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留下來的一部隸書,被譽爲“筆法之祖”,董其昌點評:妙到毫巔!
書法的核心是“筆法”,用趙孟頫的話說:“結字因時而傳,用筆千古不易。”如果沒有將它學到手,即使寫上100年,也沒有任何用處。“筆法”代代相傳,以蔡邕爲始,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
潘奕雋題首
蔡邕,字伯喈,東漢陽嘉二年(133年)生於陳留郡圉縣(今河南尉氏縣),他早年師從太傅胡廣,書法則臨摹前人所留下漢帛、漢簡與漢碑而入門。相傳他在嵩山石室裡獲得了一卷素書,字體運筆飛動流暢,有李斯和史籀等人風采,又得到仙人指教,最終用三年時間悟出“筆法”。
翁方綱跋文
從此以後,他的水平達到了“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古今。”但實際上,蔡邕是靠轉益多師、遍臨古蹟,融百家精華而集大成的。從東漢末年起,凡學書者無不臨摹蔡邕的字,因其字法度精謹,兼篆隸二體之妙,又開楷、行、草之先河。
這也說明,不論您學習哪一種字體,都可以先從蔡邕的法帖練起,對於奠定基礎、豐富技巧、提高筆力大有裨益。目前學界公認的蔡邕書法,一是《熹平石經》,另一件就是《夏承碑》,前者損壞嚴重、內容缺損,而《夏承碑》則保存極好,拓本精良,尤以“宋拓本”最佳。
《夏承碑》立於東漢建寧三年(170年),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君碑》,碑文14行、滿行27字,共300餘字。此碑毀於明代中期,因此不論是真實性還是還原度,這部“宋拓本”都爲首選。
此拓本也稱“華氏真賞齋本”墨拓紙本冊頁,正文二十一開半,雙鉤補摹二開,題簽及題跋五開半,每開縱26.4釐米、橫14.6釐米,遞藏有序。清代時,宋拓本由李宗瀚珍藏,後又歸翁方綱所有,卷中除了翁氏的題識及補摹,封面還有有“漢淳于長夏君碑,宋拓本錢唐黃易題簽”,前副頁有潘奕雋引首。
清亡後,宋拓本由丁念先所得並帶至臺灣,1981年爲北山堂主人利榮森購入,並轉贈香港中文大學,保存至今,被譽爲“港大十寶”。《夏承碑》是“筆法之祖”,其字遒潤內斂、華美古雅,融合篆隸之法,粗細、輕重對比明顯,波磔飄逸,結字奇崛。處處盡顯變化。
明代董其昌臨摹此作,稱其用筆“妙到毫巔”,清代書法家翁方綱點評:“是碑體參篆籀而兼開正楷之法,乃古今書道一大關捩。”不論您想學習篆書、隸書,還是想學習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楷行草三體,都可以從《夏承碑》入手。
經摺裝實拍圖
經過多方努力,我們將這部“宋拓本夏承碑”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1等大復刻,不論是封面裝裱、正文還是題簽、題跋,都進行了纖毫畢現的還原,並採用12色微噴工藝,保證了每個字與原拓一模一樣,堪稱市面上最清晰細膩的版本,並添加逐行釋文對應,非常便於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