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怎麼學——普娃篇

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斷然也不可能用一兩篇文章講清楚。但我試着用最樸素的語言把我作爲數學老師,在教學以及看着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看法分享給大家。

首先是普娃篇,之所以先寫普娃,是因爲我認爲雖然自媒體和各升學羣裡牛娃橫行,但這個世界是普通人的數量最多,“馬馬虎虎”、“過得去”、“一般般”、“不是很差”、“有待提高”的學生纔是最多的。

先解釋一下普娃的定義,是基本沒有超前學,沒有杯杯碗碗,小學校內成績也就不過不失(90+)甚至一般般(80~90)。初中的話則視乎試卷難度,以越秀區統考爲標準,大概在及格(72)以上,95以下的區間。低於這個成績,我認爲基礎相當一般,這個和學習態度的關係最大,不說非常努力,而是基本的聽課和記住該記的基礎的知識都沒做到,就不要談怎麼學了,態度跟上再說——這裡有個例外,如果文科很棒,理科太菜,說明學習態度可以,學習方法出現很大問題,那麼分數標準可以再放鬆。至於超過這個水平的,留意下集——《初中數學怎麼學——進階篇》。

進入正題,先從今年中考我最令我驚訝的一個學生開始。

這是個比較偏科的男生,文科比較好,理科比較弱,他在初三寒假開始開始跟我的課,直到中考結束。九上數學期末考是71分(甚至還比我上面的普娃標準72分要低)。

我上他的課其實就是一個寒假+九下一個學期,基本就是貫穿了整個複習階段。這個學生最後數學考出了97分,其實也是大大超乎我的意料。他就勝在兩點:聽話+臉皮夠厚。

聽話,指的是他上課比較認真,對我佈置的學習任務照單全收,把我反覆強調的很多解題思路,複習方法和建議聽得進去,按部就班。

但這還不夠,他的成績在我的那個數學班裡面都算是弱的,數字底子,尤其是代數功底相當弱,算錯數當是家常便飯。但他還勝在“臉皮厚”,最後兩個月問題從不間斷,必須要從從不懂搞到懂。

這個例子想傳遞的信息是:一來,初中數學從不怕晚,尤其是初三下學期複習階段的提升可以非常非常大,一輪複習尤其需要重視;二來,信任老師,紮實完成任務,不要放過除壓軸題外的其他全部題目。

上面的這個學生,只帶了半年,下面則是另一個學生的例子。她媽媽在小學六年級的寒假找到我,我說我沒有針對小學生的預習內容,不希望這麼超前。於是她等了半年,在小升初的暑假開始跟着我,目前準備升初三。

她是一所市屬初中重點班的學生,文科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就是自小對數學比較害怕,對難題習慣性地逃避,而她們班又屬於比較優秀的那種,學習進度比普通學校要快上1~2個章節,學校每週有周測,題量大,時間緊,難度高。

本身就對數學不是很感興趣,如果再盲目超前,不斷做難題,學校壓力也大,可能更加失去信心。所以我給她媽媽的建議是按照我的節奏同步校內(甚至比她校內略慢),她在我這裡做的,其實主要是查漏補缺,梳理重點難點,攻克關鍵題型。

另一方面,我半鼓勵半強迫她必須去思考我要求她們完成的題目,必須講出自己對題目的思路和想法。有一段時間,課堂或者課後都會幫她解決學校周測的錯題和聽了老師評講還沒能解決的難題。

大概用了一年多,現在她的數學成績基本能在班級平均分附近,雖然壓軸題也並不能做得很完美,但至少不再害怕,願意去嘗試,前面的題目基本已經得心應手,速度和正確率有所提升。

針對這些基礎並不是那麼優秀,也沒有很超前學習,對數學學習方法並不是那麼精通的“數學普娃”(他們在其他學科可能是牛娃),我感覺自己是越來越有經驗。

認真總結了一下,這些可以歸納爲:不趕進度,紮實基礎,注重思路而輕答案,減少模型化、套用式的敘述,着重分享各種解題、計算小妙招,鼓勵爲主但同時對佈置的學習任務和細節要非常嚴格要求學生完成,儘量輕鬆的課堂氛圍……

尤其是初一初二的階段,成績還沒有到分分必爭的地步,反而在這時候讓他們找到數學學習的規律,嘗試更舒服地學數學,同時好好鍛鍊各項數學能力。這些做好了,到初三複習就會迎來收穫期;往遠了說,對數學的自信心(至少不要害怕),自身數學能力的提升,對應付高中的學習大有裨益。

現在,我那些升初二的學生,以及過去一週我看到的基礎相對一般的幾位新初一的小朋友,肉眼可見地正在重複這條路。

看到他們的成長——不僅是某一兩次考試分數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數學學習,以及通過做題和交流所反饋出來的數學能力的提升,我由衷感到開心。

在學生角度,在家長角度,普娃初中數學該怎麼學?

把上面的措辭稍微換一換,總結一下:

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勇敢面對,對任何數學題目每多一分的思考,就多分的提升;

紮實基礎,尤其是代數,完完全全是可以做到熟能生巧的。當然,一些小技巧也許需要老師點撥;

不要固執,要聽老師說,永遠要接受用新知識、新方法去替代你固有的方法,要先思考再動筆;

如果你苦於沒有好的老師,那麼,不如來我這試試?我的工作室裡,還有和我同樣優秀的物理、化學老師!暑假8月及秋季課程安排,找叮噹!

最後還是得說,學習建議和心得很多,但真正能適配自己的其實很難。難就難在人不是流水線產品,不是有個統一的說明書就可以安裝好的。

有了方法不去嘗試,不去做,永遠沒有效果。家長主觀想孩子更好,但踢不動的,也沒轍;而甚至你把人踢去上課了,學生的靈魂並不在,也毫無意義。

說到點子上了是不是?沒錯,你孩子不想學,那你看我也沒用。先苟着,威逼利誘,然後等,只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