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河道還能怎樣換新顏?

最近,一則新聞讓人觸目驚心,

滁河“水體污染”,惡臭熏天;

造成養殖的魚蝦大量死亡▼

河道真的只能這樣臭下去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遠山青翠、森林茂密、水體清澈,有漂泊的漁船,還有醉人的落日夕陽,這幅美麗畫卷,曾是我們對水面的真實的寫照,現在卻成了嚮往,那麼當我們面臨水體污染,還能怎樣讓他們換新顏?

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1.水質淨化:通過設置沉澱池、人工溼地、生態浮牀等設施來去除河道中的懸浮物、營養鹽和有害物質。

2.生態修復:引入適合本地生態系統的水生植物和動物,恢復生物多樣性,促進自淨能力。

3.河岸整治:加固河岸,防止水土流失,同時採用生態護坡,如種植草皮、灌木等,增加綠化面積。

4.景觀設計:結合河道特點和周邊環境,進行景觀設計,增設步道、觀景臺、休閒設施等,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5.污水處理:對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收集和處理,減少污染物直接進入河道。

6.長效管理:建立河道管理和維護機制,定期監測水質和生態狀況,及時調整治理策略。

參考案例

彌爾河的改造規劃

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的彌爾河公園曾經是被人爲開挖、污染嚴重的河岸地區,如今卻是一個鬱鬱蔥蔥、充滿活力的城市公園,並徹底改善了城市生態和社會結構。

彌爾河公園通過重塑河道並引進數百種原生植物,打造出一個一舉兩得的景觀項目:一方面復甦了水陸棲息地的活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城市洪水風險。這裡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還成爲了動物們的棲息地。洄游的魚回到這裡產卵,野生的鳥類也來築巢,甚至出現了水獺。斯坦福市的居民們也有了親近自然的公共活動空間。

改造前的河道

改造後的河道

彌爾河綠色廊道總體規劃的生態組成要素之一是增加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即通過移除大壩,引入多樣化的棲息物種爲原生的野生動物羣體提供支持。設計師與生物棲息生態學家緊密合作,設計師通過塑造河灘、集水區和蜿蜒的河道來模擬自然的河流形態。原生樹木、灌木、草類構成穩定的植被組合,被用以固定河岸土壤,同時爲野生動物提供食物、棲息地和築巢的場所。

另外,彌爾河改造更新時,將大壩和所有堆積在河道內的障礙物和蓄水設施都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用石塊、泥土等材料精心佈置出的淺灘、水塘、曲流,塑造河流自然的形態,並在這裡種上樹木、灌木、草等不同種類的植物。

被重新引入的洪泛區在城市的中心創造出重要的鹽沼棲息地,爲從鹽水遷徙到淡水中溯河產卵的魚類提供前往集水區的通道。360年來,1200條河水青魚第一次回到這裡產卵。潮水交換效應爲陸地和水域帶來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得益於多樣化的河岸形態和河水深度的設計,其他物種得以在此棲息。

河流整治中

修復後的河流

彌爾河景觀中的設計元素首先尊重了基地的歷史,其次做到了經久耐用。擺放得當的長凳和大塊回收來的卵石,沿着小路和觀景平臺,爲訪客提供就坐休息的場所。地面鋪裝材料具有很好的抗洪水腐蝕性能。設計師保留了歷史悠久的石牆,並將從建築工地中挖掘出來的石頭放置在景觀之中,用以昭示當地的歷史和地理特質。作爲公園與市區相連接的典例,美洲香槐列隊組成的林蔭大道從城市的入口延續進來,通向爲舉辦大型活動和沿河娛樂項目提供開放性空間的大草坪和觀景平臺。 此外,設計團隊還考慮到當地社區民衆對櫻桃樹的喜愛,儘可能地將原有樹木保留下來,並在施工期間倍加看護,之後將所有的老櫻桃樹和新樹一起移植到通往大草坪和觀景平臺的小路旁。

在這裡種花種樹也頗有學問。景觀設計師們會考慮花草樹木的佈局與景觀上的搭配,兼顧功能性和美觀性,把河岸分爲水生帶、溼地和城市高地三個不同的區域。在不同時間段播種下野花、草類、灌木、樹木等不同植物的種子。

