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臺灣太可惜了!防疫消費演練失敗
臺灣太可惜了!今年的疫情中,除了醫療體系嚴守防疫措施,一般社會大衆沒有實際深刻體會到「防疫消費」的必要。美國懂得自制的民衆普遍爲了防疫而改變消費採購方法,因此帶給電商網購宅配很好的精進機會。防疫有成的臺灣社會,很明顯在難得的「2020防疫消費」演練上,失敗了。
今年疫情爆發以來,事件分析、新聞報導經常以疫情爲引,更經常論斷「疫情改變了許多事情」,然而近期我們在準備一場與臺灣服務業50年回顧的論壇過程,驚訝地發現,臺灣零售消費市場生態「因疫而變」的幅度極小,實體通路仍然穩穩掌握八成以上的營收;疫情中敲鑼打鼓的電商、網購業者,唯有能掌握自己的交易系統、獨賣商品、物流倉儲的業者,纔有搶食「其他電商同業」業績的機會。
商業發展研究院追蹤臺灣消費者的購物行爲變化,以6千份問卷調查國人線上(電商網購)/線下(實體商店)的消費習慣,2019年6月間的調查,結果兩者比重爲15%:85%,2020年6月的疫情高峰,再次調查,兩者比重變動爲30%:70%;2020年10月再調查一次,當時的背景是有效疫苗消息出來,調查結果,兩者比重回到20:80。
商業發展研究院數位創新系統服務中心主任範慧宜解釋,國人的消費行爲「出現很大的變化」,是在疫情高峰期間,防疫隔離一旦解除,大家都又回到原來的模樣,「這種不同於美國情境的結果,對業者帶來很大的考驗,業者幾乎在疫情間被大量導向所有模式的線上通路,網路平臺、LINE團購、FB社羣媒體行銷等等,所有實體商店/百貨/大型量販量等等,全都擠到線上,市場競爭更爲激烈。
零售消費只是臺灣服務業的一小部份,然而見微知着,臺灣服務業的發展因爲先天上就以內需市場爲主要舞臺,由2,300萬在地消費者的行爲作爲營運模式的依歸,此次疫情讓各行各業廠商認識「數位轉型」的必要,可是零售業者萬萬想不到,「防疫消費」需要的數位服務只響了警報,就結束演習。先前爲了進攻沙場而投入的軍備糧草,現在通通成了2020年最大的成本支出負擔,對營收額外增加沒有着實幫助。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統計,2019年500大服務業營收總額8兆2,698億元,近10年來,雖然臺灣強調精緻服務業,也曾推動服務業科技化及國際化,臺灣大型零售業也開始新零售佈局和嘗試智慧零售,但是500大服務業的整體成長並不盡理想。此外,臺灣有全球最密集、方便、創意最高、服務最好的便利超商,飽和性卻也已到臨界點,原本想要吸引便利商店一般零買客羣的大型電商購物網站,現在實際上如果要完成「貨到買家的最後一哩路」,也不得不依賴便利商店的網絡。
在經濟成長足跡中,常會發生「過去的成功,有可能是未來的失敗」,臺灣的超商太密,着實影響到電商的發展;信用卡發行樣式太豐富、滲透太深,影響到行動手機支付的擴大速度。12月1日起,衛福部疫管署實施《秋冬防疫專案》,新措施原本是因應新冠病毒在全球各地再度大流行,國人把新制重點放加嚴邊境管理,或是爭議八大類公共場所「如何」強制戴口罩,沒有人討論任何與「防疫消費」相關的事,因爲大家總認爲:「臺灣防疫是國際範例」,能實體過好日子是一種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