔相成,小微企業主需要的不光是那筆金錢,而是專業貼心的全方位服務。其實非金融服務是獲取客戶的重要手段,並撬動金融業務的發展。

優質的小微金融產品利用非金融場景構造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的橋樑,正如寧波銀行所爲,以“波波知了”達成服務質效的躍升,觸達更廣泛的客戶羣,可持續地獲客、留客。

03|數字化重塑競技場

傳統經營模式下,由於“信息孤島”,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成本高、風險大,不敢也不願放貸,直接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長久難解。

直到迎來數字化時代,金融科技成了一劑良藥。

招行的數字化轉型很早很成功,是行業公認的佼佼者,在小微金融方面亦是如此。

2019年,招貸APP上線,小微企業主“足不出戶”即可體驗到貸款金融服務。隨後,招商銀行不斷完善線上產品體系。

今年5月,招商銀行推出“招貸+”小程序,客戶只需微信掃一掃,簡單錄入貸款申請信息,不出1分鐘,就能收到預審結果,24小時之內會有專業客戶經理提供一對一的諮詢服務。通過風控模型,系統會爲客戶推薦合適的貸款產品。

憑藉強大的科技底座,招商銀行在多渠道均實現了普惠小微的“零接觸”便捷服務,做到讓客戶少跑路,少等待。

作爲普惠金融的明星產品,建設銀行“惠懂你”APP在2018年9月上線,它也是全國首個面向小微企業的移動融資平臺。歷經五年的實踐,“惠懂你”陪衆多小微企業奔走在追夢路上。

“惠懂你”把“人海戰術”的傳統獲客方式推向數字化平臺化轉型,把信貸業務全線下流程轉到線上,打破空間限制,幫小微企業節省資金成本。

客戶只要有部手機,按照提示的步驟申請就能獲得貸款。依託多維大數據模型體系,“惠懂你”精準描繪客戶畫像,反饋給系統。客戶輕鬆點擊,就會知道“能不能貸,能貸多少”。

科技還是解決不良率的關鍵一招。2017年以前,建設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不良率可達7%-8%。在“大數據增信”後,不良率持續下降,2020年以來維持在1%以下。

具有前瞻性的寧波銀行,早在2016年就探索數字化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以“快審快貸”爲例,寧波銀行通過APP等渠道評估客戶的抵押物和身份識別,線上高效完成申請、評估、審批、放款一系列流程。

“出口微貸”則是寧波銀行普惠金融的又一張閃亮名片。江浙外向型經濟發達,寧波銀行重點發展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生產型中小企業客戶,搭建出口貿易融資服務平臺,提供純信用、無抵押、全線上的融資產品,助力企業出海。

在經營戰略中,寧波銀行把普惠金融理念作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創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了多個專業“貼身管家”,爲企業家帶來便利。

“票據好管家”爲企業提供一攬子票據金融服務和企業資產管理方案,支持個性化開發且提供全時間全方位的運維服務 ;“外匯金管家”是個擁有 200 多項功能的專業化線上外匯平臺,讓企業享受全週期、移動化、開放化的外匯體驗;“易收寶”爲特約商戶提供收單服務,滿足多渠道收銀需求,支持多模式對接。

科技賦能小微金融的最重大意義在於,智能風控體系使風險管控得到了質的提升。

寧波銀行大膽給小微企業貸款的底氣,就源於其高度敏感的數字化動態評估和排查機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客戶,該行提前出擊,主動採取措施清除風險隱患。

普惠金融的線上線下融合趨勢不可逆轉,更多的小微企業被納入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擴大了服務覆蓋面,同時便於銀行實施精準服務。

未來,數字金融發力的主要方向是生態賦能,在生態圈中,銀行把小微企業、第三方平臺、政府機構等多方主體匯聚一堂,落地豐富多元的場景,構築自身的護城河。

爲者常成,行者常至。

做普惠金融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堅持做這件“難而正確”的事,更需魄力。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