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爲什麼不能挖?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最早爲秦始皇陵打廣告的大咖。《史記》描寫了秦始皇陵地宮中美輪美奐的場景,引發後世的無限遐想:

儘管秦陵地宮至今尚未發掘,但專家們紛紛對文獻中的記載進行猜測。

秦始皇陵修建時,選穴在驪山山麓,要穿過表水、淺水和深水三重透水層,這可能就是“下三泉”;秦始皇的棺槨,也許是採用重棺,以銅材固槨,故稱爲“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應該是指地宮中豐富多彩的隨葬品。

按照司馬遷的描述,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水銀模擬的山川江海,以輪機推動,川流不息;有人魚膏點燃的長明燈,千百年以來,燭火不滅;有墓頂描繪的天文圖像、墓底仿造的地理模型;墓門、通道上還設置有暗器,以防盜墓,人一接近,就死於箭下。

千古一帝的陵墓,神秘而絢麗。迷信鬼神、苦求長生的秦始皇身死之後,就葬在驪山北麓、渭水之濱的這片土地上。於當時而言,這座帝陵耗費無比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過程歷經無數艱辛和犧牲;於後世而言,這座陵墓留下取之不盡的寶藏,成爲關中大地上獨一無二的歷史遺產。

▲秦始皇陵遺址分佈圖。圖源:最愛歷史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

按照這一說法,秦始皇陵的修築始於秦王政13歲即位時,秦統一天下後,用工規模進一步擴大,徵召了70餘萬人力,到秦始皇50歲崩,前後修建的時間長達37年。

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也稱趙政(正),他是這座陵墓的主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的皇帝。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建在驪山北坡大水溝和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上,背靠驪山,面臨渭水,堪稱枕山面水的風水寶地。

驪山爲秦嶺支脈,據《水經注》載,驪山得名於西戎的一支——驪戎,這個精於騎射的遊牧部落曾在此活動,此外,驪山之陰產金,山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不過,若秦始皇陵始建於嬴政即位那年,陵址選在驪山北麓恐怕不是他自己的主意。嬴政年少即位,在位初期由“仲父”呂不韋輔政。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當初一眼看中了嬴政的父親異人(後改名子楚,即秦莊襄王),耗費大量家財,將原本在趙國爲質的異人扶上秦王之位,就連嬴政的母親趙姬,也是呂不韋獻給異人的舞女。因此,秦始皇陵的選址,可能是趙太后和呂不韋幫嬴政確定的。

當時,從驪山西側到灞水一帶的芷陽縣,是秦國的祖塋之地,埋葬着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祖父孝文王、父親莊襄王等幾代秦君,還有宣太后等曾執掌秦國大權的人物。作爲晚輩的嬴政,將壙穴選定在芷陽以東的驪山北麓,一方面可能是遵守了周禮中帝王宗廟、墓地按照輩次呈規律分佈的“昭穆”制,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爲統一大勢已經不可阻擋,所以更需要一個氣勢雄偉的寶地,以便爲日後一統江山的君王大興厚葬。

嬴政長大後,從呂不韋手中奪回了權力,並迫使這名昔日的秦相飲鴆自盡。之後,嬴政繼承歷代先王的遺志,調遣大秦虎狼之師橫掃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一統王朝——秦朝。

▲秦始皇陵航拍。圖源:攝圖網

六國已滅,山河一統,39歲的嬴政志得意滿地高坐於咸陽宮中。他認爲,秦王這個名號已經配不上他的豐功偉績,於是召集大臣,商議如何爲自己更改稱號。

丞相王綰[wǎn]、廷尉李斯等人的意見是,當初三皇五帝的領土不過千里,如今秦王興正義之師,平定天下,設置郡縣,法令一統,幹成了亙古未有的大事,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爲尊貴,所以,您應該改稱“泰皇”。

嬴政對此並不滿意,只採納了一半,將“泰”字去掉,再與上古五帝的“帝”號結合,自稱爲“皇帝”,並且強調,自己是“始皇帝”,從此,秦朝的最高統治者都將繼承這個稱號,“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他想不到,後來秦朝的皇帝只傳了兩代。

秦並天下後,李斯成爲秦陵工程的總負責人。楚國人李斯,是秦始皇時期備受信任的重臣,他曾先後被任命爲廷尉、丞相,勸諫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反對分封制,又上書建議禁私學、焚燬不利於秦朝統治的書籍。