當穿過市區的河流從污染迴歸自然,如果還能更好地爲民衆所用,融入日常生活,那便是最理想的狀況。設計師用石頭、花崗岩等鋪出河邊的小路、觀景平臺等空地,社區居民來這裡騎車也好、慢跑也好,或者只是散散步,走到河邊看看花、看看魚,看看其他美好的生物,也非常愜意。根據項目規劃,彌爾河公園目前還留有未來發展的空間。公園裡可能還會建起滑冰場、噴泉、旋轉木馬等遊樂設施。

彌爾河改造更新在總體規劃階段的實施上,更加強烈地認識到城市與生態共生的必要性,它能讓市區和周邊環境成爲互惠互利的存在。

這一項目將成爲一個永不停歇地自我再生式的景觀。原生的植物和野生動物會不斷地回到這裡。景觀設計將可持續性、娛樂性、公民參與、文化教育融入到鬱鬱蔥蔥的、具有生態多樣性的環境中,使之成爲爲子孫後代服務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

昆明·呈貢沐春湖、泛春湖水環境整治及生態建設 / 水石設計

一、項目背景:滇池保護的重要節點

泛春湖、沐春湖位於昆明呈貢區中心,屬長江流域洛龍河水系,自白龍潭水庫起,匯入滇池,處於滇池三級保護區內。包括泛春湖、沐春湖水環境整治在內的滇池上游水系的截污治污舉措,是滇池保護治理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域面積爲11.12公頃,佔公園總面積的44%。項目建設前湖體污染較重,沐春湖平均水質Ⅴ類,泛春湖COD 超標嚴重,水質類別僅爲劣Ⅴ類。水體渾濁,基本不具備水生態系統自身淨化能力,水體周邊雜草叢生,生態環境失衡。

二、綜合治理:系統性的統籌的生態空間

設計核心思想在於從單一的公園景觀設計向系統性統籌生態空間轉變。設計團隊從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物種成分等多方面評估現場條件,以提升水質、恢復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爲目標,綜合提升生態環境品質。

項目以水環境治理爲切入點,通過構建水下森林系統、建設高效生物濾池、打造人工溼地等措施形成自循環的水生態微環境;同時運用昆明本土植被,重建多樣化的植被羣落,修復動植物生境。營造參與性景觀空間節點,改善人居環境,成爲市民走進自然、親近水域的理想場所。

三、設計策略

1.水環境治理,從污染嚴重的水庫到清澈見底的水下森林

措施一:外源污染控制

針對上游來水及城市道路、農田地表徑流造成的污染,採用由高效生物濾池及人工溼地組成的旁路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利用植物根系、漂浮溼地、人工水草作爲掛膜基質,通過生物接觸氧化技術對微污染雨水進行淨化,從而控制外源污染對水體的水質的影響。

措施二:建立低維護、可持續的地表徑流淨化循環體系

經地表土壤與植被初步淨化後的地表徑流通過高效生物濾池、人工溼地系統進一步去除水體中的超標污染物,處理完成後經生態溝渠彙集,排放進入泛春湖、沐春湖水體,由可溢流生態屏障進一步淨化,形成低維護的水循環自淨體系。

△低維護的水循環自淨體系

措施三:構建水下森林系統,治理現狀內源污染,提升水體自淨能力

依據項目前期底泥測量,對淤泥堆積嚴重的沐春湖進行生態疏浚,將底泥降至適宜水生植物生長的厚度並進行消毒、改良等措施。利用沉水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在水體中形成生產、消費、分解者食物鏈模型,構建水生植物+底棲動物+浮游動物+肉食魚類+微生物的完整水下森林生態系統,提升水體自淨能力,長期涵養水質。

2.生態環境建設,城市背景下的生態花園

根據對動植物羣落組成、數量、分佈格局、棲息生境、生態習性和季節動態的研究,項目植被以本土植物爲主,重建結構穩定的植物羣落,爲動物棲息地的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動植物羣落結構

溼地及濱水重點構建水生植物淨化結構,形成“溼生植物一挺水植物一浮葉植物-沉水植物”的水陸生態交錯帶,營造自然式駁岸、水草叢生的溼地水塘、繽紛多彩的野趣花園,以修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重建動植物生境。

