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直播間“劇本”背後的“麥手”

直播間“劇本”背後的“麥手”" data-m3u8="https://flv0.bn.netease.com/25754258e81d34279e1edcfc980914da8e430e2e871e570d50c939fed42ef3990693a01fe087979192890fe8dde28b3b60bfca0fdc1b08ff42de0c8b0659e10938d30cb5130d4fd40b10fd2067df296b7f3e980c8dc07e3237d5f40477a74daecea46118328475aecfb06d5577d3b8532ac3049e0925c0cb.m3u8" preload="none" controls />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璟瑄 記者 寧迪

“我談了個男朋友,在一起大概兩個月,還見了家長,一開始都住在一起,後來他被調到外地去,跟我玩了兩天消失,然後我發現他朋友圈背景照片換成了他和另外一個女生的照片……”畫面中,一名網友正在連線一位情感類直播間的男主播,傾訴自己的情感問題。日前,一名自稱提供“麥手連線”服務的負責人在微信上發給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段短視頻,並告訴記者,這是直播間“麥手”劇本的案例。

“麥手”是指假裝觀衆在直播間與主播連麥的人,他們用事先排練好的劇本和主播進行交流,爲主播引流。這名“麥手”連線服務的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些探討情感、親子、法律等話題的“正能量直播間”背後,都有“麥手”羣體。

近年來,隨着短視頻平臺、直播“新賽道”的快速發展,海量豐富的視覺體驗爲受衆帶來多樣化的“情緒價值”。然而,有的主播熱衷於採用劇本刻意營造戲劇化的情節和效果,吸引流量,甚至衍生出了“麥手”這樣的職業羣體。相關產業鏈正在形成,不僅有招攬培訓“麥手”的團隊,還有專門寫劇本的人、對接服務主播的人。“麥手”對不只用不真實的信息,影響受衆的體驗,也對整個線上內容生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提出挑戰,並誘發負面的社會影響。

通過劇本連麥 幫助主播“快速起號”

“老師您好,我們提供專業‘麥手’和水軍團隊服務,幫您擺脫觀衆寥寥無幾,助您快速提升人氣!”這是馬帥在今年9月的一場直播結束後收到的後臺私信。馬帥在北京一家律所工作,平時也會運營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做一些法律科普內容,直播時人數最高一兩百,偶爾能接到一些連線諮詢。

馬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看一些同行的視頻和直播裡的案例都特別典型且有吸引力,觀衆連線不斷,“但從沒想過能通過劇本演繹。”馬帥表示,越是獵奇的案子諮詢越能吸引一些觀衆看下去,比如親屬犯罪諮詢取保候審,家族遺產分割的法律糾紛、情感糾紛等,都是一些觀衆喜歡“吃瓜”的素材。

“在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使用劇本的現象非常普遍。”浙江大學數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高豔東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短視頻中有些形式是將固定的“情景劇”以日常生活分享的形式拍出來,或是劇情化的“捏造”個人經歷來打造一定人設。而直播中,會有博主與事先找好的“觀衆”連麥,看似隨意的一場談話實則是事先安排好的劇本。“如今在海量的短視頻和直播中,有一些博主會嘗試以劇本的方式來博取眼球獲得更多流量。”高豔東說。

記者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聯繫到一位聲稱提供麥手連線服務的負責人。他介紹,新人主播最開始遇到的問題一般都是缺少留住觀衆的能力,“很多用戶刷到了點進來看幾秒發現沒意思,就划走了。而我們的“麥手”跟主播連麥之後能利用事先準備的劇本,講一些吸引人的話題,時間長了就能積累觀衆。”

該負責人提到,粉絲數一兩千的主播通過“麥手”連線有時能收穫比粉絲數還多的人氣。他隨後將幾條“麥手”與主播連線的直播錄屏視頻分享給記者,視頻中的雙方一呼一應,聊天內容細節豐富,很難辨別出真假。

