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恭/蘇軾忠厚論的千年墨香
千古一人的蘇軾有「坡仙」、「詩神」、「詞聖」等不同讚譽,道盡北宋文壇巨擘的超凡成就。蘇軾不僅在文學上獨步千古,他在專考經典與韜略的科舉也流傳萬世。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舉衆星雲集,八位後世文壇大家與九位宋朝宰相參與,主考官歐陽修認爲此等好文必定出自他的學生曾鞏,爲避嫌而將之評爲第二,但此文卻是廿一歲的蘇軾所寫。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旁徵博引,深入探討爲政者拿捏刑罰與賞賜的分寸,倡議以仁厚治國的重要性。
蘇軾開篇寫下:「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慼,見於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
堯舜等明君在位時,多麼地愛護百姓、憂心人民,以對待君子的禮儀來對待百姓。做好事便獎賞,還以詩歌讚揚,勉勵其堅持善行;做壞事便懲罰,滿懷憐憫地處罰,使之棄惡從善。人們贊成或反對的感嘆,歡欣或悲愁的情感都記載於文書。當週朝衰敗,周穆王仍然召見呂侯,告誡他謹慎使用刑罰。周穆王憂愁但不悲傷,威嚴卻不憤怒,慈愛而又果斷,對百姓充滿同情和憐憫之心。
和現在作文考試相似,蘇軾每段文字開頭均引用《左傳》、《尚書》與《春秋》等典籍以強化論述,文章最後以先秦古詩《巧言》的內容結尾:「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
君子若喜歡善的,動亂便會迅速結束。君子若痛恨惡的,動亂也會很快平定。君子平定動亂,使用了什麼玄妙方法嗎?當喜則喜,當怒則怒,不過是保持仁厚而已。
《刑賞忠厚之至論》援引仁者以忠厚爲本進行賞罰的各種事例,闡述仁政思想,強調治國貴在忠厚,而不在於刑賞,其論點正是當代儒學的主流。信手拈來的典故彰顯蘇軾的博學,也強化蘇軾的論點。然而,蘇軾在科舉考試卻也險中求勝,文中寫到一個故事,提及帝堯時代,皋陶三次判決某人死刑,但堯因心有疑慮而連續三次否決。這是「疑罪從輕」的司法原則,畢竟人死無法復生,遇存疑的案件寧可縱放,也不可枉殺無辜。此重要典故,歐陽修爲首的一衆考官卻無人知曉,很有道理的典故,或許是自己孤陋寡聞。
歐陽修詢問蘇軾典故何來,蘇軾說出自《後漢書.孔融傳》,但歐陽修把書翻遍也查不到,歐陽修再問蘇軾,蘇軾說:「《孔融傳》記載曹操擊敗袁氏一族後,將甄宓賜給曹丕,但甄宓卻是曹植的夢中情人。孔融現場便說道:「如當年周武王滅紂後,將妲己賜給周公的亂點鴛鴦。」曹操疑惑地問孔融:「有這回事嗎?」孔融回道:「以今日發生的事情來看,想當然耳發生過。」孔融編了個「想當然耳」的典故嘲諷曹操的決定,而蘇軾援引孔融,編出另一個「想當然耳」的典故支持自己論點,果真千古一人啊。(作者爲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