項目緊鄰萬達廣場與高層住宅區,通過多樣的參與性活動空間植入,承接場地周邊商業、商辦、住宅、地鐵站等地塊人流,聯通城市公共空間,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及人居環境。浮在湖面上的木棧道、溼地花海中蜿蜒的小徑,引導人們踏入自然之中。

3.濱水活力營造,市民親近水與自然的窗口

後期結合場地運營,開展生態淨水科普、海綿城市、自然教育等科普研學活動。依託濱水棧道、自然花境、生態溼地、都市田園等多樣的功能區塊,打造沉浸式自然教育研學場景。公園成爲市民走進自然、親近水域的理想場所,爲城市生活注入了一份清新和活力。

四、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

項目作爲滇池保護與治理的重要一環,將原本污染嚴重廢棄水庫改造成是集生態景觀、海綿城市、研學科普、濱水休憩於一體的生態公園,塑造了穩定可持續的自淨化景觀生態系統,激發城市濱水活力,提供了高質量的城市開放空間,從而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經過綜合治理,泛春湖、沐春湖水質由治理前的劣V類水質穩定提升至地表IV類水質,本項目水體於枯水期僅需補充蒸發水量,擺脫了需依靠上游調水維持水質的局面,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同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汛期、雨季的地表徑流、上游來水起到一定的滯蓄作用,從而減少下游管渠、河道防洪壓力。

項目的建成打通了從白龍潭水庫到滇池沿岸的中央公園生態廊道,以確保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併爲本土動物提供棲息繁衍的場所,帶來多樣化的棲息環境和物種羣落。

老河道溼地文化公園 / 廣東棕櫚設計集團

人民公園位於五華縣華興南路,是五華鮮有的大面積集中的綜合性開放綠地,是城市中心的一塊綠肺。但受城市不斷髮展擴張的影響,原有的水源流徑正被周圍區域過多的生活污水污染,補水量不足,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需要進行生態保護及恢復,並適當的豐富其生態服務功能。

▼重建的人民公園

項目將濱河景觀設計和河道整治結合起來,促進了城市內部景觀更新,傳承了地域文化,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土地價值,增強了城市土地活力。

▼俯瞰公園

恢復生態棲息地拆除剛硬的混凝土駁岸,採用生態駁岸,爲各種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提供生境,提高生物多樣性。

▼生態駁岸

把現有水道,直道改彎,通過沉澱、曝氣、植物過濾,延長水在淨化區域的停留時間,促進水體營養物質被生物所吸收。

▼水淨化系統

步道網建造人行道沿着河道鋪展,建設長樂橋、親水棧道平臺連接河兩岸,在場地內形成系統的步道網絡。

▼沿河鋪展的人行步道

▼長樂橋連接河的兩岸

結合場地魚塘肌理,直道改彎,梳理現狀、整合,創建一處以生態水處理、溼地遊覽和科普教育爲主的區域,構建生態淨化溼地系統,通過沉澱、曝氣、植物過濾,調蓄和淨化琴江流入的水。

▼場地魚塘肌理

爲彰顯城市重要的石匠文化、民間藝術和客家文化等獨特的地域文化,在建設面向城市的公共活動區同時,融入歷史文化景觀,用文化石柱、地雕、石刻來闡述地域文化和老河道的歷史印記。

▼彰顯石匠文化的城市開放空間

設計將城市休閒和河道生態環境整治相結合,建立連續的慢行濱河步道空間,改造生態駁岸形式,創造更多的親水空間。水草繁茂,野花爛漫,漫步其間,人們彷彿又回到了從前阡陌縱橫的田園河溪場景。

▼連續的慢行濱河步道空間

項目將河道生態恢復和城市景觀設計結合,創造了天然的散步和聚會場所,使場地成爲集城市溼地、文化記憶和城市休閒於一體的生態公園。河濱開放性空間的建造,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質量,增強了城市活力,最終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溼地公園成爲當地羣衆喜愛的休閒環境

景觀設計是使用一種最好的手段來協調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創造經濟效益,我們也能呵護好河流、土地、“飛鳥”與“魚”。

免責聲明:本文編輯整理自網絡,供於交流和學習,翻譯不當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及內容問題,請與本公衆號及時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