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暴跌70%,外賣平臺廝殺仍未停止,馬雲曾說的話,還管用麼

2018年4月,阿里斥資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公開表示:"這是最好的選擇。"同年年底,馬雲在“最後一封信”中,附上了那句火遍全網的著名宣言:“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來自餓了麼官方的由衷熱捧,和“中國首富”的豪言壯語,曾讓無數餐飲商家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然而4年過去了,餐飲商家們的生意好做了嗎?

一、讓生意不難做,馬雲的底氣是什麼?

今年7月底,美團、餓了麼再被約談。約談內容也是老生常談的“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嚴禁低價惡性競爭”等話題。

作爲全國“唯二”外賣巨頭,哪怕已經市值破萬億,卻依舊沉迷在“低價”競爭中。或許從美團和餓了麼的視角看,他們自己也很委屈。要撐起幾百萬人的外賣團隊,又要搭建實時、可靠的後臺運營系統,還要爲股東們創造價值,做到如今這般,已實屬不易。而巨頭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依附平臺的芸芸商家們!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突破10億關口,網上外賣用戶也達到5.44億人。根據產研院相關數據,過去5年時間裡,外賣餐飲市場規模均以15%的同比增長率快速擴張,以此預計,2022年中國外賣餐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400億元之多。

超過5億的穩定消費羣體,近萬億的行業蛋糕,如此肥沃的行業土壤,換來的竟是外賣餐飲行業的叫苦連天。

互聯網經濟時代,爲什麼外賣生意更難做了?馬雲“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豪言壯語,怎麼短短几年就失效了?

二、外賣生意難背後的互聯網邏輯

根據數據顯示,僅在2021年倒閉的餐飲企業,就多達100萬家,而整個餐飲行業,也因爲高達70%的收縮比例,位列“年度十大收縮行業”之首。明明發揮了互聯網經濟的全部優勢,爲什麼外賣生意越來越難做?

一句話: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優勢,同時也是它的劣勢:

1、無休止的兩強競爭

哈佛經濟學家張伯倫在他的《壟斷競爭理論》中曾提出,極致的市場壟斷,源於對材料供給的完全控制。不過,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完成這種程度的控制,因此,完全壟斷和不以壟斷爲追求目標的純粹競爭,都是不存在的。

壟斷與競爭的混合,纔是現實商業的普遍狀態。

美團和餓了麼發揮平臺優勢,成功向自己的利益相關方提供了價值,二者都想壟斷市場,但都無法實現壟斷,最終在無休止的競爭中要麼彼此消耗,要麼私下達成“抽屜協議”。

2、利益糾葛,零和博弈

外賣平臺的橫空出世,將生產者、運輸者、消費者、投資者前所未有地整合到一個系統下。

在這條完整的利益鏈條裡,作爲生產者的商家,關心一單生意能淨賺多少錢;負責運輸的騎手,希望獲得更多的送餐佣金;消費者則習慣根據各大平臺的優惠幅度,決定在哪家訂餐;而投資外賣平臺的財團們,最關注平臺的整體利潤。

以上全部利益分配,被壓縮在不足50元的外賣客單價中,最終形成了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局面。任何一方哪怕多拿5毛錢,都會對整個行業帶來風險。

比如今年3月份,有關部門剛剛放出“引導外賣平臺下調餐飲商家服務費”的消息,美團股價便應聲下跌,下跌幅度達到了15%,市值一度蒸發2000億。而在說起爲騎手提高薪資時,美團CEO王興直言叫苦:現在騎手每送一單,美團就虧損一元錢!

三、結語

劍刃雙向,事分利弊,沒有什麼事物是盡善盡美的,互聯網模式既爲商戶們帶來了競爭利器,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以往沒有的麻煩。

一面是跨界思維指引下的兩強競爭,一面是資源整合背後的利益糾葛,美團與餓了麼的“外賣一哥”之爭,恐怕將永遠持續下去。而“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依託平臺的商戶們最先享受到了實惠,如今也遭到了最大的打擊。

從這個角度看,當初那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終究只是馬雲的一廂情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