在主持修建秦始皇陵期間,李斯命部下帶領72萬服勞役的工人在驪山山麓施工。工人們爲了修建地宮,挖呀挖呀挖,墓穴已經挖得很深了,卻突然碰上了巨大的岩石,怎麼挖都挖不動,在地下點火,也燒不着了。李斯得知後,上書秦始皇,申請修改設計方案。

於是,秦始皇一拍板,下令“旁行三百丈”,也就是將地宮的位置向旁邊挪了三百丈。

地宮是皇陵中放置棺槨的地方,可說是整個工程的中心。從這段史料可知,秦始皇陵地宮的規模空前恢宏。考古工作者在地面上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物探”工作,發現秦陵地宮在地下30米處,墓室開口長170米、寬145米,比現代足球場的面積還大,底部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而整個地宮的高度達15米,相當於5層樓高。

秦始皇在位時,秦陵和秦帝國開展的其他重大工程,如秦直道、秦長城、阿房宮等一樣,如火如荼地開工動土。秦始皇本人也閒不下來。他是個勤政的帝王,始終保持着對權欲的渴望。他每天處理政務,要看大量用簡牘寫的奏摺,他以“衡石量書”的標準來計算工作量,堅持每日看夠一定重量的竹簡、木牘,方肯休息,史稱,“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但秦始皇不是一個“宅男”。

嬴政當上皇帝后,又活了11年。在此期間,他爲了“東撫東土”“威服海內”,進行了5次出巡,甚至最後死在出巡途中。

近年公佈的漢簡《趙正書》記載了一個歷史細節,秦始皇爲自己算過命,到50歲就會死,他頻繁出遊天下,正是爲了逆天改命,可沒想到最後還是在外出時身染重病,不禁流涕悲嘆:“天命不可變歟?”

秦始皇很迷信,也很怕死。他在爲自己營造萬年吉壤的同時,也執迷於追求長生之道。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東巡至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此次出巡,他在齊地遇到了一個叫徐福(一作“徐市”)的方士。

徐福爲秦始皇帶來一套不靠譜的仙藥營銷。他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皇帝給我一筆錢,讓我帶人出海,就能找回長生不死之藥。

秦始皇還真信了,贊助徐福船隻、資金無數,並派了三千童男童女爲隨從,讓他們出海求仙。徐福這一去就是9年,期間杳無音訊。

秦始皇對仙藥念念不忘,爲此還專門把自稱“朕”改成“真人”。他說,我仰慕成仙得道的真人,以後我也自稱真人。

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再度來到齊地。久未露面的徐福突然現身,迷信仙藥的秦始皇並沒有懲處他,還向他打聽求仙問藥的情況。

徐福知道秦始皇求藥心切,便對皇帝說:“臣此次出海,發現仙藥在蓬萊山,但是海上經常有大魚出沒,臣實在沒法上山,希望陛下能派一些神射手,以後遇到大雨,臣以弓弩射殺,就能順利得到仙藥了。”

秦始皇二話沒說,又給徐福打了錢,派了人。徐福第二次出航,結局衆說紛紜,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徐福帶着三千童男童女和士兵、工匠,漂泊到了海外,從此自立爲王,再也沒有回中原。

▲徐福東渡場景,山東臨淄齊文化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秦始皇倚重徐福,出於他對鬼神之說的迷信,類似的離奇事情曾多次發生。

此前幾年,秦始皇東臨碣石而歸,深得其信任的方士盧生給他帶來了一本圖錄(關於圖讖符命的書)。書裡有一句驚人的讖語:“亡秦者胡也。”

這個“胡”會是什麼呢?秦始皇看到讖語後,想到北方的胡人,於是派將軍蒙恬發兵30萬,北征匈奴,將匈奴從河套平原驅逐到陰山以北,並召集民夫修建萬里長城。

事實上,秦始皇征討匈奴、修建長城,更多是出於鞏固邊防的戰略,但這句“亡秦者胡也”着實讓他鬱悶。

“亡秦者胡也”的讖語還在耳畔縈繞,到了秦始皇去世前一年,公元前211年,發生了一連串怪事,更讓秦始皇陷入焦慮。

古代皇帝迷信天象,偏偏在這一年,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熒惑”指火星,當火星運動到了天蠍座中被稱爲“心宿”的三顆星附近,並停留一段時間,就稱作“熒惑守星”。