該負責人表示,他們的劇本庫種類“覆蓋範圍很廣”,情感、醫療、法律、創業等互聯網熱門領域的話題都能提供,按照連線中參與的“麥手”演員人數還分爲單麥、雙麥甚至三麥。需要露臉的話是1.5元一分鐘,不露臉是1元一分鐘。

在被問及是否會發生觀衆識破劇本等“翻車情況”時,該負責人迴應稱,“麥手”和主播連麥過程中會隨時在微信溝通提醒,“而且都是成熟‘麥手’,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考慮再三之後,馬帥並沒有選擇購買“麥手”服務。“我不太喜歡花錢跟人‘打配合’,有人來就聊,沒人看拉倒,沒想指望這個賺多少錢。”馬帥說。

“古有與書爲友,與作者對話,今有與視頻、直播爲友,與博主對話。”在高豔東看來,受衆很容易被戲劇性的內容吸引,主要來自對劇情發展的好奇心、對現實生活的幻想、希望獲得情感共鳴,以及更直接的娛樂放鬆體驗。

高豔東指出,有的網紅經紀公司會以流水線般輸出假劇本、假人設,快速包裝捧紅某些賬號,從而帶貨變現。“從平臺運營邏輯來看,平臺會優先推廣獲得較多流量的短視頻和直播。博主用劇本吸引受衆,增加內容吸引力和用戶粘性,也就意味着更大的流量、更強的商業影響力和價值。”

做“麥手”也會落入“陷阱”

記者打開某社交媒體平臺,搜索“麥手”兩字,能連續刷到大量關於介紹“麥手”的視頻和帖子,其中一條視頻點贊量最高達7萬次;還有一些帖子在招募“演技還可以”的網友做“麥手”。

帖子中寫道,應聘“麥手”一般年齡在18-50歲不限,需要普通話儘量標準,說話不結巴,能代入感情等等;關於“麥手”的宣傳內容大多包括“時間自由,有手機、會說話就能做,是最簡單的副業,靠跟主播聊天就能日入幾百……”有幾條熱門帖子下方有超過500條評論,博主則通過“私聊”的方式進一步告知網友加入“麥手”的渠道。

記者以應聘“麥手”爲由,通過其中一條帖子聯繫到一位負責招聘“麥手”的“團長”。他透露,現在以觀衆連線爲主的直播間裡有許多都是事先排練好的“麥手”演員,那些表達清晰、口齒伶俐,能精準規避平臺違禁詞的連麥觀衆基本都是“麥手”。

當被問到如何成爲“麥手”的時候,該負責人表示“很簡單”,培訓之後團隊會提供主播資源,按照要求與主播提前對接、熟悉劇本,然後在直播時假裝觀衆連線,按照劇本演,下播之後按連麥時長結算報酬。

不過,該負責人隨後表示,應聘“麥手”需要先交298元的“培訓費”,會進行“一對一”培訓,培訓後無其他費用,多勞多得,日收入能在60-500元之間。

記者還看到,該負責人在其個人朋友圈裡發佈了數十條“麥手”收到“麥費”(即麥手工資)、新人交培訓費的轉賬截圖,並配有“寶媽在家日賺700”、“新收徒弟一枚”、“建議每個人都去做‘麥手’,利用碎片時間創造價值”等文案進行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也在社交媒體平臺看到有網友打假“麥手”、分享自己被騙的經歷,還有網友評論“當這個職業被我知道的時候,肯定已經出現了新型詐騙手段”、“沒有人會莫名其妙告訴你輕鬆賺錢的方法”、“大家千萬要謹慎,想賺錢的前提是保住自己的錢包”……有受訪者表示,這些看似很有吸引力的“麥手”兼職,實際上也可能暗藏“韭菜陷阱”。

