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量化袁隆平

感謝一位工作在袁老隔壁的友人供圖

去年,和某人聊天,我就說,國內目前有幾個老人,如果他們有一天去世了,肯定會在網絡和現實掀起巨浪。這當中,袁隆平就是一個。

果不其然,袁老走了,我們看到了恐怕是近二十年來少有的、針對一個人的舉國之哀。而且,期間還發生了具體離開時間的反轉,以及一衆明星甚至官方機構寫出的“國土無雙”。

大事件中往往會有小插曲,這是自古以來,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定律。

袁老走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心情都是悲痛的,絕大多數人的行爲都是哀悼,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如果沒有網上鋪天蓋地的悼念,那我反而要懷疑人性了,或者懷疑是不是斷網了。

當然,在悼念聲中,也夾雜着很少的較爲另類的聲音。比如有一篇2018年的舊文就被悄悄轉了出來。那篇文章,我依稀記得之前就看過。

先說一個大前提:任何東西、任何人都可以被質疑,這沒問題;如果有一些人或事物是沒法質疑的,那纔是大問題。

但是有沒有必要,在一個老人剛去世的時候,就拿出來遊走呢?我覺得這在形式上就不夠體面。

這就好比村裡有一個老人去世了,他的家人在圍着他哭,親朋好友在張羅喪事,然後你溜達到他家門口,把手插進袖口對圍觀的人說:

“你知道嗎?這老頭啊,哪有那麼好,他在咱村辦的那家麪粉廠,不止他一個人的功勞……他以前還幹過……我覺得不好,過譽了,不真實……”

站在2018年的時間線來看,先不說那篇文章的論據客觀與否、論證中肯與否,它的出發點都是自由的,是可以探討的。但萬事有個“時”的問題。

所以,那篇文章隨後在微博被圍攻,有些人還以爲其2021年5月22日寫的,讓人苦笑。作者和那些論述,未免也有些冤了。

除了罪大惡極之人,絕大多數人離去時,都會獲得很體面的悼詞。親朋鄰人在討論他的時候,都會盡量講述他的優良品質和美好事蹟,而且還會使用一些漂亮的、乃至誇張的言詞。

這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尤其是在一些歐美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一羣人圍着一個逝者,講述的他的感人故事和美好。

昨晚今晨,還有一篇知乎的科普介紹並評價袁老功績的文章,也有不少人轉發,我個人覺得較爲客觀。袁老身上有被神話的成分,也有一些抹黑的塗料。所謂“不吹不黑”,纔是我們對袁老最好的致敬。

我一直相信,這個世界,永遠都是好人沒有沒有那麼好,壞人沒有那麼壞,尤其是大人物。他們的事蹟和品質,通常都會被放大。這幾乎是一種客觀規律。在這種規律下,我們既要避免神化一個人,也要避免去量化一個人。

神話作爲動詞,相信很多人能理解,那麼什麼叫量化呢?

我覺得就是打分制,就是加加減減,把一個人一生做的365891件事情(隨機打的)全部列出來,然後再以優良中差對這些事件分別劃以等級,最後給出一個綜合性的精確分數。

我們可以這樣衡量一臺機器的性能,但是不能這麼去量化一個人。太理性,以至於都沒有人情味了。

或許,時至今日,袁隆平已經成爲一個符號,但這個符號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至少引領人們要相信科學,要崇敬科學家,對於億萬普通人來說,這就夠了。

武聖關羽的武力值真有那麼高嗎?文聖孔子真的是道德完人嗎?唐玄奘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咋就成了孫悟空的師傅、封了旃檀功德佛?

我們要傳承的是關羽的義,是孔子的仁,是玄奘的善,這就夠了。你還真要繼承雜交水稻的衣鉢啊?沒那個實力和必要。

繼續閱讀:

觀人隨筆

讀書寫字 文史哲思