熒惑守星的寓意極不吉利。古人認爲,心宿中三顆星分別代表皇帝與皇子,是爭奪皇權的象徵,表示帝王恐有亡故之禍。

這種天象,對既貪戀權力又迷信神仙的秦始皇而言,真是嚇死寶寶了。

另外,據史書記載,這一年還發生了兩件怪事。

先是一顆隕石掉落到了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市),人們上前觀察時,發現隕石上刻着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隕石墜地不是大事,但這句話問題就大了。

秦始皇大爲震驚,派人到東郡逐戶排查,看是誰刻了這行字,結果無人承認。秦始皇當即下令,處死了隕石周圍所有的人家,並焚燬了這塊刻字的石頭,此事就此作罷。

不久後,另一件詭異的事讓秦始皇驚出一身冷汗。

這年秋天,一個使者經過華陰(今陝西華陰市),被一個手持玉璧的人攔住,對方說:“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滈[hào]池君。”臨別前,他還對使者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命人對此事進行占卜,得出的結果是“遊、徙吉”,也就是隻有出巡和遷徙百姓才能逢凶化吉。於是,秦始皇下令遷移三萬戶人家到榆中、北河地區,並給每戶人家賜一級爵位。

此時,死亡的陰影籠罩在秦始皇身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踏上最後一次東巡的旅途。

這次巡遊歷時十個月之久,秦始皇帶上幼子胡亥同行,並將帝國的大臣分成兩套班子,右丞相馮去疾爲首的一幫大臣留守咸陽,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與中車府令趙高等隨行,以便帝國的政治機器正常運行。

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秦始皇得了重病。

《史記》中在此處寫的是“至平原津而病”,古文中的“病”與現代漢語中“病”的概念不同,古文中較輕的病症稱爲“疾”,只有得重病才稱作“病”。可見,秦始皇當時的身體情況不太妙。

秦始皇一如既往的迷信,他再次進行占卜,結果顯示是北方的山鬼作祟。嬴政的心腹大臣蒙毅因此臨時走開,被緊急派往各地名山祭祀,爲皇帝祈求消災。

如此一來,趙高有了可乘之機。趙高是一個頗具才華的大臣,曾教皇子胡亥書法、法令,並掌握皇帝符節、印璽,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決定利用職權之便,爲自己撈取最大的政治資本。

隨着秦始皇的車駕渡過黃河,他的病情急遽惡化,似乎已回天乏術,一向害怕死亡的他,終於不得不承認人固有一死,在病危時命趙高草擬詔書,安排身後事。

這道詔書的具體內容已不得而知,只知其中有一句,命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但這道關鍵的詔書,卻被趙高夥同李斯扣壓下來,之後,他們共同擁立胡亥繼位。

這一撲朔迷離的遺詔事件,史稱“沙丘之變”。

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縣),秦始皇結束了與死神的搏鬥,在50歲這年撒手人寰。此時距他統一天下、自稱皇帝,只過去了11年的時光。

趙高與李斯決定擁立胡亥後,爲了掩人耳目,沒有立刻起駕回京,而是秘不發喪,載着秦始皇的屍體,沿原定的路線繼續巡遊。大隊人馬繞道最北邊的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再走秦直道(秦始皇爲聯結關中平原與河套地區修建的通道)趕回咸陽,此時才向天下宣告,始皇帝已駕崩。

當時正值夏季,秦始皇的屍體早已腐爛發臭,爲了掩蓋這股味道,趙高等人拉來了幾車臭鮑魚“以亂其臭”。在幾車臭烘烘的鮑魚陪伴下,始皇帝的屍體被運回了咸陽。

▲秦始皇陵銅車馬。圖源:圖蟲創意

史書記載,秦二世胡亥繼位後,爲了掩蓋沙丘之謀的真相,聽信趙高的建議,以“不臣不孝”的罪名,殘忍地殺害秦朝的公子、公主。

其中,胡亥的長兄扶蘇被矯詔勒令自殺,其餘兄長12人在咸陽市場上處以死刑,公主10人矺[zhé]死(肢解而死)於咸陽附近的杜城,軟禁在宮中的公子將閭等三人被逼自殺,另一個公子高在看到宗室相繼被處死之後,自知難逃一死,請求爲秦始皇殉葬。

考古學者在秦始皇陵封土東邊約1裡遠的上焦村發現了17座墓。這些墓主死時年齡都在20至30歲左右,有的屍骨身首分離,有的插有箭簇,有的上下頜骨錯位,均爲非正常死亡。其中,11號墓的墓主是一名30歲左右的女性,根據隨葬銅印,推測她的名字叫“陰嫚”。

