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炎裕專欄-中日兩國經濟發展消長關鍵在投資

日本經濟持續復甦動能取決於通膨和薪資,日本4月薪資增幅低於預期,高物價對消費構成壓力,扣除物價變動後日本4月實質消費支出年減4.4%,連續兩個月萎縮,這個現象和臺灣類似,經濟表面數字刺激金融市場上漲,民生消費面臨通膨壓力,日銀更要強調寬鬆貨幣政策不變。

巴菲特4月透露將進一步投資日股,將對三菱商事、三井物產等五家日本商社持股比例提高至7.4%,2020年第1季巴菲特投資五大商社時,全球投資圈一頭霧水,而後美中對抗激烈,日本成爲美國在亞洲代言人。

2023年日本基本面受惠海外需求復甦,疫情解封外國遊客激增,服務業活動擴張,4月赴日外國遊客人數攀升至200萬人創疫情後新高。

日本部分經濟仍受到大陸市場衰退影響,以豐田汽車爲例,如果看資金流入日股角度,豐田汽車股價上漲合理;但若從中國電動車崛起而豐田純電動車發展策略緩慢角度,未來營運獲利成長動能不足。

大陸5月出口年減7.5%,爲1月以來降幅最大的月份,而且這數字還可能被美化過。大陸不穩定的貿易數據反應全球對中國大陸商品需求疲軟,必須找出對策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銀行發明的術語,是指一個國家因某些優勢達到一定收入水平後,卻停留在該經濟水準情況,這種國家因薪資上漲失去出口競爭力,無法與低成本生產的他國競爭,也無法進入高附加值市場及發達經濟體行列。

大陸經濟上半年對解封商機過度樂觀,但消費、地產甚至科技業都沒有實質好轉,PMI下跌、青年高失業率,儲蓄率攀升影響消費,下半年房地產、鋼鐵、金融業面臨嚴酷挑戰,上海貨櫃出口運價指數(SCFI)持續下跌反映出口衰退壓力。

勞動力成本增加、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人權爭議等因素,外國公司逐漸降低對大陸依賴轉向東南亞、印度和墨西哥。

美國從越南、印度、臺灣和馬來西亞進口比例逐年增加,例如美國向越南進口數額過去5年間增加一倍、10年內上漲三倍。《金融時報》報導美國進口大陸商品比例2023年將跌至50%以下,創十年來最低紀錄。

外部變數則是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計劃,透過港口、公路、鐵路等基礎建設在亞非歐擴大影響力,面臨呆帳問題:海外貸款債權問題擴大,2020到2022年未按照約定償還「問題債券」達768億美元(約臺幣2.35兆元),一帶一路已經成爲了金融負擔。

日本近日內閣會議通過新版《開發合作大綱》,被認爲是岸田文雄抗衡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措施,初步援助預算爲5,709億日圓(約41億美元),與大陸1,000億美元規模的差距頗大,不過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鎖定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等地,以「重質輕量」方式協助仰賴化石燃料國家展開新能源政策與建設,或數位科技領域培訓專業人才。

2016年川普勝選後對大陸課徵關稅、貿易制裁及科技禁令,到了拜登時更將大陸視爲最主要的挑戰者,而臺灣政府啓動多項投資臺灣活動,證明不靠大陸市場也要找到自己發展機會,護國神山臺積電不僅保護臺灣,也是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興衰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