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向委內瑞拉貧童學習 學音樂更要發揮影響力
小提琴家陳銳認爲,音樂教育能爲古典音樂紮根,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郭吉銓攝)
伊莉莎白大賽首獎得主、小提琴家陳銳,近年到委內瑞拉教貧童拉琴,他表示,短短一週的教學時光,帶給他一生啓發。(郭吉銓攝)
古典音樂向來是小衆藝術,如何讓社會大衆對音樂有共鳴,是音樂家們的共同課題,伊莉莎白大賽首獎得主、小提琴家陳銳,近年到委內瑞拉教貧童拉琴,他表示,短短一週的教學時光,帶給他一生啓發,讓他決定,行有餘力一定要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和大衆分享音樂。
2015年,陳銳到委內瑞拉參與當地音樂教育計劃,當時有個小朋友問他,想拉琴一定得拿很好的琴嗎?他回答:「不用,只要技術好,什麼琴都可拉出好音樂。」小朋友接着說:「但我不相信你可以把我的琴拉得很好聽。」說完便把手中的琴遞給陳銳,陳銳表示,他從未見過這麼克難的琴,「琴身毀損的程度不說,每一條弦都不是正規的定弦,而是有什麼弦裝什麼弦,我鎮定地使用E弦拉完一曲,拉完後,我哭了,小朋友也哭了。」
陳銳表示,這件事情他一直放在心上,「大家都覺得要幫助人,要推廣古典音樂,一定要到達某個地位或有某種經濟條件纔可以,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一點事,都可發揮影響力,我在那裡教琴的時光,收穫很大,後來也盡力幫忙一些想學音樂的孩子,爲他們募款或是教學,都是我可以做的事。」
陳銳表示,古典音樂一向給人嚴肅難以親近的形象,幾乎所有音樂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拉近音樂和大衆的距離,他自己近10年來,在不同的網路平臺發文,或是拍攝影片介紹古典音樂,今年在YouTube頻道上點閱率最高影片,破2百萬,可說是百萬網紅。
他表示,運用數位界面和觀衆溝通,是一種推廣古典音樂的方式,對他而言,在網路聲量之外,另一個推廣的方式,就是音樂教育,「大家都在想辦法往外拓展,期待吸引不同族羣,但我認爲,有那麼多人學音樂,從學音樂的人開始耕耘,更能爲古典音樂紮根,學生都會是未來的觀衆。」
陳銳1989年出生於臺北、後來舉家移民澳洲,他4歲開始學琴,13歲獲得澳洲國家青年協奏曲大賽冠軍,2008年獲曼紐因大賽冠軍,2009年拿下伊莉莎白大賽首獎,是繼小提琴家胡乃元在1985年獲獎之後,第二位勇奪該獎項冠軍的臺裔小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