按照秦始皇的生卒年來推算,這些公子、公主被害的年齡,恰好是二三十歲。考古學家袁仲一認爲,上焦村陪葬墓埋葬的就是被胡亥殘害的兄弟姐妹。

秦二世胡亥在位時期,秦朝的國運急轉直下,僅過3年就走向滅亡,正應了那句弄假成真的讖語:“亡秦者胡也。”

秦朝的統治淹沒在起義軍的浪潮中,但秦始皇陵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宋代《太平廣記》收錄了一個神奇的傳說:

話說秦末大亂時,有人看到一羣金雁從秦始皇陵地宮中飛出,越過重巒疊嶂的秦嶺,向南飛去。四百年後,有隻金雁飛到了日南郡(今越南中部),時值三國亂世,此地在孫吳政權的統治之下。

有人將金雁獻給日南太守張善,請教他這是怎麼一回事。張善博識多通,他從金雁身上的文字考證其年月,推斷金雁爲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

自秦亡以來,有關秦始皇陵的傳聞五花八門,流傳甚廣。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秦朝工匠當然造不出飛行幾百年的金雁,這可比無人機牛多了。古人卻相信,秦始皇將天下奇珍異寶帶進了他的帝陵。

地宮,是整個陵園的核心部分,位於秦陵封土下方,放置秦始皇陵的棺槨。

《史記》說,秦始皇陵“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地宮中的水銀不僅被塑造成江河大海般的形態,還可以不斷流動。巨量的水銀標榜着帝國的財富,同時也象徵着統一的家國天下。

水銀,即汞。考古專家通過對秦始皇陵地下汞含量進行測量,在秦始皇陵墓封土表層中發現了強烈的汞異常,以此證實陵墓中有大量水銀的記載是可靠的。有學者推測,秦陵地宮中的水銀多達上百噸。

水銀不但是秦始皇陵地宮中的裝飾品,而且有防備盜墓的作用。人吸入高濃度的汞氣,輕則肌肉癱瘓、精神混亂,重則一命嗚呼、暴病而亡。

《史記》還說,秦始皇陵的地宮以“人魚膏爲燭”。

秦始皇陵中,用 “人魚膏”點燃的長明燈,也是始皇帝從海上獲取的寶物。但“人魚膏”可能是鯨魚的油脂。史書記載,秦始皇率領船隊出海,到了之罘(今山東煙臺)海域時曾親自手持連弩,射殺了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有可能就是鯨魚。

古人在陵墓密封前點上一盞燈,爲死者照亮,希望君王的陰宅如他生前的宮殿般燈火長明,這是一種事死如生的心理。但他們不明白,這盞燈終究會熄滅。今人經過推算,用鯨魚的油脂來點燈,1立方米可燃燒5000天,但是要在缺氧的條件下永恆不滅,終究是無稽之談。

而今,藏有秦始皇棺槨的地宮依舊封閉着大門,誰也不知道,水銀勾畫的江河湖海是否還在秦始皇陵中涌動。史載,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即位後,立馬下令將墓道中門和外門關閉,把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活埋在墓室裡。如此一來,參與修陵的工匠無法再泄露秦始皇陵地宮的秘密,被秦始皇帶入地宮的遺產也就成了謎。

若要得知秦始皇陵地宮的全貌,只能依靠考古發現。迄今爲止,中國考古發掘以搶救性發掘爲主,即所謂“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國家嚴格限制對帝王陵墓的發掘。

如果貿然打開地宮,陵墓中的溼度、溫度等環境狀況突然發生變化,將對文物造成致命的損害。上世紀50年代,明定陵(明神宗朱翊鈞的陵墓)的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的隨葬品,但也造成了無可挽救的破壞,從此,中國考古學界形成了不主動發掘帝陵的行規。

秦始皇陵地宮尚未褪去神秘的面紗,但秦陵的其他角落總是時不時顯現出帝國的寶藏。

▲秦始皇影視形象。圖源:劇照

秦始皇陵的陵園圍繞着封土向外延申,構成內外城,內城呈矩形,周長3840米,外城呈矩形,周長6210米,四角各有一處門址。陵園北面還有一個叫“驪邑”的城邑和一個叫“魚池”的湖泊。驪邑是專門爲秦始皇陵設置的陵邑,秦朝遷3萬戶於此,主要用來守護陵墓。

