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吧!蚌埠這四兄妹真的很拼!
時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手中的農具奔向都市,而在懷遠縣常墳鎮楊圩村一戶楊姓農家,兄妹四人返鄉成爲“新農人”,其中兩人重點大學畢業,他們運用農業新技術,通過“智慧”種田,讓2000多畝田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從左至右依次爲楊波、楊仔、楊梅、楊柳
深秋,
懷遠縣84萬畝水稻黃澄澄,
宛如一片片金色的海洋,
在秋風的輕撫下散發着豐收的氣息。
11月初,楊圩村口,楊家老四楊柳正操縱着無人機查看收穫情況;老三楊梅駕駛收割機行駛在金色的稻田裡;老二楊仔駕駛運糧車穿梭於農田和糧倉之間;而在糧倉的烘乾機旁,大哥楊波熟練操控面板上的各種按鈕,調控着溫度與溼度。
原先,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鄉村,但他們那份深埋於心地對家鄉、對土地的眷戀,毅然決然吹響了返鄉“集結號”。
在繁華喧囂的天津城,楊梅曾是一名朝九晚五的都市追夢人,每天穿梭於高樓大廈之間。“現在國家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覺得回鄉從事農業,大有奔頭!”在楊梅眼中,農業絕非低人一等的職業選擇,而是承載着國富民強的使命,值得用一生去奮鬥。
兩年後,楊仔跟隨楊梅的腳步,回到了故鄉。沒多久,先後畢業於山東財經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楊波和楊柳,緊隨其後。“我始終懷揣着一個夢想,用我所學的知識,爲家鄉的農業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讓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綻放出新的活力。”心懷田園夢想的楊柳這樣說。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端在自己手裡,更要端在年輕人的手中。“新農人”這一標籤,早已超越了身份界定,他們帶着先進的管理經驗、多樣的技術手段,不斷探索、實踐,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成爲當地科技興農重要新生力量,進而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貢獻的璀璨舞臺。
“收麥時,開着沒有駕駛室的收割機,熱風裹着碎屑撲面而來,沾滿了頭髮和臉。”原先一到麥收季,楊梅一忙就是一個多月。隨着兩兄弟的加入,家中的農業生產設備和技術越來越先進。
楊柳給記者算了一下“家底”:“收割機有六七臺,運糧車好幾輛,此外,還有插秧機、無人機、旋耕機等,共計二三十臺套。依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和項目支持,加上一點點積累,目前農業生產已全部實現現代化。”楊柳笑着說,現在楊梅再也不用頂着大太陽工作了。
從育苗、栽種、田間管理,到最終的收穫、運輸、倉儲環節,楊家兄妹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讓他們的勞作更加遊刃有餘。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他們帶來了優越的生活質量,農閒時有大把時間旅遊、休閒、學習,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現在有運糧車、收割機、插秧機等設備的駕駛證。”有着十多年農機駕駛經驗的楊梅如數家珍,“在2024年蚌埠市高素質農民職業技能(拖拉機駕駛)大賽中,自己作爲唯一一名女選手,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而這些設備,四兄妹都能熟練地駕駛幾種。
在不斷地摸索中,楊氏兄妹還掌握了更精準的農時。
“這個時間點種植的小麥,就要比其他時間種植的小麥增產50公斤左右。”楊柳說,11月上旬左右,要保證所有稻茬小麥播種完畢。再通過適時的田管,今年,水稻畝均產量700公斤左右,與往年基本持平。
據懷遠縣農機推廣中心糧油作物室主任王智介紹,今年懷遠縣水稻畝均產量551公斤。
“目前,我們流轉2000多畝土地,明年還會流轉更多。”對於未來發展,楊家兄妹信心滿滿,“我們愛農業,會一直從事農業生產,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發展新時代科技農業生產。”
蚌埠日報社“最蚌埠”融媒出品
來源:蚌埠日報 記者:謝勳章
編輯:閻然 校檢:袁玉柱
審覈:曹新鑄 李博
監製:王靜 總監製:孟儒存
蚌埠哥推薦閱讀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