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距今兩千多年,卻不倒塌?秦始皇用了一個殘忍的方法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現代社會擁有各種高科技技術,機械使得效率翻倍。

可蓋的房子修的路,不是這兒倒就是那兒塌。

然而,古人純靠人力,用石頭堆砌了兩萬裡的長城。

雖然至今已經有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了。

可它卻依然堅挺,經歷這麼久的風吹雨打都屹立不倒。

這其中是不是隱藏着什麼驚人的奧秘?

有人說是因爲秦始皇採用了一個非常“殘忍”的辦法。

那它究竟是什麼?現代建築又爲何不能沿用呢?

長城的歷史由來

在大家的認知裡,“萬里長城”是“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嬴政的一項重大決策。

但其實,長城的修築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有一個著名典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這就是人盡皆知的“烽火戲諸侯”。

西周末年,周幽王有個美麗的妃子叫褒姒。

爲了博愛妃一笑,他點燃烽火臺,屢次戲弄諸侯。

在史書的記載中,烽火臺的造型就和長城上的樓櫓相似。

有緊急情況發生時,士兵就會點燃烽火臺,讓滾滾濃煙迅速升起。

遠處的諸侯一看到信號就知道都城危險,狂奔趕來救急。

由此可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有多麼昏庸!

但古人建立烽火臺的智慧卻令後世佩服且讚歎。

於是,自西周之後,各國又在烽火臺的基礎上加修城牆。

既能傳遞信號,又能起到防禦領地的作用。

春秋戰國、列強爭霸,“長城”修築無疑進入高峰期。

只不過各國修築的防禦牆都比較短,而且不可能連在一起。

直到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萬里長城”纔開始正式建造。

歷史中,秦始皇往往被塑造成“暴君”形象。

可換個角度看,他何嘗不是一個有魄力、有智慧的君王呢?

長城創造了世界一大奇蹟,是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

雖然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但野蠻善戰的匈奴人依舊是一大勁敵。

面對這個威脅,他明白僅靠軍事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況且每次打仗都要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關鍵還不一定能取勝。

要是把錢和士兵的性命賭在瞬息萬變的殘酷戰場上。

還不如修築長城,能有效抵禦所有外敵來犯。

這個項目可是保證有效果的,不比打仗“穩賺不賠”。

在秦朝之前,各國修築的長城被稱爲“先秦長城”。

其中又以不同地理位置被分爲北長城和南長城。

意識到這些城牆具有重要的軍事防禦作用。

秦始皇便下令連接南北長城,舉全國之力修築長城。

自秦代以後,各個朝代都會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建並加固長城。

因爲每一代帝王都明白長城的重大意義,認可秦始皇的明智之舉。

這足以證明秦始皇深謀遠慮,是個有大智慧和軍事謀略的人。

然而,發號施令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可要實現這個偉大的工程,那可難比登天。

秦始皇到底該怎麼實現自己的想法?

古人又是如何做到讓長城千年不倒的呢?

建築方法有妙招,“殘忍”且十分有效

上文已經說過,秦始皇要舉全國之力修築長城。

這麼艱難的一項工程,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肯定是不行的。

於是,他把全國近百萬的勞動力都號召了起來。

其實第一個階段並沒有這麼誇張。

因爲他們只需要連接“先秦長城”就可以。

秦始皇派蒙恬率軍沿線招民,由軍隊和民間力量共同完成。

可到了後期修築新長城的時候,軍隊就遭不住了。

秦始皇可謂勢在必得,發動全國上百萬勞動力加入工程。

要知道,這個數目佔當時人口總數的二十分之一。

新建的長城也與先秦長城不同,大多修建在山脊之上。

這超高的建築難度無疑爲長城的建造雪上加霜。

如果不是“暴力逼迫”,有幾個勞動力能承受這等強度。

可正是這些非常手段,讓秦始皇被扣上了“暴君”的罵名。

成大事者必定不拘小節!再多的民怨也沒能改變他的偉大想法。

不知有多少人不堪重負倒在長城的腳下,這才砌成了奇蹟。

爲了最大限度提高效率,修築長城時是就地取材。

把堅硬的山體鑿成一塊塊石頭,再由工匠切成差不多的形狀和大小。

然後運輸到指定位置,採用獨特的方法黏在一起。

整個過程全靠人力,使用的工具也十分簡單。

可想而知,修築長城的工人要受多大的罪。

然而,更令人煎熬的還是長城牢固的“秘密”。

能屹立千年不倒,長城的牢固性是經過時間考驗的。

如果只是把石塊簡單地堆砌起來,或者黏得不牢。

那別說抵禦外敵了,風一吹就能輕鬆把自己人壓死。

士兵若在城牆上跑馬巡邏,恐怕隨便一動就頃刻倒塌。

因此,如何使石塊粘連牢固成了重中之重。

當時的技術並沒有如今的水泥、混凝土、砂漿等建築材料。

於是,古人就想到了用黏性強的稻米做建築材料。

爲了不讓稻米招蟲蛀,他們還專門摻毒,做了防蟲處理。

用熬製好的米漿摻雜着黃土、沙石、石灰等材料做成糯米砂漿。

然後用來堆砌石塊、填補縫隙,這就使得長城格外牢固。

但這對幹活的工匠來說卻十分“煎熬”。

因爲高強度的體力活,他們幾乎天天都吃不飽飯。

聞着稻米的香味,能果腹的食物就在眼前。

可他們卻不敢去吃,簡直就是一場酷刑。

其實,不只是幹活的工匠,當時的老百姓生活也很悽苦。

家裡的勞動力被徵去修長城,農活誰來幹?

而且修長城用的稻米,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剋扣出來的。

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就那麼點收成。

可一大半都用來交稅了,剩下的根本不夠吃。

百姓餓殍遍野卻用好端端的米漿來修長城。

這何嘗不是一種草菅人命的殘忍行爲呢?

古人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國家的發展和百姓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長城雖然偉大,但卻是建立在羣衆的血汗之上。

它不僅是一項堪稱奇蹟的軍事防禦工程。

還見證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勤勞和團結堅韌。

他們爲保衛家園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這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但精神可以流傳併發揚,“殘忍”的事卻不該延續。

把人民賴以生存的糧食當建築材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

這就註定了米漿當建築材料再牢固也無法沿用至今。

隨着技術的發展,水泥鋼筋蓋的房子不比米漿差。

按道理來說,只要符合標準,房子和道路都不該坍塌纔對。

可現實卻是如此,現代的建築不如老祖宗的牢固。

當然,有些情況是因爲發生了自然災害。

由於地基塌陷等問題,建築屋和道路意外受損。

但除此之外的塌陷恐怕就是人爲因素了。

這其中的具體原因,不用多說大家都心知肚明。

正如有些網友所評價的那樣:

偷工減料搞不好就是株連九族之罪。

哪個工匠敢頂着這麼嚴重的後果鋌而走險?

結語: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長城。

它雖然有不同凡響之處,但也是“欺壓”百姓的產物。

國家的發展壯大到底能不能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不知對此,你是持怎樣的態度和看法呢?

【免責聲明】

信源:

【1】長城百科簡介;

【2】中國新聞網2024-06-08——“它不僅僅是一道大牆”

【3】新華社客戶端2023-10-09——瞭望丨走近戰國秦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