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文學‧傳播愛——文壇夫妻創立「路加人文雅集」

20201213第44場「路加人文雅集楊照老師主講(前排中)。

作家黃克全王學敏這對文學夫妻於2020年2月16日開辦「路加人文雅集」微型文學沙龍下午茶。時間是每逢週日下午2:00~4:00,地點在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521號2樓會議廳。「路加人文雅集」每場5—7人,邀請一位主講老師,分享文學經驗或心得。開場由王學敏獻聖詩一首,讀一段路加福音。因路加是醫生,讀路加福音,期能建立心靈及精神防線。「路加」二字有三個口:第一個口,唱詩、禱告。第二個口,喝茶吃點心聯誼。第三個口,聊聊文學,以文會友,彼此切磋,相互砥礪。我們仿效吳爾芙的「布魯姆斯伯裡沙龍Bloomsbury Group」。1920年徐志摩也把這個理念帶入中國,1923年以徐志摩、胡適之、聞一多、梁實秋凌叔華林徽音等爲主要成員的「新月社」即以Bloomsbury Group爲摹本,開辦藝文沙龍、辦書店、辦詩刊。

2020年7月12日第22場「路加人文雅集」李瑞騰老師主講(中)。

「路加人文雅集」一年期有52周,舉辦52場,目前已辦到由新匯流基金會暨作家楊照主講的第44場。每一場聚會記實,將來結集出版,期能爲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一些人文歷史印記。

「路加人文雅集」曾經邀請擔任文學時間主講人計有:落蒂、朱介英、白靈蕭蕭、林煥彰、李瑞騰、嚮明、汪士淳、張璉、劉正偉、遊常山、黃克全、李宏政、陳慶瀚、陳若曦、宋玉澄、方梓、管管、張啓疆、鍾文音、王學敏、翁林澄、歐團圓、李進文、凌拂、夏婉雲、李子恆、張默、楊照等多位老師,後續「路加人文雅集」將陸續登場主講的老師有:吳彩娟(Lilia Wu)、林央敏、詹明儒、呂健吉、張國立、韓良憶、林文義……等多位文壇名家,敬請期待。

20200816第27場「路加人文雅集」白靈老師主講(左3)。

2020/12/13第44場「路加人文雅集」與會者有: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作家楊照、彭秀貞賢伉儷、遠足文化總編輯/作家李進文、金門報導社社長/作家楊樹清、東方廣告總經理侯榮惠、國科會何醇麗、文友孫金君、詩人王學敏、作家黃克全等共9人。主講人是楊照老師。

20200830第29場「路加人文雅集」陳若曦老師主講(中)。

20200920第32場「路加人文雅集」管管老師主講(左2)。

雅集照例由王學敏獻唱聖詩歌「You raise me up」,再分享路加福音第13章6—9節:「耶穌用比喻說: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裡。他來到樹前果子,卻找不着。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着。把他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王學敏說,所以我們作主耶穌的門徒,除了要有好行爲,也要時不時傳點福音給親朋好友,期望能結幾顆果子。

緊接着由楊照老師主講「七等生與被他超越的時代」。

楊照老師從2020年臺灣文壇的損傷講起,這一年內,走了於梨華、楊牧、鍾肇政、七等生等人。「我沒預期到他會這麼早走。」楊照老師若有所思地又補上一句:「他過世的消息讓我很震撼。」楊照老師是「目宿媒體」《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文學顧問,所以〈削瘦的靈魂.七等生〉一片他也深度參與,他透露了幾個版本的拍片過程及內容,譬如七等生妻子不入鏡,不接受訪問;七等生女兒說爸爸在家寫稿時怕吵,媽媽會帶着孩子到外面走……;畫家簡滄榕是七等生師專藝術科同班同學,在七等生闖禍要被退學時,具名承擔保了他,但七等生卻對簡滄榕說,你以爲我會感謝你?我最討厭的人就是你;七等生的精神狀態和人際關係的互動是異於常人的。影片中,七等生在加護病房受訪時,對着鏡頭說,這裡的護士打扮特別美,混夜店,帶酒回來鬧……、從窗外看出去,還看到「紅頭仔」(臺語俗稱:道士)云云。七等生說全世界藝術史上最厲害、說盡一切的只有三幅畫,一是達文西〈蒙娜麗莎〉、二是梵谷的〈向日葵〉,第三幅在這裡(指自己的畫)。這就是七等生。