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應該實地考察了秦始皇陵,對秦始皇陵封土的位置、圍繞着封土的內外城和陵園附近的驪邑都有所瞭解,甚至可能從倖存的工匠口中得知了地宮的情況。

但司馬遷遺漏了秦始皇陵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外藏系統。“正藏”就是前文說的地宮,而外藏系統,由許多形狀大小不一的陪葬坑組成。目前,秦始皇陵範圍內已經發現將近200個陪葬坑,而且,這可能不是陪葬坑的總數。

一座座陪葬坑,再現了秦始皇陵在世時的無上威嚴,其中有仿照大秦虎狼之師的兵馬俑、表現皇宮娛樂生活的百戲陶俑、還原皇家苑囿珍禽異獸的青銅水禽和仿真製作的交通工具銅車馬等。

古人云,事死者,如事生。秦始皇也許希望,他到九泉之下後,仍能擁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機構。

位於秦始皇陵東側1500米處的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園中最爲人熟知的陪葬坑,其中已發掘的三座坑已對外展示開放,並修建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裡也是很多外國政要訪華的必經之地。

▲秦始皇陵兵馬俑。圖源:攝圖網

兵馬俑發現至今已有半個世紀。1974年春,驪山腳下西楊村的村民在一片柿子園裡修築水利工程,要打一口3米的井。這口井原本選在了兩條原有的水溝之間,但有個老師傅建議改在5米外的一棵大柿子樹下開挖。正是這個機緣巧合,促成了一個驚人的考古發現。村民們幹得熱火朝天,卻沒想到,這眼井正好挖到了兵馬俑的俑坑內。

當第一尊秦俑衝破兩千多年曆史的厚重塵土時,村民還以爲這是哪座古廟裡的“瓦爺”(關中人稱廟裡陶製、泥塑的神像)。但是,隨着井越挖越深,更多陶俑碎片和帶着綠色鏽斑的青銅箭簇破土而出。村民們大感蹊蹺,不約而同地望向不遠處的秦始皇陵,他們趕緊停下工程,向縣文化館進行彙報。兵馬俑坑的發掘工作由此展開,陝西省和國家的考古隊先後進場,經過探測,才知道兵馬俑坑的規模遠超想象。

目前已經發掘出的兵馬俑坑共三座,佔地面積共2萬多平方米,其中發現了與真人真馬相同大小的陶俑武士8000多件、陶馬700多匹、戰車約140乘,構成了秦帝國的騎兵、步兵、弩兵、車兵等多兵種部隊。

當初最早出土陶俑的地方,就是現在的一號坑,這是兵馬俑發現之地。第三坑的規模尺寸比另外兩個坑小一些,有學者推測,這裡佈置的是兵馬俑的“指揮部”。

發掘二號坑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有火燒崩塌的痕跡,這意味着,坑中的文物可能已被燒燬,或者因空氣被火消耗掉而形成穩定的空間,反而得到了保護。亦憂亦喜的考古隊挖開二號坑後,竟發現原本彩繪的兵馬俑還保留了原來栩栩如生的顏色,彷彿注視着來訪的客人。這是因爲二號坑鮮有接觸空氣,陶俑才保存完好。但是,這些陶俑暴露在空氣中後,沒過幾分鐘,彩繪的漆面就出現了脫落的現象,和其他陶俑一樣恢復成泥土的顏色。

考古人員不得不小心嘗試,一邊挖掘彩繪陶俑,一邊進行防氧化處理,好不容易纔出土了6具留有表面彩繪的陶俑,每一具都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挖出來。因此,我們不難想象,秦始皇陵的考古發掘有多麼費時費力,歷經幾十年後仍然有很多尚待挖掘的不解之謎。

考古學家袁中一認爲,兵馬俑坑象徵着秦朝的中央部隊,可能是駐紮在京城外的軍隊或皇宮中的戍衛軍。

此外,秦始皇陵的外藏系統中,還發現了37座馬廄坑,其中有大量馬骨,四肢骨架呈現出了掙扎狀,應是被直接活埋陪葬的;還有一處石鎧甲陪葬坑,發現有用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以及披在戰馬上的馬甲,這些跡象反映了此處象徵着秦始皇陵的地下“軍備庫”。

以上幾處陪葬坑,是外藏中的軍事系統。秦始皇顯然希望,死後仍然牢牢掌握着大秦的精銳軍隊,所以爲自己的陵墓準備了一支規模龐大的“陰兵”。

除了軍隊,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在外藏系統中也有所表現,猶如帝國政權機構的再現。

