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考古遺址 太魯閣族人解說重現1300年前世界

崇德考古遺址全臺第一個發現有金器墓葬遺蹟的考古遺址,屬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並出土許多精美陪葬陶罐。(花蓮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看見』連結時空的壹圓硬幣—崇德考古遺址特展」將會有許多太魯閣族人擔任導覽員,解說遺址內涵,詮釋對考古想法。(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崇德考古遺址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是全臺第一個發現有金器、墓葬遺蹟的考古遺址,距今約1300年,屬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出土精美陪葬陶罐,描述崇德文化歷史脈絡當地太魯閣族人也透過培訓課程,成爲考古特展解說員,解說遺址內涵,詮釋對考古想法。

崇德考古遺址從出土陶器質地類別器型上之比較,顯示該遺址同時具有北部十三行文化與東部靜浦文化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仲介地位,是提供北部、東部史前文化往來關係關鍵性遺址。

8月15日至10月17日,「『看見』連結時空的壹圓硬幣—崇德考古遺址特展」於太魯閣文創園區展出。花蓮縣文化局和秀林鄉公所合作培育當地太魯閣族人,成爲考古特展的導覽解說員,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尹意智,講解在崇德考古遺址的考古實務經驗,讓族人成爲具考古知識的導覽解說員。

文化局長江躍辰表示,考古特展除了展出過去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也培力族人爲導覽解說員,由族人角度介紹解說遺址內涵,讓族人詮釋對考古遺址的想法,共同搭乘時光機,回到1300年前的十三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