片中原來有一段廖淑芳(第一位以七等生爲研究對象撰寫碩、博士論文)的陳述,她曾經去七等生家訪談的過程中,有位女子登門指責七等生的場面……。而楊照老師則建議朱賢哲導演重新思考:與作家文學作品無直接關係的一些個人隱私,是否需要剪進片子裡。

文學到底有甚麼用?七等生是個最好的答案。寫過《精神病患》的七等生,精神狀況是有問題的,假如沒有文學,沒有寫作,七等生不能過正常生活。楊照老師說他對此是感同身受的,他自己十幾歲時,也是一個不正常的人,他是靠着接觸到詩、讀王文興的《家變》和七等生的小說等文學作品,才能熬過那個時代的。

20201004第34場「路加人文雅集」嚮明老師主講(右3)。

2020年2月23日第2場「路加人文雅集」落蒂老師主講(左2)

「現在我們回頭看七等生當時的情況,七等生當然是超越他那個時代的。」楊照老師說:「文學史的調查研究中廖淑芳挖掘出七等生和他的時代的某個關聯,那就是〈南海血書〉這件事。」(按:〈南海血書〉系當時主政者僞造)中央日報發表一封越南難民搭船逃到南海島嶼、臨死前寫下的血書,敘述逃亡過程及控訴共產黨的暴政。結集時,也收錄了讀者投書,這些讀者投書歸納的反應是「我們現在自由中國很危險,如果不整肅,明天就會變成像越南難民一樣漂流海上」。其中有一封投書舉了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爲例,批判這篇傳播道德的小說是亡國之音。

接着,楊照老師說:「只有一個人可以讓劉紹銘和葉石濤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一起用道德觀點去攻擊〈我愛黑眼珠〉。」楊照笑笑說:「因爲這個原因,我很長一段時間不看葉石濤的文章。」「而劉紹銘對七等生的小說,則更以一句insulting(侮辱)的話——『小兒痲痹體』批他。」楊照老師莞薾一笑:「那麼讀駱以軍的作怎麼辦?駱以軍的文字用唸的是聽不懂的,七等生的文字至少口語唸了,聽得懂。」

20200614第18場「路加人文雅集」蕭蕭老師主講(中)。

七等生曾經在創作力最旺盛的10年間出了13本書,其中有一本是《情與思》(按:詩與散文合集),楊牧肯定七等生文字的運用,他分析《情與思》其 中一首短詩,認爲七等生的詩文在華文界毫不遜色,藉此推翻劉紹銘對七等生文字是「小兒痲痹體」的批評。楊照對「楊牧認定七等生的詩寫得好,是個好詩人」這個觀點有所保留,楊照的看法是:「七等生在寫小說的時候是個好詩人,但我覺得他真的去寫詩的時候,詩並不好。」這是相對性的看法,意思是七等生小說語言非常condensed (凝練的) ,是非常凝結的詩的語言,所以說他在寫小說時是好詩人。

楊照老師再次強調,人們當時無法接受七等生的文學作品,問題並不出在他,而是出在他那個時代,那個時代文化與思想的結構,以及對中文語言的很多看法,其實是很可笑的、很狹窄的。當時對於甚麼是聲音與意義之間的聯結?對於甚麼是語言?根本沒有正確的認知,甚至可以說從50年代的現代詩,到七等生寫小說那個時候,就一直沒有被認同。所以我說七等生是超越他的時代的。

「七等生的價值觀、他對生命的體會,可以舉1967年發表的〈我愛黑眼珠〉 爲例。那是講我們每一個人遇到的一個生存的境遇。海德格《時間與存有》區分兩種時間:物理的時間與真實的時間。物理時間是那有答案、有規律、有規範的。真實時間是與存在相關的、被丟到一個規範失效的境界(狀況),那是一個存在的境界(狀況)在我們生命當中,百分之九十都不是自由的傀儡,而人最大的惰性,就在盲目的被規範的情境裡。在〈我愛黑眼珠〉故事裡,主角李龍第來到都市,等待從禮品店下班的妻子(晴子),等待期間,天降大雨,洪水來了,洪水是一個sybolic(象徵性的)現象,distructuon(破壞、打亂)一般的生活秩序。一般生活中有有假定好的,也有意外、失序的。洪水一來,安全網消失了,接下來的就沒有答案了,要自己做決定,自己做選擇。李龍第生命沒有別的可能性嗎?面對洪水來臨的真實的存在情境,他能對眼下的存在自己負責嗎?還是仍然要用日常的規範?洪水期間,在屋頂上,妓女問李龍第叫什麼名字?李龍第回答他叫亞茲別,暗喻他此刻不處在日常的規範境域裡,必須等洪水消退,他送走妓女後,纔會回到之前的日常規範情境,纔會想到再去尋找妻子晴子。