34歲的韓麗喜歡在上班之餘摸索一些有意思的副業。今年8月,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麥手”的介紹,“工資日結、低投入、高回報、無風險”等宣傳語讓她產生濃烈興趣。在與一位相關負責人溝通時,對方向韓麗表示培訓很簡單,會提供劇本,只要跟主播配合好、照着讀就行。韓麗也覺得自己本身“聲音洪亮,說話也比較有邏輯,線上和主播聊天、演劇本應該不會太難。”於是便交了380元的“培訓費”,還同意了對方提出的“知識付費,不退不換”的聲明。

“然後他們把我拉進了一個‘麥手’培訓羣,有360多個人,羣裡發了一些培訓材料。”韓麗回憶,“培訓”的過程就是自己讀材料裡的注意事項,包括平臺違禁詞、如何聲情並茂地講劇本、如何與主播配合等。

瞭解培訓內容之後,韓麗又進入了一個“試麥羣”,其中有上百名新人把自己“試麥”的錄音發到羣裡,待管理員“審覈合格”之後安排下一步的考覈。“他們(管理員)會提供現成的劇本讓你試麥,但感覺‘合格率’很低。”

韓麗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有時候羣裡試麥的語音都疊了幾十條,管理員只會通知一個人“合格”,並且要帶上自己寫的劇本去參加“接麥”考覈,“可是當初入職的時候他們說會提供劇本臺詞,不用自己創作。”當韓麗與其他羣成員想要繼續詢問劇本的問題時,管理員向她表示,“這裡是試麥羣,試麥不需要自己寫劇本,其他問題麻煩去諮詢別的負責人”。

對方關於“會提供劇本”的說法前後不一,讓韓麗覺得很不合理。在韓麗嘗試與當初聯繫的負責人反應該情況並要求退款時,對方表示“知識付費很容易二次傳播,因此無法退款”,而且當初已經提前告知,韓麗也是自己同意的。“反正挺無奈的,而且也打消了我的積極性。”韓麗說,目前自己已經放棄了嘗試做“麥手”。

此外,有受訪者透露,即便是通過了考覈,後續的“接單”過程也並不一定順利。新人“麥手”張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今年8月開始嘗試做“麥手”,目前演過“被婆婆和出軌老公不待見的兒媳婦”、“孩子存在心理問題的媽媽”等角色,已經通過和幾名主播連線“賺回200多元”。她提到,“麥手”的“放單羣”裡經常會出現“幾十人搶某一個主播的單子”,很多連麥劇本對年齡、性別、聲音都有要求,甚至要有相似經歷。

有博主在介紹“麥手”的視頻中提到,做“麥手”賺錢的核心是要“有資源”,即劇本庫和聯繫主播的渠道,這就需要加入合適的“麥手”團隊。

張蕊則表示,主播和劇本庫資源都是有限的,“很多劇本給到我們之後,都要自己進行修改擴充,防止和其他主播用過的雷同,但是(他們)當初宣傳的是‘只要照着稿子讀’就行。”

“加了主播助理之後要私聊發一條語音試麥,但有時候對方要麼說‘情感不到位、聲音不合適’,要麼就壓根不回覆。”張蕊表示,很多單子只對經驗豐富的老“麥手”開放,成功獲得連麥資格之後,還要銘記很多注意事項,比如提前熟悉主播風格,自己的連麥賬號要設置私密,接話反應要快,情感要真實細膩等等,多人連麥更需要反覆磨鍊配合。

除此之外,有網友在這些推廣“麥手”的視頻和帖子下提醒稱,通過炫耀轉賬收入、鼓吹“麥手”好做的評論都是嘗試拉新人加入,這樣他們交的培訓費也能返給自己一部分。張蕊也證實了這種情況的存在,“成功拉新人入夥能提成幾十到上百元,所以很多接不到單的‘麥手’就會去社交媒體上做宣傳,拉新人賺錢。”

對此,高豔東提醒,“麥手”宣傳的職業門檻低、收益較高,會吸引大量人羣關注,一些詐騙分子可能以此爲誘餌設置騙局,所謂的培訓可能是騙局,並不能提供相關的服務和直播資源。而要求交培訓費這種操作,並沒有得到有效合同等相關法律的保障,具有很大風險。