1980年,考古專家在秦始皇陵西側的陪葬坑發現了2輛大型彩繪銅車馬,其爲4匹馬拉的馬車,大小等於真車馬的二分之一,駕具齊備,裝飾華麗,銅馬四肢粗大,威武雄壯,銅御俑造型逼真,神態恭謹。

作爲秦始皇在地下世界的“豪車”,秦始皇陵銅車馬被認爲是秦代古車中最精彩的發現。有學者認爲,銅車馬象徵着九卿之中的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和國家馬政,負責皇帝出行的車馬交通。

▲秦始皇陵銅車馬。圖源:攝圖網

秦始皇還是個“音樂發燒友”。當初,刺客荊軻的知己高漸離就是利用秦始皇喜歡聽曲的業餘愛好,想要在入宮演奏時,用樂器築擊殺秦始皇。但是暗殺計劃失敗了,高漸離最終逃不過和故友荊軻一樣的命運。

在秦始皇陵的外藏系統中,也有秦朝樂府機構表演的蹤跡。2001年,孫馬村陪葬坑中,出土了15件箕踞姿和跽姿陶俑,以及46件天鵝、仙鶴、鴻雁等青銅水禽。保持坐姿的陶俑和翩翩起舞的青銅水禽,有什麼關係呢?考古專家段清波發現,同一座陪葬坑發掘的小件器物,有一些爲彈奏琴瑟用的義甲(戴在指甲上演奏),還有擊築的工具,由此推測,這一座坑表現的是皇家樂隊用樂器訓練飛禽起舞的畫面。

這一機構專門爲秦始皇提供娛樂,應該隸屬於九卿中的少府(管理皇帝的日常事務,掌管專供皇帝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秦始皇的威名不止是響徹於地下。秦陵建成時,地面上有專供皇帝靈魂起居的寢殿。東漢蔡邕說:“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如今,考古勘探也在陵園內封土的西北側發現了一處自北向南、呈左右對稱的九進院落,這組建築可能就是用來祭祀秦始皇的建築遺址。

在秦始皇陵的中心,高大的封土拔地而起,更具壯觀氣勢。史載,秦始皇陵本來設計規劃的封土高度,高達五十餘丈(115米左右),這在歷代帝王陵墓中堪稱空前絕後。現在,秦陵封土高度爲51.4米,這可能是受水土變遷、歲月侵蝕的影響,也有可能是因爲秦朝末年,秦陵封土堆修到一半,工程就中斷了。

秦始皇下葬、墓室回填後,少府章邯還帶着修陵的刑徒,繼續在秦始皇陵營建封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他們的部將周文率領10萬兵力,打到了距離秦始皇陵只有幾裡的戲水(今陝西臨潼新豐鎮)。

情急之下,秦二世任命章邯爲將,率領由驪山役夫刑徒組成的軍隊迎戰。後來,章邯的軍隊轉戰各地,取得了不少勝利,直到鉅鹿之戰後,秦軍潰敗,章邯進退兩難,只好率領手下的20萬大軍向項羽投降。

項羽收編這支秦軍後,向關中進發,但秦軍數量龐大,且不服從命令,於是,項羽在半路上下令,連夜坑殺了20萬秦軍降卒。

秦始皇陵的最後一批修建者,就這樣死於非命。兩千多年後,修建隴海鐵路時,有工人在河南新安義馬一帶挖出了累累白骨,這些人骨坑被稱爲“楚坑,即當年20萬秦國刑徒的葬身之地。

▲秦始皇陵跪射俑。圖源:攝圖網

而今,兵馬俑坑中不朽的軍隊,依然展現着秦軍的精神風貌,秦始皇陵的每一處寶藏,依稀可見秦朝的崢嶸歲月,兩千多年前的璀璨文化湮沒已久,卻未曾毀滅。

美國外交家基辛格在參觀秦始皇兵馬俑後說過一句話:“能創造這個燦爛歷史的民族,一定能創造出光輝的未來。”

願如其所言。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華書局,2022年

[宋]李昉 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2013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銅車馬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01-2003)》,文物出版社,2007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9年

王學理:《秦始皇帝陵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段清波:《秦陵:塵封的帝國》,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8年

(日)鶴間和幸著;楊振紅,單印飛譯:《始皇帝:秦始皇和他生活的時代》,中信出版社,2019年

王子今:《論秦始皇陵“水銀爲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