楊牧說過七等生是臺灣小說家裡,對於哲學的看法最深刻的一位。洪水是個寓言,在那樣的存在情境裡,他的精神狀態下,他有最真實的痛苦,因爲他沒有像我們這樣的日常生活惰性和依賴。在折磨他的高度精神不穩定的狀態裡,他沒有依賴,只能用寫作來發泄他自己、來對抗那個長期折磨他的內在惡魔。他非常清楚有着這樣的狀況,才能寫出這樣的小說。

可是,寫出〈我愛黑眼珠〉這樣的小說,在那樣的時代裡,它就變成一個悲哀的事情。因爲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是,只要存在着規矩就是合理的,不允許任何懷疑,不允許我們在規範以外的。在當時那個威權體制裡,存在着兩大謊言,一是反攻大陸,一是我們是中國。「不要想那麼多」那樣的一個限縮的空間及時代裡,七等生是一個奇蹟,他藉由文學,把自己救出來。

楊照老師話鋒一轉,說七等生的文學在臺灣走出,我們愛臺灣的方式,要陪養成相對比較有點判斷、有點文學品味的。我們要看得夠多,而且夠公平。今天看來,臺灣50、60年代的現代文學成就,是個奇蹟,太精彩了。七等生第一篇小說〈失業、撲克、炸魷魚〉(1962年),是有頭沒尾的,或是說根本沒頭沒尾的,但聯合報副刊主編林海音採用了這篇小說。到底林海音在想什麼?她看到了什麼?在那封閉、不寬容、拘束,甚至可怕的時代,竟然還可以讓七等生靠着他的文學,保留了一個地方給自己,留住美好的一面:人還相信文學。楊照老師最後下了個conclusion(結論),說在七等生那個時代,他當然超越了他的時代,成了名,可是他沒有最好的讀者,因爲那時代的讀者還沒有準備好。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準備,就像我們已經不會再以道德標準來讀村上春樹那樣。希望大家都來重讀七等生,讓馬勒說的「我的時代終將來臨。」成真。

楊照主講結束後,在場文友陷入那麼半晌沉默,表示向這位超越時代的文學家七等生的致敬及默悼。

「路加人文雅集」創辦人黃克全、王學敏夫妻簡介:

黃克全,金門人,專業寫作,1952年生,書寫體裁包括小說、散文、詩、評論。2015年創立「中華金門筆會」,任第一、二任(現任)會長。曾獲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吳濁流文藝獎新詩首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國史館文獻獎……等。着有《一天清醒的心》、《玻璃牙齒的狼》、《夜戲》、《永恆意象——經典名著導讀》、《流自冬季血管的詩》、《時間懺悔錄》(文化部金鼎獎入圍)、《太人性的小鎮》、《七等生論》、《兩百個玩笑──給那些被時代及命運嘲弄的老兵》、《在最深的黑暗,你穿着光》(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島之書——金門歷史、人文、自然書寫》、《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詩‧小說‧散文等三冊》(編撰)、《汶水揚波後水頭》(文化部金鼎獎.政府出版品獎、國史館文獻獎)、《隨風飄零的蒲公英》、《淚水讓成蜜——詠金門詩歌107首》……等二十部。

王學敏,祖籍河南省新鄉市,1958出生於基隆。曾任廣告創意總監、中華航空公司企劃處推廣科科長、甲山林建設公司企劃副總、臺灣廣播電臺節目企劃/製作/主持、仕女雜誌專欄主筆、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主筆。對文字、藝術有特殊敏感與執着,嗜愛閱讀,鍾情書寫。以本名或以太陽、尋真、奇恩等筆名發表文章,散見於各報章雜誌。現代詩集:《敢愛敢恨》、《情癡子》、《生活纏》、《貓飛行計劃》、《弱肉之強》、《有人從霧裡來》。散文集:《我用文字追夢!你呢?》、《人生的解答.在寂寞裡》、《夢開始的地方》。長篇小說:《破繭》。短篇小說:《天殺》。藝文經歷有:1995臺灣廣播電臺製播主持「週末來談心」。2009 ipavo網路電臺製播主持「尋真之路」。1996《仕女雜誌》「笑看人生專欄」。2013《文創達人志》、再闢「笑看人生專欄」。2014至今,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