儘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網友曝光“麥手”兼職存在被騙的經歷,但招募“麥手”的內容仍在廣泛傳播。記者聯繫到了一家社交平臺的客服人員,對方表示,如果內容涉嫌違規,用戶都可以及時提交舉報。記者在平臺的“舉報”窗口看到,可選的違規原因包括“虛假宣傳”“暗廣(隱晦的廣告)”“引導站外交易”“涉嫌兼職詐騙”等諸多具體類別。

當記者詢問平臺方客服人員對於招募“麥手”的內容是否會有“主動的規範或禁止”,客服人員表示自己“不太瞭解,但只要用戶提交舉報,審覈人員都會介入覈實”。

如何規範“劇本流量”

去年央視“3·15”晚會曾曝光過直播間裡演“苦情戲”的主播,通過僞造悲情、家庭矛盾糾紛等劇本,專門吸引缺乏分辨能力的老年羣體購買他們在劇本中營銷的產品。今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公安局也查處了一起網絡違法行爲,4名主播在直播中互相攻擊辱罵,甚至試圖“線下約架”,實則是幕後商量好的“連麥演戲”,以此來引流帶貨。

如今,在強調“現在進行時”的直播領域卻充斥着“劇本流量”,呈現在受衆眼前的究竟還剩下多少“真實”?

2023年7月,中央網信辦發佈《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自媒體”發佈含有虛構情節、劇情演繹的內容,網站平臺應當要求其以顯著方式標記虛構或演繹標籤。鼓勵網站平臺對存在爭議的信息標記爭議標籤,並對相關信息限流。

在高豔東看來,主播若能明確指出視頻或直播內容來自劇本自由創作,便杜絕了大衆誤以爲是真實生活事件的風險,從而不會使虛假信息進一步傳播,對更多人造成誤導。“同時平臺也應完善相關的審覈機制與舉報機制,減少使用劇本涉嫌誤導大衆的內容。”他說。

高豔東還提醒,根據行爲嚴重性不同、行爲目的不同,在直播間使用“麥手”和劇本產生的不實信息,會對數字法治環境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甚至會觸犯不同方面的法律。例如,若通過劇本設計虛構情節,造成虛假消息的傳播,則可能違反《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若劇本中涉及對商品的不實推廣,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四條中關於不得欺騙、不得誤導消費者的規定;若劇本中擅自挪用、抄襲他人作品,則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若劇本涉及對他人名譽權相關事實的捏造,則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規定。更嚴重的情況下,如果對社會秩序造成了嚴重擾亂,可能會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構成尋釁滋事罪。

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爲期兩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專項行動。其中,“自導自演式造假”“違背公序良俗製造人設”“不擇手段蹭炒社會熱點”均是本次清朗專項行動的重點。

今年8月,某短視頻平臺發佈《關於更新“違規蹭熱不當獲利”內容治理規範的公告》,要求賬號個人嚴禁利用“虛假身份”“虛假內容”“虛假營銷”“虛假流量”不當獲利。

“平臺應當對劇本、‘麥手’進行監管,避免不實消息的大面積擴散,從而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高豔東指出,由於劇本編寫越來越貼近生活,使用劇本這種行爲越來越隱蔽,且大衆對於視頻內容是否爲劇本的辨認能力較弱,平臺應強制博主或主播在使用劇本模式時,進行相關標註。

今年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增設網絡主播爲國家新職業,這標誌着網絡主播的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立。

“這種新興職業,註定會經歷一個‘魚龍混雜’的時期,需要逐漸向更加完善的職業化過渡。”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看來,“麥手”門檻較低,是網絡直播在職業化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目前的“麥手”現象完全有違網絡直播內容生產的基本要求,也需要去規範。

董晨宇認爲,隨着網絡主播職業化進程的推進,相關部門也會陸續加強對直播平臺內容生產的各個子領域的治理,進一步規範網絡直播。

(應受訪者要求,馬帥、韓麗、張蕊爲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