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00年 原來「馬卡龍」是敘利亞來的
有「少女的酥胸」美譽的法國點心馬卡龍,靠着外酥內軟、甜中帶酸的口感及華麗的外包裝,近年風靡全球。其實,馬卡龍500多年前就誕生了,發源地是敘利亞,直到法國作家寫下馬卡龍「定義」後,纔開始盛行於法國,目前趨勢是加入「鹹」元素,做出鵝肝及魚子醬馬卡龍。
馬卡龍15世紀出現,最早名爲Louzieh,是敘利亞一家糕餅店獻給鄂圖曼哈里發的點心;1,552年法國作家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第一次寫下馬卡龍的定義,「杏仁小圓餅、外脆內軟」。
早期馬卡龍由杏仁、糖和蛋白做成,融合法國北方的甜菜製糖和南方的杏仁;烘焙師戴斯豐丹(Pierre Desfontaines)發明三明治夾法,將奶油、果醬或果泥餡料夾於兩個馬卡龍之間,成爲今天的馬卡龍,一個最現代的傳統甜點。
馬卡龍熱潮近年也吹進臺灣,儘管要價不菲,平均一顆要百元上下,仍大受歡迎,據糕點師傅表示,小小一顆馬卡龍製程繁複,稍不留意就會失敗,耗時費工。品嚐過的民衆多形容,馬卡龍外皮酥脆,咬下後軟嫩內餡充滿甜味,但不死鹹反而帶有微酸。
目前,馬卡龍已成爲法國美食符號,甜點大師艾爾梅(Pierre Herme)更在2006年時,將3月20日定爲「馬卡龍日」,節日目的除慶祝春天來臨,每年也會和不同公益團體合作,讓愛好者挑選免費馬卡龍並自由樂捐。(新聞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